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的朝译研究

2015-04-30袁超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西游记

袁超

x

摘 要:《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再創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就拿《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和其艺术价值来说,这在国内乃至世界的文学史上都是一部优秀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它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中朝两国有着数千年的文化交流史,中国文学对朝鲜半岛文化、文学的影响源远流长。《西游记》的传播使朝鲜王朝的神魔小说有了发展,朝鲜的历史小说《洪吉童传》,爱情小说《九云梦》,《玉楼梦》,传记小说《唐太宗传》,《金鳌神话》里都有神魔小说的要素。其中《唐太宗传》可以说是典型的神魔小说。这对《西游记》的朝鲜语研究产生了影响。

本论文将以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方法对词汇方面上的汉字词、拟声拟态词、俗语翻译进行比较,在修辞手法方面上对比喻、夸张、委婉的翻译进行比较。并选取采用了延边人民出版社和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两个版本的朝鲜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这两个版本各有优缺点,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翻译本删掉了一部分的诗词,但在翻译方面上进行了一些创新。而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翻译本则严格遵守了原本的格式与内容。

全文分4个章节进行论述。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明了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先行研究及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和第三章为本文的核心部分,比较研究了原文和两个朝鲜语翻译版本的词汇、修辞手法的差异。

第四章为结论部分,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点。

关键词:中朝翻译;《西游记》;中国朝鲜语译本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自语言产生后,翻译活动就一直紧紧的伴随着。翻译传达着不同语言的文化艺术,并使读者们能同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和感动。翻译有着2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小说翻译在19世纪70年代发表出了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外国小说译本《昕夕闲谈》 。到了清末明初时,小说翻译开始不断地繁荣发展了起来。

《西游记》作为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学上的第一部神魔小说,它创造了神奇的幻想世界。《英国大百科全书》称它为“中国不可多得的一部神话小说”。中国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从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交流。其中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溯到隋唐时期或是更久以前两国人民就已经开始互相学习,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成果。在《西游记》的传播和影响下,朝鲜王朝的神魔小说也开始渐渐地发展了起来。朝鲜的历史小说《洪吉童传》、《壬辰录》、《田禹治传》,爱情小说《九云梦》、《玉楼梦》,传记小说《唐太宗传》、《金鳌新话》等小说里都有着神魔小说的要素。其中《田禹治传》和《唐太宗传》可以说是典型的神魔小说。这同时也给《西游记》的朝鲜语研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自从小说翻译兴起之后,各种不同的翻译版本就开始陆续的出版了出来。其中引人关注的是中国朝鲜族学者们翻译出来的作品。中国朝鲜族译者和原作者,原作的读者和译作的读者除了语言上的不同以外都处于同一个国家,所以文学和语言环境基本上可以说是相同的。

目前中朝翻译技巧研究等方面比较活跃,但对于中国小说的朝鲜语译本的比较研究却很贫乏。本论文以中国古代小说《西游记》为研究对象,在词汇层面和修辞手法层面上对中国朝鲜族译者们翻译的两个版本同原作进行比较分析。本论文的研究欲在中朝小说翻译研究上发挥着小小的作用,并且在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形成较好的翻译环境有着其意义。

1.2 现行研究考察及研究范围

(1) 现行研究考察

不论东西方对《西游记》翻译的讨论都在活跃的进行着。关于中朝翻译研究的著作与论文等现行研究如下:

“西游记”这个词,在朝鲜语里最早出现在高丽后期用于学习汉语的《朴通事谚解》和《老乞大》里。这在今后成了研究《西游记》的重要资料。之后《西游记》又被翻译成许多版本的韩国语和朝鲜语。任洪彬译《西游记》文化与志成出版社(2003年),延边人民出版社翻译组译《西游记》延边人民出版社(1984年),首尔大学西游记翻译研究会译《西游记》一(?)出版社(2004年),安义运译《西游记》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9年)。

就拿《西游记》的世界翻译状况来看,最初被翻译成英语的《西游记》译者为蒂莫西·理查德《圣僧天国之行》在1913年出版于上海基督教文学会出版社。这是根据丘长春的《西游证道书》而翻译出来的。此外还有阿瑟韦理的英译本《猴》,在西方被公认为是水平比较高的。在英译本之前,早在1831年日本就出版了日文译本的《通俗西游记》,其后捷、波、俄、西班牙等国的译本才相继问世。除了理查德的《圣僧天国之行》和韦理的《猴》之外,其他译文还有《猴王》、《猴子取经记》、《侠与猪》、《神魔历险记》等。

