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
2015-04-30何丽娜
摘 要:中国文学是文学宝库博大精深的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其蕴含的人文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从古至今讲究以“仁”为核心,民本思想,爱国情怀,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积淀,弘扬人文精神理念对个人及社会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古代文学的作品内容对其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作简要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人文精神;影响
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什么呢?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实现自我的价值,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现代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看向功利,而忽视人文精神,这应该值得我们警醒。
当然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时代的特点和人文精神,在我看来古代文学所表达的出来的人文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观念,值得我们去学习发扬。中国古代文化诠释了人文精神,作品涉及以人为本、对人的自我价值和理想的追求、自我的关怀、及政治抱负等等的思想內容,这些都值得让我们去学习去探讨的。
二、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以仁为本,讲究孝悌仁义
从古代先秦诸子百家孔子的思想来看,对我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论语》记载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这里所说的“仁”是从家庭来看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差别的爱,主要体现在孝悌忠信的道德礼教上,及尊老爱幼等方面,在封建统治社会时期孔子就有为百姓思考,体恤百姓。
孔子所提倡的思想文化观念不仅对当时的文人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世界的文化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孔子学院的发展来看,孔子思想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在世界各地都得到继承发扬。从近几年的“国学”来看,我们现在越来越重视古代文化留给我们文化积淀与人文精神。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孟子主张仁政,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对齐宣王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向齐宣王提出了保民而王的观点,人君要能过真正的爱人民,使人们的生活有保障。在具体的实践上要“与民偕乐”,“与民同乐”,还要“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孟子所提倡以人为本,表现出一种对人类自我关怀的人文精神。在我们的社会,国家的领导干部应积极的实践这种人文精神,重视人民,让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保障,体验人文关怀。
(二)爱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古人文人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与忧患意识的人文精神已经演变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品格,可以这么说这也是古代文人创作的动力。屈原创作的《离骚》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作品中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富强的道路,以香草象征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表现出理想的崇高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这是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民族的自尊心,这是文学作品的内在灵魂,它在不断的启发后人思考。
范仲淹著名的《岳阳楼记》,提到“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表现爱国爱民的政治态度。这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永恒的,无论我们的民族处在任何时代,我们都要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思,民族自信心,热爱我们的民族。
(三)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人生理想的追求
古代的文人大量创作作品来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也渴望实现自我的价值。陆游这一位爱国诗人想必我们都耳熟能详吧,在陆游时代,祖国的大好山河被分裂,北方的人民遭受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求和政策,不思恢复疆土。这种奇耻大辱,让广大的爱国之士不能忍受,想为国家报仇雪恨,恢复疆土的理想愿望是那么的强烈,都想为国杀敌实现自我的价值,他们这种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的精神,是我们后人所要学习和发扬的。
陆游在《夜读兵书》里说到:“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铁马横戈”“气吞残弩”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自我牺牲精神。他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可以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为个人都树立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吗?答案不言而喻,我们需要重视古代的人文精神,让我们不枉此生。
三、古代人文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现在是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时代,需要提高全民素质,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古代文人给我们留下的人文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民情,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人文精神所倡导的,这可以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的繁荣。
古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要维护国家主权,并且不能安于现状,要具有忧患意识。从古代文人的思想意识中,体会到他们人生哲理,我们积极的发扬古代人文精神,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为祖国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玉娥.试论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J].文学艺术.2011.
[2]司长强.浅论杜甫的人文精神对当代新闻的价值[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9).
[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朱智明.弘扬古代文学之人文精神,培养现代和谐社会新人[J].社会科学版.2008(2).
作者简介:何丽娜(1992.04—),女,广西贺州人,本科,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