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内罗毕》中女性的物化现象
2015-04-30沈敬敬董海琳
沈敬敬?董海琳
摘 要:乔伊斯·卡洛尔·欧茨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素有“穿裙子的福克纳”之称,从事小说创作长达40年。欧茨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她创作了30余部小说,奠定了她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她的作品大多反映美国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包括对人类命运和人性等深层問题的思考,、给人们留下了无限广阔的阅读和阐释空间。《内罗毕》是欧茨的短篇小说,被收入1984年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选。国内外对此篇小说的研究不是很多,因此,作者在此篇论文中引入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解读该小说中的种种女性的物化现象,希望对研究工作做出一丝贡献。
关键词: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女性物化
一、引言
在短篇小说《内罗比》中,作者通过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设置波澜起伏的情节,给读者展示了美国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美国社会就像一个大舞台,小说中两个主人公的之间发生的令人费解的事件,值得我们去深思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短篇小说《内罗比》,小说开篇叙述了男主人公奥利夫带着一位漂亮女郎吉妮到商店选购衣服的事件,奥利夫不仅为吉妮选购了衣服,紧接着购买了配饰以及鞋子。然后焕然一新的吉妮陪奥利夫去拜访朋友克鲁斯夫妇,在去朋友家的路上,奥利夫对吉妮一再重申他的指令。到朋友家以后,他们和克鲁斯夫妇进行了一番交谈,吉妮的翩然大度使紧张的奥利夫很满意。从朋友家走出以后,奥利夫借故早退,向吉妮告别时说了句“你刚才在那儿表现真不错”,随后把吉妮送上了出租车。最后,奥利夫和吉妮,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结束,佯装的引人注目的一对也分道扬镰了。《内罗毕》(Nairobi)似乎被作者设计的无头无尾,故事又好象是凭空发生的。这样的故事无意间给人们留下了无限广阔的遐想和阐释,通过对心理和人性的思考,把故事的潜在含义发掘出来,给人以无穷回味。
二、女性物化
卢卡奇是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推出他的物化理论的。卢卡奇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他的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物化”概念。他把“物化”现象归结为:“一般认为,商品结构的本质基于这样一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了物化的特征和以此方式获得了一种‘魔影般的对象化。由此可见,卢卡奇注意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本质。我们可以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现物化现象,因此,卢卡奇把资本主义社会解释为物化了的社会,把人类历史描述为物化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经济活动活跃的市场上,人的行为已经离开了人本身而变成了商品,与社会自然法则中的非人类的客观性相一致,必然像其他的商品一样独立于人而存在。人失去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成为一种必须服从市场运行规律的商品。可见,这里的“物化”是“商品化”的同义词。然而,从性别的角度来看,物化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是不均衡的,因为在男性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男性可以物化女性使其成为商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女性的身份被定义为一种男性之间的交换物,成为“市场上的女人”。私有制出现之后,女性的命运始终与私有财产息息相关。除了把女性直接看做工具或商品,还将女性看做自己的所属物,控制占有其主观意志。“物化”对应的英文词应是“objectification”。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的是把人当做物来对待或商品化,其实质均在于对人类平等关系的否认。
三、《内罗毕》中的女性物化
在《内罗毕》中,通过男主人公奥利夫雇佣吉妮访友这一件简单的事情,访友前的准备过程中,访友中的谨慎过程和访友后的对话过程。在这些细微的事件和言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奥利夫把吉妮置于非人的境地,上演了一场人性的悲剧。小说中男主人公奥利夫对女主人公吉妮的物化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首先,根据奥利夫的主观目的,把女主人公吉妮看做一种被利用的工具。小说刚开始就介绍,奥利夫带着一位漂亮女郎吉妮去商店选购衣服、配饰和鞋子;随后吉妮陪奥利夫去走访朋友克鲁斯夫妇;最后从朋友家出来以后,通过几句冰冷讽刺的对话,两个人分开了。在这个访友前、中、后的过程中,吉妮就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或商品。访友前的一切准备只不过是被包装的工具的准备。访友中按照奥利夫的指令行事,吉妮又演变成被展示的工具。访友后的冰冷讽刺的对话表现出奥利夫对利用完工具以后的蔑视与不屑。
其次,按照奥利夫的意志行事,吉妮没有任何行使的自主意志和决断的权利。从小说中,吉妮试了一咔带铜拉链和一些大扭扣的绿丝绒紧身连衣裤便服,又试了一件带米色、茶色和奶油色水纹图案灯笼袖意大利针织外衣,还试了一件浅桔色蝉翼纱“茶服”,最后她试了一件爱尔兰海军蓝亚麻运动衣,这件运动衣配有一条白亚麻百褶裙和一件浅蓝色丝绸罩衫。在这部分,通过描写吉妮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得知她就要那件绿丝绒紧身连衣裤便服。但是奥利夫决定买下了爱尔兰亚麻运动衣,百摺裙和丝绸革衫,完全没有顾及到吉妮的主观意志。在访友之前奥利夫一再重申他的指令,告诉吉尼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到朋友家以后,吉妮对那些她不感兴趣的话题佯装倾听着。从上述这些事件中,我们都可以了解到吉妮的可悲
处境。
再次,按照小说中事件的发展,俨然已经把吉尼看做商品或变相的商品。女性的商品化突出地表现在妓女这种职业上,妓女是情色市场上不折不扣的商品。在整个雇佣和被雇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吉妮的职业进行推测。而后来在买鞋的过程中提到的她穿着的“红鞋”,在美国社会里“红鞋”是妓女的象征。由此可见,吉妮或许是一个街头女郎,像商品一样任人挑选、购买、雇佣、包装以及展示。当用完商品以后,随之被丢弃的命运。之前的一切购买准备活动,只不过是对商品的进一步包装。到朋友家以后,更像是商品的展示平台,根据外表以及言行举止,来对商品进行估价。
最后,在奥利夫的世界里,吉妮是一个可以被任何街头女郎替代的角色。吉妮的可替代性进一步说明了她被当作商品一样供人挑选。在故事的尾声,奥利夫告诉吉妮,他会给她打电话的。但是或许下一次奥利夫又挑选另一个街头女郎,像吉妮一样被包装以及展示来满足他自己的虚伪,随后又被丢弃。或许奥利夫对所有的街头女郎的感情是一样的,在他的心里,他们只是一种商品,毫无任何感情。与此不同的是,这些像吉妮一样的女孩,或许对爱情还抱有一丝幻想,最终梦都破灭。
四、总结
在欧茨的此篇小说中,可以得知吉妮在当时男权社会的背景下,加上自己特殊的职业身份,已经处于被物化的状态。奥利夫把吉妮当作一种商品或工具,控制和压抑她的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女性物化是社会的弊病,然而要根除这种顽疾绝非一日之功。因此要彻底革除社会弊端,帮助女性赢得自由和独立,只有打破男性将女性物化的谬论,同时破除男性视自然为他者的偏见,才能终止男性对女性的消费。在当今崇尚男女平等的良好风气下,男女之间应该以更加人性化的态度来相互理解、相互关怀,建立一种和睦相处、共生共存的关系,希望这将成为人们共同的心愿和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男女两性应该力求设身处地地去了解和感知彼此的内心世界并做出相应的回应。
参考文献:
[1] Beauvoir, Simone de. 1949.The Second Sex[M]. Ed.and Trans. H. M. Parshley. London: Jonathan Cape,1968.
[2] 李忠尚.“新马克思主义析要”[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78.
[3][美]伊丽莎白·詹威. 美国当代文学[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483 .
[4] 张冀星. 为卢卡奇申辩卢卡奇思想若干问题辨析[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