(2) 研究范围

吴承恩(1500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祖籍是安徽安庆。他出生在一个商人的家庭里。吴承恩自幼聪慧,从小在文学上就有着天赋的他在淮安一带就出了名。他敏捷又富有智慧,且知识渊博在幽默诙谐的创作上也很有才能。《西游记》是他一生当中唯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同时也是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70年代,与《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一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灿烂成果,并且成为了世界人民热爱阅读的文学作品之一。

1.3 研究方法

在小说的比较研究中翻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之间的文化可以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其中比起其他国家的译者,中国朝鲜族译者们可以说是最能很好的理解中国文化的民族。因此,对他们的译本与原本做比较研究可以说是更有意义。

本论文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1981年4月)为原本[1],延边人民出版社翻译组的译本(1983年12月)与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安义运的译本(2009年5月)做了比较研究。以下原本简称为T,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译本简称为A,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译本简称为B。

本论文以许钧的《翻译概论》[2],谢天振《译介学导论》[3]、《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4]等理论教材为基础运用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方法,预对小说的内部进行比较和研究。

第二章 《西游记》朝译本的词汇翻译问题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言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上的交际工具,语言离开了词汇是无法形成的。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不都是一样的,特别是在词汇的发展和变化中有着明显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民族的语言,因译者的不同在词汇翻译上也会存在着许多不同点。本章节将以《西游记》的两种朝鲜语译本在词汇翻译问题上进行比较分析。

2.1 汉字词翻译

汉字词是指以汉字为基础而生成的词语,即从汉字而组成的词语。这是与固有词相对的概念。汉字词在朝鲜语词汇里占据着一半以上的比重,并且与汉语词汇一样都以汉字为基础。因此把汉语译成朝鲜语时应格外注意汉字词的翻译。

例1)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T-第一回P9)

???? ????(佛仙神圣)? ?? ?? ????? ??? ??...(A⑤-P16)

?? ??? ??? ?? ???? ??? ??? ???? ??? ???? ?? ???? ??? ?? ????? ?? ??...(B⑥-P14)

在上面的例子里译文A把“佛仙神圣”以音译的形式翻译成了“????”,并在后面加上汉字,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了原文。译文B则以意译的形式把“佛仙神圣”翻译成了“???? ??”。两个译文都按照原文的意思翻译了出来,但在语言形式上来说译文B更符合朝鲜语的语言形式。

例2)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饭,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T-第一回P11)

??? ???? ??? ??? ??? ??? ???? ??? ??? ??? ??? ?????? (A-P19)

?? ?? ?? ???? ???? ??.??? ?? ??? ?? ??? ??? ???? (B-P17)

原文里的名词“老母”,在译文A里使用了直译法翻译成了“??”,而译文B里则使用了朝鲜语里的固有名词母亲的尊称“???” 来翻译了原文。但是翻译成“??” 时读者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其意思,相反翻译成“???”则更符合朝鲜语的意思,其含义也会传达的更好。

例3)“这厮锉吾锐气,推出斩之!”(T-第四回P47)

?????, ?? ??? ??? ??????. ??? ????? ?? ?? .(A-P47)

??? ?? ??? ??? ??????! ???! ?? ??? ???? ?? ???! (B-P70)

译文A里的“?? ??”与译文B里的“?? ??”都是砍头的意思。因此在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选择更为恰当的词汇来翻译。

例4)这天上有三十三座天宫,乃遣云宫、毗沙宫、五明宫、太阳宫、化乐宫......一宫脊吞金稳兽;又有七十二重宝殿......(T-第四回P42)

???? ???? ??? ??. ???(遣云宫), ???(毗沙宫), ???(五明宫), ???(太阳宫), ???(化乐宫)???. ??? ???? ??? ?? ???? ?????. ? ????? ??? ??. ? ...(A-P77)

? ???? ????? ??? ??? ???(遣云宫), ???(毗沙宫), ???(五明宫), ???(太阳宫), ???(化乐宫)...? ?? ????, ????? ??? ???......(B-P193)

