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教育新途径探索
2015-04-30陆晓庆郑珏
陆晓庆 郑珏
摘 要:现代医学的发展强烈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应为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的综合医学教育模式。文章从医学教育现状入手,分析了医学教育融入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并指出了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新途径,即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医学生将医学人文认知应用于临床实践;吸收优秀临床教师参与医学人文教学,培育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升人文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等医学教育;人文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4-0070-02
一、医学教育现状
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和人文传统的学科,希波克拉底说过,“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技术”,医生是最富人情味的职业,被誉为“仁爱之士”。我国历代名医大家都非常重视医学中的人文要素,“人命至重, 有贵千金, 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强调病人是行医之本;“无恒德者,不可以为医”,强调一个好医生必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著名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更概括出三种行医治病的境界:用手治疗,用脑治疗,用心治疗。《爱丁堡宣言》中明确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1]
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的盛行使医学界出现了“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现代化诊疗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医生的注意力从关注病人转变成分析化验单数值、依赖检查仪器寻找病因,而作为一个整体的病人逐渐地在医学诊疗过程中被分解为病因、病原、症状、体征等单个的要素。这种“技术至善”主义凸显出医学正逐渐背离“以病人为本”的原则,医学人文主义精神被摒弃一旁。这就导致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偏重于传授知识与技能,强调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及功利性,以满足岗位需求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而忽视了医学人文教育对医学发展的积极作用[2]。
二、医学融入人文教育的意义
事实上,医学应该是一门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完美结合的学科;医生不仅要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更要具备专业的医学人文精神。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系统和整体的医学模式被深刻认识与接受,医疗活动除了以诊疗疾病为重点,更要求把病人视为一个多层次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来治愈。医生不应是只治病不治人的技术主义者,而应是品德高洁、医术精湛、待病人如亲人的仁医。这就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培育,使医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3]。
医学教育要从以医学科学为中心的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转变为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的综合医学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实际运用人文社会科学手段去预防、治疗疾病,体现出医学的终极目标不但是为了防治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更是要服务于人类健康,造福于社会[4]。
三、医学人文教育的新途径
1.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多数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心理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社会医学”等课程,但内容分散,未形成学科整体优势,多是为了应付教学计划的完整和满足对医学专业教育的补充。要促进医学教育的整体发展,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统筹规划医学人文教育,使其朝着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以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为指标,尝试对医学专业课与医学人文课进行融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将探讨医学价值、医学规范的如“医学哲学”“行为医学”“医患沟通”等学科整合到相关医学教材中,把人文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和各个阶段的实践中去,将医学人文教育与医疗活动相结合,注重内涵式建设,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深度整合,强调整合性、交叉性和系统性的原则,构建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实践技能,循序渐进、多形式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5]。
2.革新医学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方法,尝试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两部分,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开设医学人文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明确修满学分方能毕业,选修课由各院校自行选定但也规定相应学分。组织知名专家学者编写医学人文教育的权威教材与规划教材,同时鼓励各院校编写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教材与学校教材;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技术,建立多媒体教学网站,实现开放性教学,注重对社会医学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法,既要探索研究,又要解决现实问题, 不断提高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构建医学人文知识体系。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建立“感触医疗”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典型病例进行专题讲解和案例分析,以医学人文的视角引导医学生将人文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研究解决医疗问题,感受人文关怀在医疗实践中的意义,体会人文精神对于临床工作的实际价值,使临床实习既成为医学专业技能的实习过程,也成为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过程[6],使医学人文教育成为不断线、可持续的渐进发展过程。
3.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取决于要有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医学人文教育教师队伍。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既利用和发挥好原有的人文学科方面的师资力量,为优秀教师提供进修深造的途径和渠道,完善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制度;通过专业培训,聘请不仅熟练掌握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而且具有良好人文修养的优秀临床医务人员参与医学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利用他们的专业修养和综合素质解决学生的问题,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据学科建设和课程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相关领域的学科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同时面向社会聘请具有社会影响力、学有建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优化队伍结构,为学生开设医学人文讲座、论坛和课程,以活跃学术氛围,开阔学生眼界,培育人文精神,实现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切实提高医学人文教育质量[7]。
4.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涵养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是一种引导性文化,对学生的知识文化、价值趋向、人格完善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强烈的熏陶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师生的人文精神养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景观,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带给学生良好的情景教育,培养其审美意识,增强审美能力,提高其精神境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将无形的校园文化融入到有形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将学校的内在精神理念外化为各种可见的文化符号,学校通过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使学生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聪明才智,营造出大学精神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凝聚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精神;通过校园文化精神的长期培育与历史传承和优秀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自己通过知识学习、观察、实践逐渐内化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从而在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作用下,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和人文修养得到提升,完成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
5.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提高人文素养。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医学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这就决定了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要特别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育环节,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校借助实训条件优、教学质量高的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精心组织和实施符合医学生实际需要并与学业课程整合的临床医疗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学校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理念与模式,探索建立新型基层卫生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卫生机构进行医疗服务、卫生防治、健康科普宣传、医疗咨询义诊及医德医风调查等社会医疗实践活动,时刻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重视家庭、社区等社会因素对于医疗活动的影响,通过见习实习和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与服务对象的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需求,升华职业道德责任和医学人文精神,促进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从而实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贯通,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雪梅,王明真,刘东梅.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探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4).
[2]邹苏.论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融合[J].中医教育,2012,(2).
[3]葛黎明.人文教育与医学职业素质教育关系的研究[J].创新科技,2013,(2).
[4]刘旭东,张晓丽.医学人文教育的起源、发展与现状[J].西北医学教育,2011,(6).
[5]胡涵锦,顾鸣敏,富冀枫等.医学人文教育新模式的探索[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1).
[6]符丽芳.试论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7]张俊.当下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