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香东湖 古蜀名园唐代遗风

2015-05-04王鑫

中国西部 2015年16期
关键词:李德裕造园东湖

文·图/王鑫

幽香东湖 古蜀名园唐代遗风

文·图/王鑫

新繁东湖被人们视为文化园林,园中收藏有无数诗文、匾额、碑林和书画作品,这些极具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掩映于古木名花之间,让整个园林显得愈发迷人

提及古典园林,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无非就是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抑或以颐和园为代表的北方园林。这两地的古典园林固然精美绝伦、雍容富贵,却也因为游客的蜂拥而至而变得嘈杂不堪,少了几分园林应有的灵秀与野趣。殊不知,在成都新繁古镇的西北,还隐藏着一座不世出的古典园林,没有旅游团的喧闹,也没有街头小贩的鼓噪,安安静静、清清爽爽,从里到外都透着一股子古典风雅的味道。穿过长长的小巷入得园门,眼前豁然开朗。兀然而立的凉亭、飞檐斗拱的楼榭、堆叠得别具匠心的青石假山,配合着一座座小巧玲珑的石桥与凉亭,这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之间无不流露出浓郁的古典人文气息。这座园林名叫东湖,是我国目前仅存有迹可考的两座最早古典人文园林之一。

珍贵的大唐名园

大唐,是继秦汉以后我国历史上的极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在唐朝,国富民强,文化艺术空前繁荣,不仅诞生了唐诗等光彩熠熠的文学艺术形式,而且这一时期的造园活动和所建宫苑的壮丽恢宏,也比以往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北宋文学家李格非曾在《洛阳名园记》中提到,大唐贞观开元年间,王公贵族纷纷在东都洛阳建造私家邸园,总数就有一千多处,足见当时园林发展的盛况。此外,唐朝文人多以风雅高洁自居,他们也仿效公卿贵戚自建园林。相较于宫廷别苑的富贵奢华,这些文人自建的园林往往更突出园林本身的诗情画意,追求抒情的园林趣味,如王维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都是文人造园的典范。这些清幽淡雅的文人园林展示了唐朝独特的隐逸情韵。世事无常,唐末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战争,使得这些珍贵的唐代园林悉数化为灰烬,而唐代的园林艺术也可以说是“与唐而俱亡”了。所幸的是,在纷飞的战火和漫长的时光中,还有一座唐代园林遗存至今。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这座园林保存了全部唐代遗址和部分园林风格,因而被业界专家视为“建于唐代并有遗迹可考的中国少数几座古典人文园林之一”。而这座珍贵的唐代园林,正是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的东湖。

据悉,迄今为止,建于唐代并有遗迹可考的古典人文园林全国只有两处,一处是山西新绛县的绛守居园池,另一处就是四川新都的东湖。这座建于唐代的的古蜀名园为唐代名相李德裕主持开凿修建而成。据五代仁寿人孙光宪所著的《北梦琐言》记载:“新繁县有东湖,李德裕为宰日所凿。”李德裕平生喜好园林,而且深谙造园技艺,堪称唐代造园专家。之前,他曾在洛阳城外30公里处修建了平泉山居,建台榭百余所,会集天下奇花异草,珍宝怪石,堪称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但后来却不幸毁于战火。他在新繁衙署之东凿湖植楠的事迹,不仅为历代文献所载,也成为这座唐代园林的最好见证。李德裕始建的东湖古建筑群,历经宋、元、明、清,不断得到修缮,终有今日之规模。自李德裕凿湖建园以来,东湖公园一直归县衙所有,经营管理上也由官府负责,历代邑令都把这里当作上司同僚宴游之所,所以在园林维护上也格外精心。到了宋代,东湖景观已经蔚然大观。北宋仁宗天圣五年,王安石的父亲王益在新繁任知县时,曾经宴请繁县学子共游东湖,并作《东湖瑞莲歌》盛赞东湖湖光山色之美。王益的好友、刚刚进士及第的梅挚,亦作《和王益新繁县东湖瑞莲歌》,不仅描绘了东湖瑞莲美景,还介绍了才子云集、椽笔交辉的游宴盛况。昔日东湖游园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①东湖的山水经营非常有特色。园中叠石、假山、山丘、城墙共同构成了高低变化、层次丰富的园林空间