例5)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T-第十一回P130)

??! ???? ??? ? ????? ????? ??? ?????? ???...(A-P238)

??! ???? ??? ?????? ??? ?????? ????...(B-P193)

在例4里译文A把“三十三座”译为“???”,“七十二重”译为“????”。“???”是朝鲜语的固有数量词,而“???” 则是直译汉字词里的数量词。译文B则把“三十三座”和“七十二重”都统一的译成了朝鲜语的固有数量词。

在例5里译文A把 “六十四处”译为“????”,而在“七十二处”的翻译上分别译为“????”和“?????”。但在原文里写的是“六十四处烟尘”,而译文A里则译成“????? ????? ??” 意思是六十四处于七十二处烟尘,这可以说是误译,应去掉“????”一词。译文B则把“六十四处”和“七十二处”都统一译为了汉字词的数量词。

在中朝数量词的翻译上,应注意两种语言的数量语句的结构差异和用法。一般在比“10”小的数字通常用固有数量词,而比“10”大的数字则用汉字词的数量词来翻译,但根据情况在比“10”大或小的数字也有可能用汉字词或固有词来翻译。总之在数量词的汉字词汇翻译上应如译文B一样统一翻译成一类才更为恰当,这同时也关系到词汇使用的一贯性问题。

2.2 拟声拟态词翻译

拟声拟态词是把事物的声音或形态真实、生动地描绘出来。比起其他的词汇,拟声拟态词直观性强,且有着生动、形象性的特征。但是汉语和朝鲜语在感觉和表达方式上有着差异,因此在事物的声音和形象上有着不同的表达方法。

例6)李天王闻言,又把照妖镜四方一照,呵呵的笑道......(T-第六回P72)

? ??? ?? ???? ?? ????? ??? ????? ??? ?? ???. (A-P132)

??? ???? ??? ??? ?? ???? ?? ??? ?? ???.???? ?? ???? ???. (B-P105)

例7)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T-第七回P79)

??? ?? ??? ??? ? ???. (A-P146)

??? ??? ?? ?? ???? ?? ???. (B-P115)

“呵呵”是表示笑声的拟声词,在朝鲜语里对应的词汇有 “??, ??, ??, ??, ?...”等⑦

在上面的两个例子里译文B把“呵呵”全都译成了“??”,但译文A在例6里译成了““???”,在例7里则译成了“?”。“???”,这一词通常形容清脆,欢快地大笑。文中李天王用照妖镜向四周一照就发现了孙悟空,因此高兴地大笑了起来。在例7里如来听了孙悟空的话后很是无语,冷淡地嘲笑了他,而“?”这一词一般是撇嘴一笑时发出的声音,因此在这里译成“?”更符合文章的语境。

例8)一条八爪金龙,拔喇的轮开两爪,一把抓住妖精......(T-第二十一回P261)

???? ????? ??? ???. ???? ??????? ? ???? ???? ??? ??? ???. (A-P487)

???? ??? ???? ?? ?? ??? ?? ? ??? ? ?? ??? ??? ?????.(B-P391)

译文A里“?”是形容一下子劈开或展开的声音、模样。通常是来形容把嘴、胳膊或是腿张的很大的样子。译文B里“?”是形容广泛的或是朝着几个方向散开的样子。因此译文A与译文B里的“?”和“?”都是对原文“拔喇”很恰当的翻译。

此外在汉语的原文里没有拟声拟态词,但在朝鲜语译文里却有着拟声拟态词翻译出来的现象。

例9)却说那孙行者请三藏上马,他在前面,背着行李,赤条条,拐步而行。(T-第十四回P167)

??? ??? ?? ???? ??? ????? ??? ???? ???? ???? ????. (A-P311)

???? ??? ??? ??? ??? ????? ??? ????? ??? ?? ???? ????. (B-P252)

译文A与译文B都添加了“????”的翻译。“????”是形容以快的动作轻轻走着的样子。像这样在句子里添加拟声拟态词使文章变得更为生动了起来。

例10)他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T-第七回P80)

?? ? ??? ? ??? ??? ?? 《???!》?? ???. (A-P148)

??? ? ??? ???? ? ??? ?????.”???!” (B-P117)

