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愁眉”是种化妆术

2015-04-30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2期
关键词:道场峨眉山文天祥

有愁苦之情而溢于言表,谓之愁眉苦脸。然而,“愁眉”和“苦脸”在古代却并非此意。

“愁眉”原本是一种化妆术。汉朝妇女在画眉上颇为讲究,有诸如“远山眉”“新妆愁眉”“八字眉”等式样。

《风俗通义》曰:“愁眉者,细而曲折。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 ,示心中忧愁。” 后汉权臣梁冀家妇人善作愁眉妆,即把眉毛画得细而曲折,显得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啼妆,即在眼睑下面画成黯淡似泪痕状,再勾出眼影,使眼窝看上去深邃无光,衬托得双眸分外明亮。愁眉妆和啼妆是当时京师妇人的时髦打扮,乃千娇百媚,风姿绰约的妩媚形象,而并非今人所理解的“满脸旧社会”。

苦脸,源于佛教。佛家认为,人生如苦海,佛教对人的脸型也作了解释。说人的脸呈一“苦”字形:双眉是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下面正好是一个“口”,合在一处恰似一个“苦”字。(文/张艳飞)

“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早出自谁手

提起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想起文天祥,但鲜为人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早并非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起码,稍早一些耶律楚材的《峄山书怀》诗中,就有该句:“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恼苦乐由他人!望极天涯路漫漫,才如江湖命如丝。”

峄山,位于山东邹城市东南12公里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中的“东山”,说的就是它,素有“岱南奇观”之誉。

耶律楚材,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生于金明昌元年(1190),卒于乃马真后三年(1244)。在其逝世30多年后,文天祥始作《过零丁洋》,因而,耶律楚材的创作毫无疑问要早于文天祥。

耶律楚材,其父亲耶律履官至金国尚书右丞(耶律履任右丞时,曾偕部下登峄山,并题壁留念),而自己又投靠了灭掉金国的蒙古国,追随成吉思汗平定四方,太宗时官至中书令。尽管他深受蒙古两代君主的信任,政绩卓著,且精通佛理,但面对蒙古贵族的歧视和非议,仍深感“才如江湖命如丝”。他登上父亲曾经游历过的峄山,触景生情,于是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恼苦乐由他人”的感慨。1242年,乃马真后当政,耶律楚材不再被信任,两年后抑郁而终,享年54岁。 (文/任小行)

峨眉山缘何是普贤菩萨道场

峨眉山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总称。位于四川中南部的峨眉境内。

据《峨眉山志》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六年(63)“六月一日,有蒲公者,采药于云窝,见一鹿欹迹如莲花,异之,追之绝顶无踪”。因问在山上结茅修行的宝掌和尚,和尚说是普贤菩萨“依本愿而现像于峨眉山”。蒲公归家后即舍宅为寺,于是峨眉山就发展成普贤菩萨的道场。另有资料说,是晋代的普公在山上采药时,见一老者骑白象隐去。两种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记载普贤菩萨住地说:“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晋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普贤),与其眷属3000人,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华严经》在东晋时传入中国,因此自东晋时便开始把峨眉山当作普贤菩萨道场。以后历代修建寺庙时,都以普贤菩萨为中心,并发展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峨眉山,汉末佛家便在此建立寺庙。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主要崇奉普贤大士,是普贤菩萨显圣和讲经说法之所。

猜你喜欢

道场峨眉山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文天祥的生死之交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下
峨眉山游记
峨眉山月歌
二间高夹新解
凡心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