②园内共有楼、台、亭、阁共20余座,多为开敞的木结构,悬山或歇山顶,体形轻盈,颜色朴素,体现了川西园林建筑的特点

③园内的李德裕像。李德裕平生喜好园林,而且深诣造园技艺,堪称唐代造园专家

④园内山水俱佳,布局精巧,清代园林建筑也基本完好,无愧“古蜀名园”的美誉

东湖在最初修建时,仿效的是京城格局。园林进门处即有城门、城楼、城墙,还有护城河。而在庭院之内,则用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表现手法,庭院里设有楼台亭阁、假山和水榭花园,俨然一派江南水乡的风情。进入东湖,不远就是玲珑剔透的假山。假山的造型疏密有致,其上花草繁杂,苔藓斑驳,咫尺山林,又有移步换景之妙,而这也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玄妙之所在。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发轫于商周时期,经过三千多年的丰富和发展,把建筑和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欧洲园林艺术构成世界两大园林艺术体系。与欧洲园林的几何形布局不同,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更加自由,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哲学观不无关系。魏晋以来,玄学和佛学的发展,使一部分文人崇尚玄学,贵无主静,虚静恬淡,清静无为,加上当时佛教出世思想的影响,使一部分文人离俗遁世,寄情山水,这成为了唐代园林发展的哲学基础。此外,激烈的政治斗争、残酷的藩镇割据、黑暗的宦官专权等也使得唐代的文人士大夫无心过问政治,转而投向自然的怀抱,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唐代园林的发展。唐代园林注重自然性,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追求格调的意象之美,从而成为之后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

作为唐代园林的经典之作,东湖公园在造园方法和技术上保留了许多唐代古典园林的痕迹,例如在造园的设计中,应用最多的是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古典造园手法,而且楼、台、亭、阁、堂、馆、廊、轩、榭、桥、舫等各种园林建筑要素也都能在这里找到。东湖公园中的小径曲折多变、景物小中见大,而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则通过叠山理水、曲廊月门等造园方式得以完美体现。在一个不大空间里形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微型山水园林,创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园林典范。

①蝠崖高约5米,崖上有一亭名曰见山亭,是园内中心的制高点,可俯视全园

②1926年,新繁知事陈供赞对东湖进行了扩建,并命名为“东湖公园”对民众开放

③东湖的水系布局或聚或分,既有湖池,也有溪流,自然轻盈,回环萦绕,尽显川西园林古朴之风。

④整个园林起伏叠嶂,池水环绕曲折,建筑分布合理,路径曲折迂回,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变化

园林中的诗意

中国著名古园林专家陈从周在谈到园林时,曾这样说道:“中国园林,予谓有静观与动观,大园以动观为主,小园以静观为主,并相辅而行事,要之景随人意,动静适时,且与园之大小有关。”东湖公园面积不大,但一池方方正正的砚湖就占据了500多平方米,可谓东湖公园中的大手笔。这池碧水不仅为园林带来了水的灵气,而且与假山林木、亭台楼榭一起组成了一处难得的佳境。站在园中最高处的望雪楼上环顾四望,只见楼台亭阁尽收眼底,郁郁葱葱的高大古树与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群相映成趣,宛如一幅天然的图画。

北宋天圣五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父亲王益出任新繁知县。盛夏的东湖,风清气爽,湖中竟然盛开了许多并蒂莲花,王益深感吉祥,便有感而发,当场挥毫写就了《东湖瑞莲歌》。后来,当地学者梅挚也写诗唱和,一时之间竟也引来诸多学者名士为东湖吟诗作赋,东湖之盛名由此而发端。在此之后,元、明、清历朝历代都有贤德之士为东湖公园扩建、修缮出力,古色古香、典雅庄严的东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骚人墨客前来吟诗作赋著文。后来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活跃人士、新繁人吴虞在此写下了“年年梦绕东湖曲,今到东湖看不足。桃花带雨向人红,杨柳含烟为谁绿”的佳句,使得东湖最终成为巴蜀文人抒情怀古之地。这些文人雅士的斟字酌句,也为东湖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奇花各吐四时芳,万绿丛中次第香。莫道琼枝不解意,参差环向卫公堂。”东湖共有一大一小两座古池塘,池塘之间以溪流相通,亭台楼榭错落其间。大的池塘名为砚湖,因其形似一方砚台而得名,砚湖的北面是万花池,每到仲夏时分,池中繁花盛开,花香扑鼻。砚池的南岸是蝠崖,它是一座当年凿湖取土堆筑而成的假山。远远望去,高高矗立的蝠崖好似一只临水展翅的蝙蝠,蹲在湖畔低头饮水。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园林,东湖几经构建,成为建筑秀丽、山耸水绕的人文胜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如今,挖湖造山的号子声再也不闻,李公造园的草笺也早已不见。此刻,在这午后的迷人春光中,只剩下阵阵春风伴花笑,荡心涟漪说古今。