译文A里添加了“?”,形容拔下毛儿那一瞬间的状态。译文B里则添加了“?”,形容吹仙气时的状态。这样的添加使文章变得更为生动形象了起来。

例11)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T-第一回P7)

??? ??? ???? ??????? ?? ??? ????? ??? ??? ??? ??? ?? ????.(A-P12)

??? ???? ????? ?? ??? ??? ??? ??? ??? ??? ????. (B-P11)

这里“堕下泪来” 是流眼泪,哭的意思。译文A与译文B分别以“??”和“???”来描述了掉眼泪。但译文A里用“??” 来描述眼泪一滴一滴地往下掉,而译文B则用“???”来描述泪水如线一般流下来的样子。

从以上这些例句来看,汉语里的一个拟声拟态词在朝鲜语里可以译成好几种不同的词汇。因此可以得知,朝鲜语的拟声拟态词与汉语的拟声拟态词比起来更为发达和丰富。此外,在中朝翻译上不论拟声拟态词在原文是如何表达的,在翻译时都要选择符合译入语的结构,而且要选择正确的词汇。

2.3 俗语翻译

汉语的俗语,即民间流传下来的语句,这里包括俚语、谚语、格言及歇后语等。俗语是几个词语连接在一起,为了表达某一个意思而紧密结合起来的。俗语多数反映了人民通过生活和实践得出的经验、教训和道理,俗语具有含蓄性和形象性。并且俗语是在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还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地方性色彩。在本论文里主要选择了一些谚语,对两种朝鲜语的翻译版本进行了比较。

例12)这正是“路上说话,草里有人。”原来这泾河水府有一个巡水的夜叉,听见了百下百着之言,急转水晶宫......(T-第十回P113)

《??? ?? ?? ??? ?? ???》? ?? ????? ??? ???? ??? ?? ?????? ?? ??????. ??? ?? ????? ???...(A-P209)

??? ?? ??? ??? ?? ?? ??? ?? ?? ???. ??? ??? ???? ??? ???? ??? ??????, ???? ??? ????.??? ?? ????? ???...(B-P170)

例13)今日孙悟空不用争持,把这虎一棒打得稀烂,正是“强中自有强中手!”(T-第十四回P167)

??? ?? ???? ?? ??? ?????! ????? ???? ???? ??? ?? ??????. (A-P312)

?? ???? ?? ???? ?? ??? ?? ??? ?????? ???! ???? ‘?? ??? ?? ?? ??? ????!” (B-P253)

以上的两个例文里,译文A与译文B都译出了与原文的汉语谚语有着同等表现效果的朝鲜语固有的谚语,这是符合朝鲜语表达的译文。

此外在朝鲜语里如果没有与汉语谚语相对应的谚语时,有用直译法翻译原文的情况。这样的例句如下:

例14)行者道:“正是这等说,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怪在此,断知水性。(T-第二十二回P265)

???? 《?? ??? ????? ???? ?? ?? ????? ??? ??》?? ?????. ? ?? ?? ???? ?????...(A-P492)

?? ?? ?? ???? ?? ?? ?? ???? ?????? ??? ??? ? ??? ??????...(B-P395)

例15)大圣道:“‘胜负乃兵家之常,古人云‘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况捉了去的头目乃是......”(T-第五回P63)

《?? ??.???? ??? ??(兵家)? ??(常事)???. ???? ?? ????? ??? ?? ?? ?? ?? ???? ???? ????. ??? ???????...》(A-P115)

???? ??? ??? ??? ????. ???? ? ??? ???? ??? ?? ???? ?? ????? ??. ??? ??? ????...(B-P92)

在例句12和13里译文A把汉语的谚语用直译法翻译成了朝鲜语。就拿上面的例句来说,译文A在直译了原文谚语的基础上保持了原文的语言风格,但却没有生动的表达效果。反之,译文B在翻译原文上更为生动有趣,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更好地理解。

第三章 《西游记》朝译本的修辞翻译问题

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为更有效地表现出作者的想法和感受而采用的一种方式和方法。中朝两国虽然是不同的名族,但从古代时就有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因此在一些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点。本章节将在比喻、夸张和委婉等修辞手法上对朝鲜语的两种翻译版本进行比较。

