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视域下的隐性课堂浅析

2015-04-30孙慧

关键词:外国文学自媒体教学改革

摘 要:如何使用新媒介,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彰显文学课程的人文功能,培养学生的网络审美素养,是新世纪高校教师探寻的问题。文章以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为例,探寻自媒体时代下的文学教学策略,作为高校教师应利用新媒介的优势功能,打造隐性课堂,与显性课堂形成教学互补,延展师生交流互动的时空,这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拓展大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媒体;隐性课堂;外国文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4-0035-02

信息传播媒介的沿革,尤其是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新媒介的崛起,对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与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革新了人类信息交流的模式,从被动地单一接受转向主动地多维搜索,而且也促进了人们对获取信息途径多样化的探索,促使信息传播渠道日益走向立体化多维化。面对这场媒介革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高校教师如何在遵循传统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探寻自媒体时代的文学教学改革,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合理利用新新媒介的优势功能,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打造隐性课堂,以此弥补显性课堂教学的缺憾,创建网络教学平台延展师生交流互动的时空,这对于促进大学生独立创新精神的形成,拓展大学生自主实践能力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自媒体时代外国文学隐性课堂建构的意义

这些年,消费主义、商品拜物教的功利之风侵袭大学校园,高校文学课程面临着愈发严峻的现实难题:置身于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他们,不再将文学艺术视为澄洁明净的殿堂,而是当作光怪陆离、喧哗躁动的人文景观台;多喜欢“纸上谈兵”,却很少潜心读书,只是把文学课程当成考试科目去应付,却很难真切地去理解文学课程的精神内涵。此外,囿于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师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师生交流不畅;教学方式粗放,多以大班方式进行授课;教学节奏紧张,课堂气氛沉闷呆板。面对上述教学实践的困难,教师如何在有限课时中紧凑有效完成课堂教学,同时尊重学生接受主体的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无疑需要教师在显性课堂教学之外,寻求隐性课堂实施的可能,以此延展课堂教学时间,寻觅师生交流渠道。而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新媒介这一自媒体的崛起,则为教师打造隐性课堂提供了契机。

借助自媒体搭建的隐性课堂,不仅缓解了教学矛盾的现实需求,成为显性课堂的有力补充,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镇。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最活跃的主体,青年人精力旺盛、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善于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获取信息资源,关注社会热点,显示出热情的参与性,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同时大学生作为年轻人,社会阅历较浅,对外在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这就导致他们容易迷失在网络世界,丧失自我,缺乏对信息进行分析性研究的主动性,心理依赖特点较为突出,加之年轻人情绪情感波动较大,很难辩证对待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因而,合理引导大学生运用新新媒介进行社会交往,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刻不容缓。在当今自媒体时代,高校教师已经不能简单地把外国文学课程作为认识世界的某种渠道而强行向学生灌输,而应该把外国文学教学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将外国文学独特的人文精神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运用自媒体,完善自我,增强自我创新的能力,以此提升他们向真向善向美的审美素养。

二、自媒体视域下的外国文学教学策略

微信、微博等新新媒介为提高高校文学课程的生动性与丰富性提供了必备的技术工具,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凸显为高校文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必然性,因而,笔者在客观把握外国文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试图从以下几方面探索自媒体与文学课程相结合的可能性,进而探究如何发挥新新媒介的优势功能,打造与显性课堂相辅相成的隐性课堂,推进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首先,借助微信、微博、播客等新新媒介构建网络平台,发挥自媒体人际传播的优势功能,促使课堂教学模式从大众传播向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转化,激发大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与教师平等对话,以此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双赢态势。

微信、微博、播客等自媒体作为隐性课堂的教学媒介,在促使外国文学显性课堂传播结构以独特的方式延伸同时,也将教师对学生群体的大众传播变成定向人际传播那样简便,为学生即时即地学习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囿于时空,在显性课堂,学生很难就课程内容自由自主发问,但在自媒体打造的隐性课堂,学生则可跨越时空藩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无论学生置身校园还是身处家中,他们都可以随时和老师、同学甚至志同道合的学友共同探讨外国文学专业知识,形式自由灵活,与显性课堂的被动接受不同,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既可分组讨论也可一对一式研讨。学生所讨论的话题,不拘泥于显性课堂上根据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教学内容,他们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自主进行学术延伸,学生既可就显性课堂上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开诚布公提出疑惑,也可从自己学术关注点出发,发表有关课程内容的独创见解,还可围绕某部文学经典的解读形成阅读小组,进行热烈的学术讨论。自媒体构建的隐性课程是显性课堂很好的补充,每一个学生都是信息的发送者,教师可根据学生发布在隐性课堂的信息动态,及时调整显性课堂的教学安排,面对学生的疑问,也可灵活采用各种形式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指导,这样既可实现显性课堂教学内容由点及面的内容辐射,也可缓解课程大纲要求与学生受体差异性诉求之间的教学矛盾,进而大大缓解显性课堂师生不能灵活互动、即时交流的困难。

其次,发挥微信、微博、播客等自媒体力量的内隐性,与外国文学课程独特的人文精神相结合,于虚拟的隐性课堂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形成大学生进取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近些年,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教育的趋势,在市场经济大潮与全球化浪潮下,高尚精神的培养和真善美人格的塑造,愈发显示出其重要性与现实的迫切性。在这一方面,外国文学以其重视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尊严显示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呈现出诱人的精神魅力。因而,加强外国文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精神视域,提高文化品格,丰富内心情感世界,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其审美素养。大学生作为微信、微博、播客等最活跃的用户群体,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心智尚未成熟,对外在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探求欲,并常常呈现出跟随依赖的心理状态,置身于网络世界的他们,因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往往无形之中就被动地缩小了自我的思想领域,丧失了独立的批评态度。因而,合理利用微信、微博、播客等自媒体的优势功能,与外国文学课程的人文功能有机结合,既可有效延展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时空,也可以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具体到外国文学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开设课程专用微博,发动学生订阅课程微信公众号,鼓励学生制作学术视频上传到课程播客,发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让其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的讨论中。140字符的微博限制,让教师“织围脖”时更注重言语的简约与精当,也让学生明白通晓领会教学意图,快速融入显性课堂的教学过程。每次讲解之前,教师也可将教学内容加以提炼,发布在课程微博上。如绪论部分,教师可先行对外国文学的“两大源头”与“六大思潮”作简要总结,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大致了解。同时在微信公众号上,教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发布东西方文学源头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探求欲,为显性课堂创建预设情境。当然,在网络搭建的隐性课堂,学生并非是单纯的受体,他们同时也是信息的传递者与制造者。微信、微博、播客等自媒体力量的暗示性与内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学生的行为举止,起到精神价值导向的作用。因而,新世纪的高校教师就不能只是局限在传授外国文学知识的层面,也可因势利导,结合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所追寻的人生价值与终极意义在隐性课堂中及时疏导大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媒介公众参与意识。

当今,自媒体引领的媒介革命正促使高校教学开启改革新篇章,大学教学愈发重视教学改革与新新媒介的结合,同样,对于外国文学课程这一核心专业课而言,也正“从过去那种囿于书本理论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格局中走向新型的教学模式”[1]。我们应看到自媒体打造的隐性课堂为高校教学带来的活力,它实现了课堂的自由语论转换,使课堂教学弹升到师生互动、生生呼应的规模,这种任意性和即时性显然是显性教学课堂和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当然,在隐性课堂虚拟、良好的学术氛围下,大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网络媒介素养。培养高尚情操的全面发展的人始终是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慧.崇扬人文价值 提升审美素养——“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自媒体教学改革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