漫步东湖,四周万籁俱静,只有几只黄鹂在柳梢啼鸣,反而映衬得东湖愈发静谧了。这静,说是宁静又多了点落寞,说是寂静又不乏生气。蝠岩上凉亭边盛开着几朵幽兰,在温煦的春光中吐露芬芳,虽然只有三两朵,却让人仿佛是走进了一整片的幽兰花海之中。凉亭下的粉墙上,一株紫藤花默然地绽放着,在婆娑有声的藤影中留下阵阵花香。此刻,万籁俱寂,风声全无,园林里只有时光慢慢流过。春风习习,春水漫漫,流连于亭台楼阁之间,一如流连岁月光年。

东湖之所以被人们视为文化园林,除了因为悠久的造园历史外,还要归功于园内20多处清代建筑,以及历代名人学士留下的无数诗文、匾额、碑林和书画作品。在这座古蜀名园中,至今仍保存有大量珍贵的碑刻和楹联,这些碑刻和楹联大都饱含着当地邑人缅怀先贤的美好情愫。这些极具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掩映于东湖的古木名花之间,让整个园林显得愈发风雅迷人。东湖无疑是一座文化名园,然而最能体现其文化意味的,则莫过于园内的“三贤堂”了。建于东湖园内的三贤堂是一座专门纪念李德裕、王益、梅挚的祠堂。据记载,三贤堂最初名为“文饶堂”,是一座专门祭祀唐代宰相李德裕的专祠,也是北宋中期东湖旁出现的最早的纪念性建筑。到了南宋建炎二年,新繁知县沈居中将它迁建到衙署东边、东湖南边,不仅扩大了原有建筑的规模,同时将王益和梅挚二位贤者一并请入祠堂中,与李德裕共享香火祭祀,并将这里命名为“三贤堂”。自此之后,这座原本属于专门祭祀李德裕的专祠,渐渐地变成了当地人思贤问古的乡贤祠堂。这让东湖走下了昔日的神坛,多了几许文化的气息,也多了几许文人的诗情。

①三贤堂。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新繁知县沈居中扩建了三贤堂,使其成为邑人追思乡绅名士、思贤励己的乡贤祠

“堂外有亭翼然,亭外有池清然,池中植荷灿然。”漫步在东湖公园中,只见无数的水系在园区内环绕流淌,将这处不大的古典园林变成了一座典型的水上庄园。水,无疑是东湖的灵魂之所在。中国诗歌崇尚自然美,形成以“自然”为宗的诗歌美学,其中不乏描述自然水景的名篇佳句。在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中,也有许多园林以再现诗意中的自然水景为主题,用诗情画意的手法表现园林中的水流,赋予流水更深的文化内涵。除了名震天下的苏州园林外,东湖同样也将流水作为造园的点睛之笔,将整座园林的灵魂点活了。东湖之水虽有动态和静态之分,但都着重取“自然”之意,因此这些“不着痕迹,浑然天成”的潺潺流水,在这片不大的园区里塑造出了万花湖、勾氏盘溪、冰玉轩、簧溪小榭等不同形式的水体景观,并将其塑造成为一片“湖光山色两相宜”的世外桃源。

徜徉东湖中,仿佛沉湎在一种诗意优雅的古典氛围里。在东湖,园林的建造不只是为生活提供休憩的地方,更像是一种文化和意识的寄托。千年前,古人在这片不大的空地上开池堆山,植树种花,每一处小景都经过精心的推敲,从而使得这座园林显得精致而典雅。走在园中,无论是从回廊边欣赏、从假山上欣赏,还是从凉亭里欣赏,这座不大的园林处处都好似一幅美轮美奂的古典山水画。漫步其中,仿佛走进了那个诗意弥漫的时代。因此,可以这样认为,这座开凿于千年前的唐代园林并不是一座死去的庭院。在这里,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是鲜活的存在,都蕴含无尽的生命力。正因如此,东湖公园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单纯的古典园林。它虽然是人工山水,但它的人文精神和千古诗情,却使其成为一个诗意时代的最后遗珍。