3.1 比喻

在《西游记》里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就是比喻。比喻句大多用在描写自然风景、事物现象和人物形象上。

比喻,即以两种事物和现象中找出彼此的相似点,从而使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手法。

例16)口里骂道:“那馕慷的劣货,快出来与老孙打么!”(T-第十九回P230)

《? ????! ?? ??? ??? ??》 (A-P431)

“? ?????! ?? ??? ??? ??? ??? ???!” (B-P351)

例17)行者喝道:“劣货! 却莫胡说!”(T-第十九回P235)

《???????! ???? ???》 (A-P441)

《?? ?? ???! ?? ????? ???????》 (B-P353)

例句16与17对原文的“劣货”都做出了不同的翻译。“劣货”是比喻人品不好的人。两个例句都把猪八戒比喻成了劣货。在例句16里译文A与B都翻译成“???/????” 即贬低猪的用语。相反在例句17里则把“劣货”译成了“???”,“?? ?? ??” 即是较为温和的贬低词。以例句16来说两个译文都较为妥当,但以脏话的强弱来说例句17的两个译文翻译的更加恰当。

例18)那唐僧一行四僧,上了羊肠大路,一心里专拜灵山......(T-第四十回P488)

???? ???? ????? ?? ?? ?? ??? ????? ??? ?????...(A-??P171)

??? ??? ?? ? ??? ??? ??? ?? ??? ?? ?? ? ???. (B-?2?P259)

原文把道路比喻成了羊的肠子,即形容道路如羊的肠子一般又长又曲折。译文A恰巧译成了“????? ?”,意思是弯曲的道路。但译文B却把“羊肠”这个比喻给省略掉,从而没有很好的表达出原文想要表达出的

效果。

例19)那些猴,抛戈弃甲,撇剑丢枪;跑的跑,喊的喊;上山的上山,归洞的归洞;好似夜猫惊宿鸟,飞洒满天星。(T-第六回P70)

????? ??? ???? ??? ????? ??? ??? ??? ??? ??? ?????? ?? ??? ?????? ???. ???? ????? ?? ????? ???? ? ????. (A-P128)

??? ????? ?????? ??? ???? ??? ???? ?? ???, ???? ??????.??? ??-

???? ?? ?? ?????

??? ???? ??? ?? ??? (B-P102)

在上面的例句里译文A把原文“好似夜猫惊宿鸟,飞洒满天星”的前部分采用了直译法翻译了出来,而后半部则翻译出了其相对的意思。而译文B则直接采用了直译法,并且按照原文的结构译了出来。但从整体来看译文A更加的符合朝鲜语的比喻句语境。

3.2 夸张

夸张是为了放大或缩小某种事物或现象而采用的表现手法。但由于民族的不同对于夸张的接受程度也会不同,同时对于文化色彩的构想方式也不同,因此在翻译这类语句时应仔细考虑采用直译还是意译法。

例20)见那天罗地网,密密层层,各营门提铃喝号,将那山围绕的水泄不通。(T-第六回P65)

??? ????? ??? ????? ? ???? ??? ??? ??? ???? ?? ???? ???. ???? ? ??? ???? ??? ??????. (A-P119)

????? ?? ???? ???? ????? ???? ???????. (B-P96)

从上面的例句来看,译文A与译文B都很好的翻译出了原文的夸张句。但可以说译文B更为简洁明了,更好的表达出了原文的含义。

例21)师徒们一夜那曾得睡,盼到天明,恨不得点头唤出扶桑日,喷气吹散满天星。(T-第三十七回P455)

??? ???? ??? ??? ??? ???. ?? ???? ??? ??? ????? ????? ?????? ??? ? ??? ??? ????. (A-??P108)

???? ?? ? ??? ?? ?? ??? ??? ????.??? ??? ?? ????...(B-?2?P209)

译文A在根据原文的格式采用了直译法,但翻译出的内容语气略显别扭、不自然,且前后文章照应的不够融洽,这样很容易使读者难解其意。而译文B里索性去掉了原文的夸张部分。总之在这一夸张句子上来说,两个版本的译文都不是很恰当。

3.3 委婉

委婉(或称婉转、婉曲)是一种修辞手法。即在讲话时不直接叙述本意,而是用委婉之词加以烘托或暗示,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

