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散文三题
2015-04-30蔡宗周
蔡宗周
踏访东江源
一曲由著名歌唱家张也演唱的《多情东江水》,是那么甜美、悠扬、深情。“清清东江水,日夜向南流,流进了深圳流进了港九,流进了我的家门口……”优美的歌声,伴随清粼粼碧波,流进深港的千户万家,造福了三千万父老乡亲。
以前,我误将广东河源作为东江的源头。几次游历河源,泛舟万绿湖,望着宽阔的水面、浩淼的清波、喷泻的激流、绵延的流水,自会慨叹深港人的福气,饮用这样洁净的水多让人放心。当有一日,文友志雄对我说:“去我家乡江西安远县三百山走一走,感受一下东江源的魅力……”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河源只是东江水的汇集地,东江的源头远在赣南,距河源有一二百公里哩!
仲夏一日,阳光灿烂,暑气蒸腾,在志雄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三百山,寻访东江的源头。三百山,好大的气势,山峦拥翠,青嶂叠绿,巅连起伏,面对一脉青山铺开绵延不绝的千寻碧绿,我不禁感叹只有三百座山才能酿造这美丽的源头啊!虽说这儿已是国家森林公园,然而作为母亲河生态教育示范基地,令我庆幸的是这儿没有更多的人为建筑,没有过度的开发,没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的游人,还保存着一种难得的原生态之美:山的纤尘不染,水的碧绿透明,林的峥嵘繁茂,草的肆意汪洋……
我们是沿两座大山夹出的一条细水走进三百山、走近东江源的。步入山谷,暑气顿消,汗水全收;踏上栈道,沿溪漫步,凉风习习,有秋的感觉。小溪名九曲溪,是三百山千百条溪涧最大的一条溪流,属知音泉景区,弯弯曲曲,逶逶迤迤,为东江的主要源头。清泉像一位山里姑娘,引领我们向山谷深处而去,初见时热情却不失腼腆,蹦蹦跳跳在前面引路。开始是轻轻细语,在巨石间穿梭,在山崖旁奔跑,潺潺淙淙,欲言又止,欲停又行,似乎在捉迷藏,闪闪足迹是那么清澈、那么轻盈,发出叮叮咚咚的笑声;继而,是熟识后的话语滔滔,时而碎石间争流,哗哗有声,时而潭水前一跃,嗵嗵作响,忽弹忽吟,泛出一串串水沫,散落满山谷泉声。我们一路行一路看,过了清心石感受清心,过了铁壁崖领略雄壮,山回路转,目不暇接;接着,是水越汇越多、越流越急,湍湍不息,自由自在地放开喉咙歌唱,只见溪涧中巨岩被击成千奇百怪,像狮,像鳄,像龟,像龙,加之黑白相间的山崖,如妙笔生花,白斑点点,洒落山谷,似花鹿饮泉、似金蟾戏水、似鳄鱼腾波、似瑞雪初霁。十多里的溪涧,成了水的乐园、水的赛场、水的画卷,水尽情地奔跑着,欢笑着,变幻着颜色:时而绿绿的蓝、时而蓝蓝的绿、时而亮亮的白、时而白白的亮。
知音泉,是这一路上观景的最佳地。此处四面环山,三水汇聚,二潭相映,一瀑飞挂。仰望,远山高低错落状如竖琴的石屏间,瀑布从百米悬崖飞流直下,在绿树丛中折成三坎三叠,极为壮观;低首,双瀑齐鸣,如雷灌耳,在脚下流过。面对知音泉的美景我遐思翩翩:多好的“知音”啊,这儿的知音泉、知音石、知音亭,仿佛都在围绕“知音”二字营造美妙的意境。知音,是心的呼唤,是情的交融,是爱的奉献,是穿越时空的会心、默契和呵护。水是山的知音,林木庄稼是水的知音,人与动物是林木庄稼的知音,大自然是人类的知音。爱护一山一水,珍惜一草一木,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这山这水这东江源,连着千里之远的深港,当这清流润泽远方万家,每天每夜从水笼头流出,自然也将粤赣两省人民连结成为知音,将安远与港深连结成为知音。这也让我联想到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上德若谷”的名言。