APP下载

李清蜀山窑,技艺交融的蜀中精灵

2015-05-04胡静摄影黄梅园设计赵清

中国西部 2015年7期
关键词:李清瓷板画蜀山

文/ 本刊记者 胡静 摄影/黄梅园 设计/赵清

李清蜀山窑,技艺交融的蜀中精灵

文/ 本刊记者 胡静 摄影/黄梅园 设计/赵清

陶瓷,诞生于远古,翩飞于现代,是土与火炼就的精灵。从新石器时代的印纹彩陶到古朴凝重的秦砖汉瓦,从遗世独立的兵马俑到明媚绚丽的唐三彩,从高雅凝重的宋瓷到质朴淳厚的元青花,从明代的斗彩、五彩到清朝的粉彩、珐琅彩、紫砂、织金……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陶瓷如多变的精灵,装点着人们的生活。

南北陶瓷业技艺的交汇之地——四川,古陶瓷历史悠久而丰富。据资料显示,大邑窑、广元磁窑铺窑、彭州磁峰窑、成都青羊宫窑、邛崃窑、荣昌窑等都在四川陶瓷史上留下了灿烂的痕迹,但宋朝以后,由于战乱频繁,四川多处窑口先后断烧,此后四川窑业便逐渐衰落。

近年来,蜀山窑声名渐起,为四川在现代陶瓷史上涂抹了一笔亮色!一个周末的午后,记者在成都市郊三圣乡红砂村一个农家小院里见到了蜀山窑创始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清。在古朴的工作室里,带有粗犷艺术家气质的李清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心爱的作品,“芙蓉锦鲤”“云中穿梭”……一件件古韵悠然、灵动清新、妙趣横生,其中多幅作品在各大展会上获奖。

强烈的使命感走出“粗陶精制”之路

将时针拨回上个世纪90年代初,1991年,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毕业的李清,被分配到成都搪瓷总厂做设计,基本还算是专业对口,只不过把泥胚换成了金属胚。在这里,李清学会了搪瓷创作,在铁胎上酸洗,再上釉,然后喷绘图案。

然而,在这个论资排辈的老国营企业里,年轻人的发展空间很小。刚刚毕业怀着一腔创作热情的李清在这里施展不开拳脚,“每天所做的工作与我想做的艺术创作相差太远。”大半年之后,李清辞掉了这个铁饭碗,寻找自己的天空。

1993年,李清与朋友合伙成立了工作室,拿起了心爱的画笔,一边绘画,一边制陶。在那个大多数人愿意捧着铁饭碗过日子的年代,这是个非常大胆而前卫的举动。

“四川制陶业较为落后,大多数只生产泡菜坛子这类的粗陶。而我是陶瓷学院美术系毕业的,我的专业让我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想做一个能代表四川文化的陶瓷艺术品类。”李清告诉记者,这二十多年来,自己一直在做的两件事就是制作陶瓷和绘画。而制作陶瓷又分为两个时期,前期(1993-2005年)制陶,后期(2005年至今)做瓷。

从1993年到2005年的12年间,李清将陶从室内带到室外,从原来几厘米几十厘米的生活用品、小件艺术品发展为几十米几百米的巨型壁画、雕塑,让传统陶艺走向公共艺术、环境艺术的范畴。

1997年,李清创作了陶浮雕壁画《唐三彩车马图》,这种用陶制作出的艺术景观墙,开创了四川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粗陶精制”。此后,李清沿用“粗陶精制”的方略创作了一系列陶浮雕壁画。其中,《中国电信历程》于2004年获中国建筑装饰工程金奖,而《迪康历史未来》则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这两幅作品也是李清创作陶浮雕壁画的巅峰之作。四川公共艺术发展的崭新局面也从此开创。

水彩画与陶瓷的亲密共舞

蜀山窑也正是李清在酣畅淋漓地创作这些巨型陶浮雕壁画的岁月里诞生的。2000年,李清用眉山泥、夹江陶泥等四川本土材料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创建了蜀山窑,并申请了国家专利。“用本土材料更能体现出艺术品的特征,同时,还能推动本土文化和商业的发展。”李清表示。

而从制陶到做瓷的转变,则缘于李清的老师——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欧阳世彬的一句话。2001年,欧阳世彬教授受邀到平武报恩寺鉴定出土瓷器,路过成都时,李清接待了他,并将自己以前创作的水彩画给老师看。“如果你这些画做到陶瓷上,绝对是艺术界的一朵奇葩。”欧阳教授脱口而出,这句话为李清打开了一个新思路——创作瓷板画。

但这也是一条很艰难的路。“陶瓷的制作工艺十分繁杂,明朝的《天工开物》中提到‘过手72工序方可成器’。”李清告诉记者,“制作瓷板画首先要解决的是色釉问题。要表现出绘画的感觉,还要研究材料、温度等等。”

尽管中国自唐代起就出现了瓷板画,但四川一直以制造生活用瓷为主,几乎没有瓷板画的传统工艺可借鉴。

没有路就自己开创一条路。满怀创作热情的李清自己摸索着创作瓷板画。最初制作的是注浆瓷板,后来发现这种瓷板不能做成大规格的作品,又不断研究其他瓷板。

2007年,李清终于成功完成了第一幅瓷板画作品。“这幅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我10多年前的水彩画。”李清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到九寨沟写生,清晨,只见蓝天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海子里,水中灵巧穿梭的鱼宛若在天空中飞翔一般,所以很想试试在瓷器上表现出水的感觉。这一试便试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品类——釉中彩浮雕瓷板画。