22)八戒笑道:“你才子发昏的,若不是老猪救你啊,已此了账了,还不谢我哩!”(T-第四十一回P507)

《??, ?? ?? ? ?????.?? ?? ??? ???? ? ????? ? ??? ? ?? ???? ?? ????!》 (A-??P206)

“?? ?? ??? ??????.? ??? ??? ???? ????? ???? ?? ??? ??????! ???? ?? ????? ? ??? ????” (B-?2?P288)

原文的“了账” 婉转的表达了死亡的含义。译文A与译文B分别以“? ???”和“??”来翻译了原文。“? ???”表达了死亡的意思。“??”对应的汉语为“送葬”,意思是把死者的遗体送到埋葬地点或火化地点,译文以送葬来表示了死亡的含义,但“??”这个词是以汉字的音而译过来的词语,因此在这个词后面如果不加上注解的话读者很难理解其意思。可以说译文A翻译的更为恰当。

例23)八戒道:“先生,上头倒不打紧,只是下面还留孔儿,我们好出恭。”(T-第二十五回P310)

《??, ??? ???? ? ????? ??? ????. ??? ???? ???.》 (A-P578)

“???, ??? ???? ??? ??? ??? ?????? ? ??????. ??? ??? ??? ?? ????” (B-P463)

原文的“出恭”是指排泄大便的意思。译文A直接翻译成了“???”,意为拉屎撒尿。译文B则翻译成“??”,婉转的表达了排泄的意思,即使这样读者们也都会理解其含义。

例24)那红孩儿:

鬓挽青云欺靛染,眉分新月似刀裁。

战裙巧绣盘龙凤,形比哪吒更富胎。(T-第四十一回P5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P193) ???? ????(B-?2?P277)

原文“富胎”的原意是身体胖的意思。而译文A里将“富胎”翻译成了“????”,“????”是形容个子矮而且因长胖从而体型横向发展的意思。原文恰好是形容红孩儿。红孩儿还是一个小孩子,所以个子不是很高,而且胖乎乎的,因此翻译成“????”再恰当不过。相反译文B将“富胎”翻译成了“????”,但“????”是形容大而有力,威武的样子。用这样的单词来形容红孩儿这样的小孩子并不恰当。所以可以说译文A翻译的更为恰当。

第四章 结论

译作应准确的表达出原作的内容和意图,并且也应满足读者的需要。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上,文本的选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应该指出在此基础上应伴随着较为高水准的翻译。

通过吴承恩的长篇小说《西游记》的两种朝鲜语译本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总体来看,延边人民出版社译本以读者为中心,在不影响内容的理解上删除了部分的诗词,补充了一些内容,从而更倾向于创造性的翻译。而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的译本严格的遵守了原文的内容、结构和形式。这两个译本在传递中国文化上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论文通过两种朝鲜语译本的具体比较研究后,分析了译者的翻译方式和方法,并且以词汇和修辞手法为重点展开了论述。其中分析了汉字词7个、拟声拟态词5个、俗语4个、比喻句3个、夸张句2个、委婉句3个。至此这再一次展现了掌握和理解语言在翻译上的重要性。但本论文仅以第一回至第五十回的内容作为对象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所以在这有限的事例分析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今后会通过更多的事例分析研究来把中朝文学翻译系

统化。

注解:

[1] 《西游记》在国内各大出版社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华书局,京华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等先后出版。本论文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版本为基础。

[2]许钧 《翻译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3]谢天振 《译介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5]谢天振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台湾业强出版社,1994年

[5]延边人民出版社 翻译团队 《???》 延边人们出版社,1984年

[6]安义运 译 《???》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9年

[7]全明吉、金聲宇、崔京南、南光哲、金千根 中韩词典,P811

参考文献:

[1] 《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4月

[2] 《西游记》延边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

[3] 《???》安义运 译 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9年5月

[4]金日 著《中朝翻译基础》 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5]卢雪花 编《汉韩互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

[6]金永寿、全华民《汉朝朝汉翻译基础》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年

[7]???《????????》 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9年

[8]韩东吾《朝汉翻译理论与技巧》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年

[9]许钧《翻译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10] 柳英绿《韩中翻译教程》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年

猜你喜欢

西游记
《西游记》校释补苴三则
闽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