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治理视角下高等教育评估多主体参与探究
2015-04-30乔婵张崴冯林
乔婵 张崴 冯林
摘 要:多元治理理论强调公共事业的多主体参与。在高等教育评估中,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多主体参与是高等教育评估健康发展的关键。文章从多元治理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存在的问题,以及高等教育评估需要多主体参与的意义,并提出了政府、社会、高校多主体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建议。
关键词:多元治理;高等教育评估;多主体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4-0072-02
关于治理,全球治理委员会将其界定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多元治理是治理中有关多主体参与理论观点的强化。所谓多元治理就是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等参与到公共事业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其更加强调将公共事务的管理权限和责任从传统的政府垄断中解放出来,通过各主体的合作、协商来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形成一种各主体共治的局面。多主体参与是多元治理的前提,也是多元治理的实现途径。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公共事业组织,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从政府的一方管理走向政府、社会和高校三方多元治理已成为高校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高等教育评估的开展能为学校改进工作开展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部门改善宏观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评估的多主体参与体现了高校多元治理的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发展的需要。
一、从多元治理审视高等教育评估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
评估制度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风向标”和“指示器”的作用,由政府主导的评估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有很强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首先,由于从评估工作的统筹到评估人员的选配都被纳入到了政府行政工作体系中,大大加重了政府工作的负担,同时也由于缺乏常态、连续的评估,造成评估工作成本过高。其次,由于政府主推的评估远离教学真实环境、远离市场环境,导致评估活动的信息收集不完整,对市场需求的反映有明显的滞后性。再次,政府集高等教育举办者、管理者和主导评估者三角色于一身,从评估开始到评估结束都有很强的封闭性,缺乏第三方的有效监督,这使评估活动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公益性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政府在办好高等教育和管好高等教育的双重目标下压力越来越大。
(二)未反映社会的利益诉求
社会主体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对其有深刻的影响。社会希望高等教育能产出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培养更多能适应、推动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同时,社会希望自身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在高等教育评估工作中得到反映,并希望政府主导的评估活动的评估结果能融入到市场“信息流”中,为自己的决策提供依据。不仅如此,社会希望参与到评估中,引导社会资源对高等教育的高效投入,加强与大学的联系,扩大自身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影响力,改变社会对高校建设缺少话语权的现状,而上述种种诉求无法直接地在我国现有的评估制度中得到全面反映。
(三)高校参与评估的内动力不强
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评估呈现行政检查倾向,并且评估结果与政府的各项资源投入直接挂钩,高校在面对政府的评估时,不得不倾尽全校之力迎合评估标准,甚至不惜弄虚作假。评估一旦结束,学校便懈怠下来,逐渐在各高校间形成政府评估通过便“万事大吉”的消极思想。高校过分依赖政府的外部推动,无法形成参与评估的主体意识,对本应贯穿于日常教学的自我评估的推动意识不强,大大降低了教育评估的成效,影响了“以评促建”的实现。此外,现有的评估制度缺乏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检查,影响了高校参与评估内动力的提高,客观上也形成了高校评估缺乏基层参与的问题。
二、多元参与的意义
(一)有利于缓解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合法性危机
合法性是指得到社会大众或各个利益主体的普遍认同与自愿遵从。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自建立以来就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色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利益格局不断分化,政府主导的一元评估制度,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契合度不断下降,无法实现其他利益主体的参与意愿和利益诉求,自然难以得到其信任和认同,形成合法性危机[1]。高等教育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关乎各利益主体的切身利益,因此高等教育评估应有各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通过高等教育评估多主体参与,拓宽社会和高校参与高等教育管理的渠道,为其提供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从而使高等教育评估更加民主、科学,提高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协调能力,保证高等教育评估活动得到广泛认同和信任,缓解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合法性危机。
(二)有利于政府、社会和高校间的相互认可
随着市场经济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政府、社会和高校各主体在高等教育的利益逐渐分化,这必然会产生利益的矛盾和教育价值观念的冲突。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评估活动因缺乏与社会、高校的沟通互动,评估的认同感下降。高校在政府“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评价标准中呈现趋同态势,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对高校建设的认同感下降,对政府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管理能力产生不信任。