这幅《鱼在云中穿梭》的作品在当年的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亮相,引起了业内赞叹与轰动,初出茅庐便斩获铜奖。

“丰富的色彩、立体的雕塑、流动的美,”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魏雪峰曾对李清创作的釉中彩浮雕瓷板画大加赞赏,“这种流动的美对传统的瓷器审美是一个大的突破。”

此后,李清创作的一幅幅釉中彩浮雕瓷板画如一个个精灵般跃入人间,惊喜了世人的眼睛。2008年,他的作品《荷》被中国知识产权局收藏,《芙蓉锦里》荣获“中华民族艺术珍品”称号;2009年,《鱼戏莲》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从技术上讲,釉中彩浮雕瓷板画是经多次烧制而成,强调陶瓷的材质美,在釉色表现和形式语言上,融入了水彩的透明、中国画的水墨情趣和油画的厚重,完全区别于传统的瓷板画。尤其是《芙蓉锦里》和《鱼在云中穿梭》系列,准确地表现出了水和光线的丰富层次,以及晶莹剔透的水的质感。

而这一个个翩飞于凡间的精灵背后,是繁杂的烧制过程。精灵是在熊熊烈火中涅槃而生的!

在蜀山窑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一张张铺排的瓷板,有些还没烧制,有些已经是彩绘后等待回炉二次烧制,这些都要进入小院门口那座窑炉经受十多个小时1300多度高温的考验。那座不大的窑炉却暗藏奥秘。“窑炉将现代高科技融入了传统工序,色釉的包裹色料含有纳米红,能烧出非常纯正的大红色。此外,窑炉的烧制时间和温度都用自动化控制,科学而精准。”李清向记者透露。

尽管有现代高科技掌舵,仍不免偶尔会诞生一些带有缺憾的“维纳斯”。在一幅萌趣横生的熊猫浮雕瓷板画前,记者驻足欣赏,憨憨的熊猫像要走出来向人邀宠一般,煞是可爱。“可惜,这幅作品有一条裂纹,无法面世了。”李清叹道。仔细一看,果然,一道纵向的裂纹穿过画面,记者也不由得惋惜万分。

“陶瓷制作过程很繁杂,并且不能容忍一点小小的错误,只有制作人百分之百地投入了,才能做出精品。”李清告诉记者,尽管自己制作陶瓷很麻烦,但他仍然坚持把制作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

“有了技术做载体,更能体现艺术的魅力。”李清说,“其实,陶瓷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技术的进步,是陶瓷工艺的进步。就像掌握了一门语言,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一样,否则,你就是有再多的想法,连话都不会说,要怎么表达呢?”

让传统陶瓷艺术在创新中传承

李清不仅掌握了陶瓷工艺的语言,而且还要与千家万户对话。“把今天人们的生活习惯融入到瓷器之中,让瓷器符合当地人的审美标准,才接地气,才会广为流传。”李清说,“让艺术生活化,艺术才会拥有持续长久的生命力。”

李清目前正在开发的“蜀山道器”茶具产品,正是将四川文化与本土道教相融,取道法自然之意,用瓷器来承载本土文化,并融入到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我希望今后蜀山窑一摆出来,不需要任何品牌介绍,一看就知道是四川的瓷器,一看就知道是蜀山窑。”李清说,这条路还很长,要走好这条路,建立一个体系很重要。首先,要对传统技术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对泥、釉、烧窑有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控之后,才谈得上发展、创新,乃至独树一帜。

此外,艺术的传承也非常重要。在小院里,记者看到几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忙碌的身影。李清告诉记者,来工作室学习的,都是大学毕业生,有些专业跟美术、陶瓷毫不相关,但只要有兴趣,愿意学,李清就耐心地手把手教他们,做板、上釉、彩绘、烧窑……把自己二十多年的经验倾囊以授。

而李清的这个小院也成为最接地气的陶艺体验小院。采访中,一拨又一拨的客人来这里参观、玩陶、订购产品,甚至有不少人带着小孩子来玩儿。阳光下,小院里散发着闲适、祥和的气息,古老的工艺与现代的科技在这里交相辉映,孩子清脆的笑声挥洒其间,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也自然而然地播散在下一代心里。

“希望有更多人来关注陶艺、了解陶艺,在传承中创新陶艺,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创新发展。”李清表示,蜀山窑的发展,就是以大工艺美术为支撑点,以四川文化为核心元素,以创新科技为表现手法,将当代艺术思想与工匠技艺融为一体。

四川省博物院副院长魏雪峰曾赞曰:“我们不仅能看到作为一个瓷器发明的伟大国度所留下来的传统艺术的美,穿越了几千年之后,我们感受到古老文明的回音,同时感受到一个现代艺术家在多元化艺术格局中走出了一条崭新的路!”

目前,四川航天职业学院和四川建工学院已经向李清发出客座教授邀请函。未来,蜀山窑这穿越千年而来的精灵将在更广阔的空间舞出自己独特的STYLE!

猜你喜欢

李清瓷板画蜀山
赵永瓷板画作品
浅析潮州瓷板画的艺术形式与审美鉴赏
川游记之蜀山传
徐建明 艺术作品选
火烈鸟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A Discussion on the Counteraction Tendency of Rural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柯国强瓷板画作品选
美丽的大蜀山
纸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