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中学语文教法初探
2015-04-30赵秀珍
赵秀珍
农村职业中学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初级、中级技术人才,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所以,学生主要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文化课的学习热情并不高。再有,就是职业中学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厚,要想提高文化课尤其是语文课的教学效率,真正提高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能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课堂、课余的主动权都还给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一、合理运用教材,注重“读、写、听、说”
注重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何把语文课变成实践课。语文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传道受业的凭借和依据,又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范本和示范。教材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范本和示范。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同时还要合理安排好训练的时间。如果学生通过上语文课能够激发它的自主学习语文的热情的话,教师的教育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安排无限的内容呢?
最有多处的方法应该是听、说、读、写训练,交替进行。①听。可以模仿听到的读音、语气、语调。课文朗读最好是选择教材当中的文学作品欣赏序列里的文章。比如时政要闻最好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重大新闻。情景诗词最好能选择与季节、气候、节日、学生的境况相一致的诗词。②说。比如模拟记者采访、辩论会等等方式,既锻炼普通话又培养了语言的逻辑性。③读。利用好早读课。多读一些抒情美文或选读教材当中文学作品欣赏序列里的文章,体味意境和情韵;④写。可以从写周记、散文、读后感或者仿写、扩写一些短文。
二、努力把语文讲授课变为语文实践课
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课。教师只是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上课就像导演拍戏。戏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演员的好坏。学生就是演员,可以在导演的启发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要求语文教师绝不能以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去干扰和压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一句话,教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根据职中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文学鉴赏课、讨论课。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们在种种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安排的课文教师可以灵活选取适合课文特点及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建成自己的一个演出小组,利用课间、课后时间进行排练,上课就变成了一场汇报演出。学生要想演好角色,就必须熟悉剧本,了解时代背景,切身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的个性,理解作品的魅力。
三、课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学生仅仅靠上课的时间是不可能大面积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应该包括课前、课上、课后、这三个重要环节,而我们自己也感觉到大量的阅读对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我尝试了一些做法,效果不错,与大家共勉。①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选择一些课外阅读作品。我在每学期开学时都给学生们开出一个书单,上面罗列了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一学期内读完。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把每班学生分为八组,每小组三、四人。每个星期组内交流一次阅读心得,每个月召开一次班级交流会,看谁读得多,看谁读得透,评出优秀小读者。有数量才有质量,没有量就谈不上质。每学期都能读几本名著,十几首诗词,几十篇文章,这就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阅读能力,语文水平自然(科学)会有所提高。②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和记,精读博览和大量练笔。我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或记录當天看到的文章中名词雅句,或抒发内心所思所想,或进行文学练笔,或评述班级发生琐事。针对有惰性的学生要求他们每天摘抄一篇别人的文章或几句名人名言。③开求职招聘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语文的学习不仅要重视书面语言的培训,更要重视口头语言的练习。有资料表明,人的一生中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有40%的时间在说话,可见,口头语言对职中学生来讲是多么重要。可以通过开求职招聘会、故事会、辩论会来锻炼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课上实践、课后巩固形成良性循环
职业中学的学生文化素质相对来讲比较差一些,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上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平时要多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的纠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的传授。使课前准备、课上实践、课后巩固形成良好循环。师生课前主要精力放在对所教课文的有关资料的收集、筛选、占有上。课上师生的精力主要放在对课文的理解、赏析、吸收上。而课后师生的精力主要放在对所学课文的消化、迁移、运用上。这样,师生的教学目标、任务、方法明确。使语文课的教学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师生互动,教师为主导的以学生为主体、师生间共创一种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596号课题“农村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