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2015-04-30展淑萍
展淑萍
1学习材料的精心准备,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我对学习材料准备的有效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它可以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
1.1 从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
在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联结。数学材料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也常常将生活化的材料引进课堂教学中,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学会数学地思考。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纠缠于生活经验,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选择生活化材料,处理好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的关系。
1.2 把教材提供的静态的转换成动态的、变明的为暗的学习材料
教材中的学习材料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依靠,我们既没有完全不用教材的时间、精力及能力,也不应将教材当作金科玉律。那如何面对教材、如何处理其提供的学习材料呢?
1.2.1 变“静”为“动”
材料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往往经历了从量到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态的材料往往比静态的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
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挖掘静态教材中所包含的动态因素,变“静”为“动”。以“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与数学知识的和谐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1.2.2 变“明”为“暗”
學生所学习的内容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后的结论性知识,教材则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通过材料明确反映出来。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有一种“想当然的思想”:这种明明白白是学习材料老师一看就懂,学生一学就会;但实际并非如其所愿,于是埋怨学生笨、不听话。变“明”为“暗”就是把教材中有些比较明确的学习材料转变为具有探索性、探索中理解、掌握。把原有材料变“明”为“暗”的显著的特点就是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
1.3 学具的合理运用,促进教学效率
1.3.1 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例如: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提问策略探讨,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课堂提问是指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那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2.1 要精心设计对预习的提问
科学地组织课前预习,准确地把握预习情况,能充分调动起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感知积极性。
2.1.1 精心设计预习问题
预习问题是学生预习自学时的基本“凭借”,预习问题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提出预习问题时,要有可操作性、要体现量力性、要体现启发性、要因课而宜把握好预习的适当性。
2.1.2 合理确定预习形式
“读”、“想”、“试”、“问”是小学数学预习的基本形式,但预习作业绝不能落入依葫芦画瓢的窠臼,一味重视模仿性做题。结合具体的预习内容,可以或以“读”为主,或以“想”为主,或以“试”为重点,或侧重于“问”。总之,预习的形式要多样性,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确实使学生预习时“动”起来。
2.2 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提问技术
2.2.1 提高设问技能
教师要提高问题设计能力,它主要包括设计问题的数量、难度、切入点控制三个方面。教师要把握问题设计的原则、策略和步骤,精心谋划,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
2.2.2 提高发问技能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
2.3 在追问中引领学生进行有效思维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很喜欢提“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缺乏运用合理的教学思维方法去研究,偶尔闪现了运用联系的观点,但教师也不能抓住其合理成分进行思维策略的引领。所以,教师要在合理的时候,及时追问,并进行有效强化,以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让其他同学从中获得方法上的启迪。
综上所述,典型的学习材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课前不应疏忽对材料的精心选择。在提问时,教师的提问不应过大、空乏,而是要将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以方便学生能抓住问题的重点。教师对课堂提问行为的详细、客观、有效评价是提高教师提问技能、增强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