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与《仙人》
2015-04-30李艳静
李艳静
摘 要: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其短暂的十三年创作生涯中留下了许多短篇作品,其中取材中国古典的小说在他整个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分别于1916年和1922年发表了两篇同名小说《仙人》,且同是取材于中国古典《聊斋志异》。本文将重点就这两篇《仙人》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寻作者的创作目的及意义。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仙人;聊斋志异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他的去世意味着日本近代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其作品中有两篇同名小说《仙人》,分别发表于1916年和1922年。作者为何时隔六年写出两篇同名小说,本文将比较分析这两篇《仙人》的异同,从而进一步理解其创作目的及意义。
1、第一篇《仙人》
1916年8月发表在《新思潮》第四期上的《仙人》是以《聊斋志异·鼠戏》内容为素材创作而成,这也是芥川写的第一篇历史小说。文章讲的是江湖艺人李小二耍鼠糊口的贫苦生活。李小二常常慨叹人比老鼠活得还痛苦,却回答不出“为什么这么痛苦还要活着”这个切实的问题。一天,他在一座庙里遇到一个由仙人扮成的乞丐。仙人让李小二瞬间拥有了陶朱之富。然而当李小二问仙人为什么要扮作乞丐来到人间受苦时,仙人告诉他“人生有苦才有乐,有死才有生,凡人一旦脱离了死和苦,那将是非常无聊的。所以做仙人还不如做凡人的好”。文章最后芥川还加上了自己的推测“恐怕仙人是因为怀念凡人的苦难生活才来到人间的吧”。
实际上这篇《仙人》创作于1915年。从1914年年末到1915年2月,芥川经历了一场失恋的痛苦,直接影响到他的人生。他把自己初恋的始末以及孤独两次和盘写给好友井川恭和藤冈藏六。4月23日他给山本喜誉司写去了经过几个月的思想斗争总结出的“爱是自私的”文章。5月15日初恋吉田弥生与别人完婚,芥川于7月23日写出了取材《聊斋志异》的第一篇《仙人》。它反映了当时芥川的一种矛盾心理,按照道教的观点生老病死的人生是苦,相爱者离别所求不得也是苦。仙人的回答“人生有苦才有乐,有死才有生,凡人一旦脱离了死和苦,那将是非常无聊的。所以做仙人还不如做凡人的好”,说明当时的芥川对现实虽有不满、憎恨和不安,但他并没有完全失去信心,还有一种对生活的渴求和希望。体现的是青年芥川的困惑与彷徨。
2、第二篇《仙人》
1917年芥川的创作达到高峰,之后结婚生子。1921年作为每日新闻社的海外观察员来到中国,回到日本的芥川面对的是极度消沉的日本文坛。此时白桦派主将有岛武郎因对思想、生活和文学产生绝望,在发表《一篇宣言》之后自杀,这对芥川有一定影响。中国的见闻给芥川带来了精神上的不愉快,旅途的劳累加重了他身体的衰弱。取材于《聊斋志异·崂山道士》的第二篇《仙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了。
这篇《仙人》于1922年4月发表在《サンデー毎日》上。讲的是一名叫权助的男子修炼成仙的过程。在大阪有一个医生的老婆骗权助说:“如果你肯在我家不计酬劳工作二十年,你就能成为仙人”。权助相信了她的话。当人们问权助为什么那么想成为仙人时,权助说:“像大阪城城主那样伟大的人不知何时也要死掉,可见荣华富贵都是过眼云烟”。就这样二十年期满后,医生的老婆想把他摔死,于是告诉他:“你爬上庭院里松树顶上松开双手,你就可以升天成为仙人”。权助又一次相信了她的话。可是当他松开手的一刹那奇迹出现了,他真的飞上了天成了仙人。
对比第一篇这篇《仙人》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点,那就是将地点设定在大阪。现实中权助站在树梢伸开双手是必死无疑的,但芥川让权助实现了成仙的夙愿—即达到了追求超自然的仙境的目的—“死”的归着点。此时的芥川对《聊斋志异》的虚幻世界表现出强烈的憧憬。虽然还有他在人间想要的生活,但已经对现实生活感到极度的厌倦和憎恨,似乎已经看破红尘。
3、芥川与《聊斋志异》
这两篇《仙人》同是取材于中国古典《聊斋志异》,芥川留下的148篇小说当中有12篇是以中国古典为素材创作而成,12篇中又有6篇是取材于《聊斋志异》,由此可见《聊斋志异》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
《聊斋志异》是芥川最喜爱的志怪小说之一。芥川被寄养的家庭是充满文化氛围,这对芥川以后的文化教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芥川中学时代便倾心于《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小说。对《聊斋志异》的理解超越了一般的对怪异兴趣的认识而达到了深层理解。在《我和创作》中芥川写到:“材料,从来都是从过去的东西中索取。为此一直有人认为我是一个就像老人摆弄古董那样在寻找稀奇古怪东西的人。我得益于小时候受的旧的教育,一直在读与现代基本无关的过去的书,即使现在也在读。因为材料就是从其中发现的。然而即使有了材料,如果自己不深入到材料之中,如果材料和自己的心情不是恰如其分的相同,就不能写出小说。”由此可见,芥川取材《聊斋志异》的这两篇《仙人》,也无疑是和他自己的心情恰如其分地相同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芥川想要表达和寻找的是在古典中,在异文化中蕴含的一种与己相关的共鸣。
其实两篇《仙人》中都有主人公对人生意义的质疑,对人性善恶的探寻,对美好生活的渴求,芥川只不过是借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已,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材料和自己的心情不是恰如其分的相同,就不能写出
小說。”
参考文献:
[1]孟庆枢.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J].东北师大学报.1996(1)
[2]郭艳萍.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J].日本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