②月波廊。此回廊长约百丈,如折叠屏风,沿湖而立。徜徉廊间,风雨不侵,丛树繁花,月影波光,尽收眼底

月光花影的空间

在东湖园林的传统建筑中,最美且最令人回味无穷的就是形形色色的廊了。

说到廊,人们大多会很自然地想到苏州园林中的曲廊、颐和园中的长廊,抑或旧时大户人家庭院中的回廊。廊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几乎无处不在,是中国古典建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最富有魅力的所在。在东湖,随处可见的廊俨然已经成为这座园林最美的所在,宛如一位绝代佳人脸颊上的胭脂,温婉妩媚,让人过目难忘。

东湖园林中的廊是整座园林最美之所在,那种曲折蜿蜒的美丽是言语所无法形容的。“廊檐下”这一特殊的空间会给人以无穷的乐趣:春天在廊下看一庭葳蕤花木,闻着廊桥畔紫藤花的清香,听着悬在廊檐上的笼中黄鹂啼鸣;夏日里轻轻放下悬在廊檐下的竹帘遮阳,听着树上的知了啾啾,或是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顿时暑气尽消;秋季在廊下放一把舒适的藤椅,躺在椅子上,看一本闲书,听一首老歌,慵懒地晒着秋日午后的暖阳,心情不自觉地就安静了下来;到了大雪纷飞的隆冬时节,不妨从屋里走到廊上,看着庭中飘飘洒洒的鹅毛大雪,廊檐下的台阶被大雪覆盖,并渐渐浸润着廊上的地砖,好似时光流年浸润着你我的人生一样。季复一季,年复一年,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在廊中将月光花影尽数揽入怀中,坐忘春秋,不知今日何日兮。

①②③④⑤东湖园林中的廊是整座园林最美之所在。这些廊或小巧雅致、或曲折蜿蜒,将古典园林的诗意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东湖园林内多引水筑池,池虽不大,却会给人一种水木清华的感觉。在水上筑廊,不仅比架桥造堤更加实用,还能增加园林的景观,因而东湖园区内的廊不仅多,而且精美异常。这些雕梁画栋的廊或小巧雅致、或曲折蜿蜒,将古典园林的诗意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如果单从建筑学的意义上讲,廊只是一种有顶的通道,它的基本功能无非是遮阳避雨和供人小憩。然而在东湖公园中,这些长短不一、大小各异的廊却带给我们以无尽的想象和遐思。它们凌跨水面,半通半隔,既是连接诗情画意的纽带,又是驻留月光花影的空间。而最妙的当属廊两侧的美人靠,靠在其间,仰观云天、平视园景、俯瞰塘荷,美不胜收。不仅如此,这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回廊也是古代文人雅士们感悟人生的地方。一般在赋闲在家的时候,廊便是这些文人们呼吸新鲜空气、接触自然万物的地方。虽然这些回廊是如此的狭窄而曲折,但同样能促使他们生发出“四壁图书鉴今古,一庭花木验农桑”的感叹。譬如清末名士李慈铭最为向往的生活就是在秋风乍起、落叶飘零时,由侍儿搀扶,体味一下那种苍凉萧疏的感受,或许这就是中国旧时文人的偏狭与病态。曾经读过溥心畲先生的《寒玉堂诗集》,其中多有伤旧感怀之笔,如“一晌黄昏,天际彩云不住。桂留香风弄影,秋情几许。云屏净,罗帏掩,一灯寒雨。长相思,锦园碧树”,每每读之,一种怅然若失的愁绪便在心间油然而生。孤独的园林见证了寂寞的情愫,只是不知道在一千两百年前的那个秋日,踱步在东湖回廊中的宰相李德裕,面对大厦将倾的大唐帝国,又是怎样的一番心境呢?

一千多年过去了,因了这种古典园林的风范和那些历史人物的存在,从岁月深处走来的东湖,始终保持着文化名园的清雅本色。徜徉其中,仿佛还能依稀品味出千年前大唐王朝的风雅与幽香。(责任编辑/三金 设计/郑怡)

猜你喜欢

李德裕造园东湖
我爱东湖
水墨东湖
东湖古柳
壹 造园·纳瑞集祥
东湖一角
大咖衰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
谈我演《名相李德裕》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