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该隐与狂人

2015-04-30杜永腾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拜伦狂人鲁迅

杜永腾

摘 要: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创作的诗剧《该隐》对西方世界乃至中国都有很深远的影响。鲁迅《狂人日记》是其于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现了彻底的反抗。这两部作品虽然一个是诗剧,一个是小说;一个在创作于西方,一个写于中国;一个选材于《圣经》,一个来自于虚构,可谓形式题材各异,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却有着极大的可比性,本文试从此分析之,意在更好地理解该隐和狂人这两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拜伦;鲁迅;该隐;狂人;形象比較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创作的诗剧《该隐》对西方世界乃至中国都有很深远的影响。鲁迅(1881—1936)的《狂人日记》是其于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的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

一、人物形象比较——“恶魔”不恶,“狂人”

不狂

该隐,自从《圣经》记载其于田地间杀其兄弟亚伯而来,就被定格为一个标识“恶魔”的概念,没有人会想着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人试图去理解该隐在该事件发生时及之后的复杂心理,人们能想到的可能只是指斥而已。拜伦在《该隐》中对其形象做了相反的处理,使“恶魔”这一形象不再以恶的形式出现,而是使其更丰满更有内涵。亚当、夏娃带着子女们向上帝献祭,众皆虔诚,唯长子该隐漠然,他自认对上帝一无所求,也无感激之情,所以拒绝祈祷,而且还责怪双亲当初没有采食生命之果。他的态度让亚当、夏娃深感忧惧,其弟亚伯也认为他会激起上帝的震怒。众人离去,独处的该隐困惑于生命的意义:为何要如此艰辛地劳动?为何无辜的子女要承受其父母的罪过?所以说该隐这一“恶魔”形象并不恶,相反他身上还体现了作为人的意义和价值——敢于反抗上帝,挑战权威。

同样,在《狂人日记》中与《该隐》“恶魔”形象相对的是“狂人”这一人物形象。在《狂人日记》中,可以看到,“狂人”这一人物形象虽然具有迫害狂的某些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我怕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狂人时时害怕着,提防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就诊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确实感到在他身上具有某种疯子的病症,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虚幻的幻觉,都在他身上同时出现。但是综观全文,从作品的字里行间,读者可以感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二、精神本质探源——该隐的纠结与狂人的矛盾

拜伦所赋予该隐的是理性的心智。不同于亚当、夏娃基于恐惧的谨慎恭敬,亚伯毫无反思的温和柔顺,始终郁郁寡欢的。该隐所要追问是:父母的罪凭什么要让他们无辜的子女承担?生存如此艰辛,为何还要向上帝表达感激之情?这些尖锐的质疑响彻鸿宇,进而通过与灵物之主罗锡福的对话进一步坐实为绝对的批判,并最终成就了一个似乎彻底虚无而毫无顾忌的该隐,他最后做出杀害兄弟的极端之举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崇尚生命力的拜伦像尼采一样难以接受奴隶的道德,这完全是由其个人气质所定的。但是,和尼采不同,拜伦在道德和信仰问题上,似乎还算不上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他一方面虚无,一方面又为此而忧心,可谓相当矛盾——这就是拜伦的真实!

《狂人日记》的主题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鲁迅塑造这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就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这也是狂个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义”。狂人形象的本质,就在于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疯癫还是清醒的理解,因为这一形象本身就是矛盾的,狂人的矛盾也是整个社会的矛盾。

三、结语

哈南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使用的复杂方法是找不出什么明确先例的。”这话是很中肯,鲁迅曾这样说过,自己在写小说之前,吃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的“牛羊”,“弃其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然而,通过比较研究,是可以看出,该隐与狂人这两个人物形象在性格、气质、塑造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可比较性,虽然内容与题材各异,但都彰显着同一个主题,即人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拜伦.《该隐与曼弗雷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2]鲁迅.摩罗诗力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87

[4]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214

猜你喜欢

拜伦狂人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野外,心中的一方“静”土
周豫才著 “狂人”的那一晚
鲁迅《自嘲》句
李书福 从“狂人”到“网红”
拜伦拧巴的情感世界
惠勒与电风扇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游戏狂人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