多元参与是通过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权力的多元分配,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可以通过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参与高等教育评估,重建三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强化高等教育质量意识,引导政府、社会和高校各方的独立性,实现政府、社会和高校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相互认同。同时,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激发各主体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积极性。
三、多元主体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策略
(一)政府创造多主体参与的环境
在高等教育评估多主体参与中,政府需要通过宏观上的制度安排和引导来巩固影响力。
第一,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职能的转变需要制度的保障。改善评估制度缺失的现状,创新已有的评估制度,加快评估的立法,实现更加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确立社会、高校参与评估的合法性,并对社会、高校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方式进行明确的规定,确保社会、高校在参与评估时有法可依。
第二,积极培育和发展教育评估市场。引入教育评估服务的竞争机制,运用立法、委托合作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评估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协调。
第三,建立多样化评估标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需要有多样化培养目标的高校,也需要多样化的评估标准来衡量不同类型高校的质量。通过多样化评估标准的实施给予高校充分的建设空间,以充分发挥高校探索特色发展的创造性,使评估工作真正成为大学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动力。
(二)社会提高自身的参与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在教育市场资源配置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教育评估领域,社会需要自主创造参与机会,提高自身的参与能力。
第一,政府对公共高等教育经费的减少为社会市场参与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社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信息优势,加大与高校的横向合作,提高社会与高校的密切程度,并运用市场竞争机制的参与,促进高校提高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中的成本效益,扩大社会在高校发展中的话语权,进而将这种影响力映射到高等教育评估中。
第二,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将自身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利益诉求以合理的方式反馈到政府评估的运行中,使这种参与愿望不断以温和的方式得到强化,进而引起政府在评估决策中的考量,为自身参与高等教育评估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
(三)高校加强自我评估
高校自我评估更能发现高校自身存在的不足,对高校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更强的推动力。
第一,高校需建立一个常设评估小组,小组成员可由专业评估专家、普通教职员工、学生等共同参与。将学生纳入评估小组的目的是拉近教学评估与学生的距离,促进评估的基层参与。
第二,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对自身建设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评估指标,并不断丰富评估指标体系,使指标体系涵盖学生的输入输出质量、教师绩效、行政管理和校园文化等高校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制定合理的评估指标提高和强化高校进行自我评估的完成度,促使高校不断根据自身情况提高评估标准,提高自我评估的积极性。
第三,高校在进行自我评估时要不断丰富评估技术手段,改变过去过分依赖现场抽查、直接面谈的方式,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评估工作中,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图书馆信息系统等已有数据库中的资源,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获得更加客观的信息,以减少参与主体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评估的信度和效度。
第四,加强教育评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工作,将教育评估的本质和目的的研究以及科学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作为研究的重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理论支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科学发展[2]。
(四)评估中介机构积极参与
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利益平衡需要评估中介机构的参与。评估中介机构能比较全面地掌握零散的教育评估信息,避免因利益相关而造成的评估失真。中介机构的形成、发展不仅需要政府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更需要中介机构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第一,鉴于目前我国评估中介机构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生存环境,生存空间狭小,评估中介机构要增强自身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建立一支具有专业评估素养的评估专家团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树立评估服务意识,以高质量的评估赢得政府、社会和高校的信任,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第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中介机构内部的优胜劣汰。评估中介机构的生存需要政府和高校的选择,这必然存在着各个评估机构的竞争。中介机构需要深刻体会到服务质量对自身发展的影响,融入到市场的自由选择中,摒弃对政府的依赖,提高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提高评估质量,实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林.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合法性审视[J].评价与管理,2012,(3).
[2]王冀生.学校、社会、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地位、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