东江源只有来自这样虚怀若谷的山中,才会生成这么博大的胸襟,接纳百川,养育万物,不肆声张,默默无语,将自身置于最低处的山谷,不争无限的风光,不乞人间的赞语,不怕冷落和寂寞,默默地接纳涓涓细流、接纳无名花草,接纳栖息的鸟儿蝶儿,包容万物,敛而不炫,藏而不露,这是一种无私的上德、忘我的不求回报的大德。东江源只有从大地母亲的心中流出,才会急匆匆带着梦幻、带着阳光,冲出大山,牵手百川,不知疲倦,奔向远方,去造福外面的世界,哪怕百里千里,也要去滋润那一方土地,那一方人们。东江源让我看到了“上善若水”的品德,看到了宁可自己节水,宁可自己多种旱地,也让更多的清流流向远方,像东江水一样纯朴的安远人民的美德。
在当地文友阿峰的带领下,我们叩拜完山谷中的源流,又折向山顶,观赏东江的高源头,感受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东江之水天上来的意境。在一千多米的山顶,绿树簇拥着一方足球场大小的福鳌塘,就像鼎湖山端的鼎湖、长白山上的天池一般,福鳌塘聚集着更高一些山头流下的泉水,酿造出东江的第一景,塘的一侧溢出清流,不休不止地从高耸的石壁勇敢一跃,化成飞瀑,飞流直下。我伫立观景台上观赏东江第一瀑,感受福气随水花飞溅,鳌鱼伴波浪奔腾。飞瀑出口处,黝黑的崖壁上有叶选平书写的“东江源”三个朱红大字,笔力遒劲,蕴含着广东人民对江西人民、对安远老乡的感谢。福鳌塘畔,“思源鼎”撑向云天,“思源亭”飞檐翼然,滴水观音爱洒人间,共同辉映着东江源造福百姓的丰功伟绩。尤其,万世绿丛中鲜艳夺目的红亭红柱的“思源亭”,特别引我注目,这是由香港深圳社团总会为铭念母亲河于2007年兴建的,碑刻上记下了许多深港人士捐赠的名字数目,廊前对联:“港深甘泉奔流千里源此出,三百雨露哺育万物恩难忘。”朴素直白地道出了深港人对东江源的依恋和感念。这使人们体会到了百山丛中水为灵、百里千里送深情的深意。
踏访东江源,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让我们将东江源看了个真真切切。既看到了东江源的外在美,更感受到其内在的美及由此引发的内涵。源远流长的东江水,从这儿起步,一路奔跑,流向南方,流成了东风湖、万绿湖,流成了带着温暖温情的东江水,流成了粤赣人民、深港百姓心中的一首歌、一幅画、一个甜甜的梦……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是中国人的道德理念,在安远,我高兴地看到了深港人民对这片热土的感恩。这些年,深圳香港许多企业家在安远设厂投资,在保护源头的同时,兴建了热泉河温泉度假区;发掘了当地客家文化,计划修复有着二百年历史、号称中国最大的方型客家围屋“东生围”;开辟了红色苏区之旅、深港感恩之旅几条旅游线路;扶持农村的脐橙种植、有机种植;为这片热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机遇。相信,东江源在粤赣两省人民的呵护下,会越来越好,越变越美。
南沙湿地行
一
汽车驶往南沙。
过万顷沙一涌、二涌、三涌,一马平川的大沙田瞬时铺开在眼前:芭蕉摇风,鱼塘映日,花圃捧艳,菜地铺绿。隔五六百米横贯的一条一条河涌,仿佛为大地描着格子,让河与路平分秋色,水与地结成姻缘。
过新垦地八涌、九涌、十涌,掠过桑基鱼塘,掠过千重翠绿,镶了银边的大沙田,已伴着珠江水,显出了百年来人进水退的繁茂,以及近年来水进人退的湿地。
十七涌、十八涌、十九涌,已是南沙湿地的中心了。堤外,伶仃洋上百舸争流,随波逐浪;堤内,绿树环绕碧波,水平如镜。都说,湿地是大地之肾,这儿该是广州之肾了,是生命蓄水生发的肾盂了。
上世纪南海边大规模的围海造田,我参与过,在潮汕军垦的牛田洋。当时,沿海还有惠州的潼湖,新会的涯门,也包括这一片围海造田的新垦地。
