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5-04-30傅天霖
傅天霖
【摘 要】田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也是中学体育课必修课,因而研究其在教学上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推行素质教育以来,有关田径教学的理论蔚为大观。不过,许多田径教学问题仍亟待解决。本文对中学田径运动开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以及实施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田径;现状;问题;对策
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最古老、最基础的项目,它的形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它能全面发展人的身体素质,素有“运动之母”的美称。田径运动中的大部分项目都是个人项目,参加者不受人数的限制,强度与量可以因人而异,对场地设施要求较低且易于在学校开展。因而,田径运动在目前中学体育中的主体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作为一线体育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课堂气氛也较过去变得热烈。
一、 中学田径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田径教学是课程體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把田径列为必修教材就是因为田径教材是强身健体较为简便、易行和有效的手段,要通过田径教材的教学来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而现在的体育课中,经常可以看见学生拿着篮球在球场上跑来跑去,而老师却消失的无影无终,放羊式的教学方法,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心理对体育课的认识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心里所谓的体育课就是随心所欲,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对田径的认识不够,根本没有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苦、累、赃使得他们对体育课的厌倦。
二、 提高中学田径教学质量的思路
1.运用较强感染力的语言,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情趣的教学语言,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学生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进入乐学、好学的境界。同时,教学时教师还要注意语言的声调、节奏及语气的变化。例如,在准备活动的徒手操练习中,教师应该用重音变化及变调来增强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吸引力。这样,学生的兴奋中心就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的变化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还有教师的教学词汇也应比较丰富,课堂上适当引用一些格言、警句、成语、顺口溜、群众口语、电视广告语等等,可使讲解时生动有趣、便于理解,又是有力的激励。如在耐久跑练习中采用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广告语来鞭策学生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2.通过田径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内在主观动力,是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目前中学生年龄大都在12-15岁之间,这段年龄的学生正处在一个活泼好动的阶段,学生对于球类、游戏等趣味性较高的运动项目表现出较高的运动兴趣,而田径项目练习较为枯燥单调乏味,它的练习不像篮球等项目是多人在一起的练习,同学们在练习的同时既能体会到独立完成动作带来的成就感,也经常能体会到集体配合完成一次进攻所带来的快乐。正因田径运动的单一、枯燥的特征,在体育教学中,表现为学生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较差、教学效果较低等现象。
3.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热情
传统的田径教学,只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而初中学生已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面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在威严下“被迫”学习,遏制了其主动性与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田径项目产生抵触心理,那积极性更无从谈起,田径内容也无法深入开展。因而,我们必须改变传授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进行田径教学时,可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开拓学生思维和参与性,让其根据影像领悟的技术进行模范示范,教师加以纠正,让其在表现中掌握运动技能。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自我表现中领悟教学内容。而后,帮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健身价值,指导学生利用体育运动健身的基本方法。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对体育项目的学习和体验,逐步形成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全面认识,懂得终身体育与自己人生幸福的关系。
4.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避免运动伤害事故发生
田径教学作为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最根本的任务是提升学生体能素质和意志力水平,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伤害事故,不但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说,任课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认真分析有可能引发伤害事故的因素,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在选择运用时,应充分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和可迁移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改变传授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曹波.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04
[2]聂志远,赵军. 对改革田径教学现行考核方法及标准的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 2003,(05).
[3]孙志刚.新世纪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