“沧海桑田”是美丽的。稻浪的美丽,温饱的美丽,曾使我们陶醉。然而美丽背后,陶醉背后,带来的生态失衡让人们反思。在温饱了的今天,人们开始注意保护这与生命攸关的肾了。在广州成立南沙新区的同时,辟出了这一片万亩湿地,退田还水、退地还林,让潮水与大地亲吻,让珠江与沙田絮语,为人类和鸟雀鱼虾营造了一个共同欢歌起舞的乐园。
二
十七涌的南沙水鸟世界生态园从路旁擦过,只见一条小径蜿蜒而入,在那里可亲近鱼虾,亲近水鸟,亲近这片湿地的老住户和新主人。我们是奔着十八涌和十九涌之间的南沙湿地公园而来的,来这儿感受湿地的温馨,品赏湿地的美丽。
公园迎门的荷花塘,如一扇花窗,缩尺成寸,把偌大的湿地浓缩成一枚徽章、一张名片,嵌在公园的门楣。岸边,嘉木幽篁掩饰花栏;水中,九曲红桥揽着秀丽。夏日我曾来过,这是一片莲的天地、莲的舞台。什么金雀、朱帘,什么红碗莲、舞妃莲,什么烟波影香、秋水长天,各种荷莲尽情地在水舞台上竞相开放,齐展芳容;有的贴着水面旋着绿裙,有的伸出水面摇动荷风。一群一群懒慵的锦鲤穿梭其间,营造一种“鱼戏新荷动”、“荷动知鱼散”的散淡意境,真一派艳紫娇黄、惊红骇绿。如今冬日,湿地的树绿着、水绿着、草绿着,唯荷花塘略显萧条,荷尽已无擎雨盖,连留得听雨声的残荷也不见了,满塘光秃秃的荷杆立于水中,像千支万支黑褐色的笔插入泥土,吮吸大地深处的暖气,抒写湿地冬日的诗章。池塘毕竟局促,放眼池塘外的旷野,水网滩涂千寻碧绿,鱼游鸟飞任凭自由,让人们从宏观上领略湿地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摇篮。
三
亲水栈旁建有一亭,亭中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双儿女,松着手里的线拐,用无竿的鱼线钩上小虫弯腰垂钓,许久许久,一尾手指长的小鱼钓上来了,被七八岁的哥哥小心翼翼地装入准备好的瓶中,直呼好玩好玩,又蹦又跳。站在一旁的妹妹却嘟起小嘴,望着隔水的芦苇荡、红树林嚷着:这里不好玩,没有游乐园……
我坐在亭子一角,观赏荻荻芦花似雪,在风里漫舞;丛丛红树林葳蕤,岸边伫立;对对野鸭相互追逐,在水中嬉戏;翩翩白鹭扇翅,在天空列队。正在凝神,听到女孩的喊叫,不由得回过头来张望。只见年轻的母亲婉言哄着女儿:“虹虹,这儿就是游乐园啊,大自然的游乐园呀!”一边指向水面一边说:“你瞧,红树林哗哗地响,是在唱歌;芦苇荡不停地摇,是在跳舞;鱼儿忽隐忽现,是在捉迷藏;野鸭飞上飞下,像坐翘翘板;鸥鸟俯冲盘旋如玩过山车……这里是人和生物共同的游乐园啊!”我真没想到,这位母亲讲得这么有趣,这么形象,这么在理。女孩嘟着的小嘴翘起了,我也不禁笑着插上两句:“小朋友,快瞧,捉鱼的翠鸟在玩跳水哩,柳枝上的相思鸟在荡秋千哩!”我们彼此点头,相视一笑。
南沙湿地的功能除了维护生态,净化环境,调节气候,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兼及休闲旅游、农业观光之外,开展湿地的科普教育亦是创建湿地的重要任务。我想,孩子毕竟太小,尚不知道这片湿地是候鸟的天堂,每年能接纳数万只候鸟从北方前来南方越冬。也不知道南沙湿地的鸟类日益增多,目前已多达152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17种,省重点保护鸟类20种。像濒危的东方白鹳、黑脸琵鹭也来了。相信,她大了会懂的,会爱这一片湿地的。可眼前的一幕,却让我感动,让我欣慰,这不是很直观、很生动的科普教育吗?还是从娃娃抓起的哩!
四
南沙湿地的黄昏是极美的。
堤是一条路,榕叶如盖。路是一道堤,两水夹峙。走在夕阳映照的榕荫大道上,只见天边有两个橙红色迷人的太阳。一个斜斜挂在树梢,一个沉沉落入涌中,粼粼的波光像一杯红酒,轻轻晃动,透彻喷香,尚未举杯人自醉了。我不由自主地掏出相机,拍下这美丽的“南沙晚照”。
密匝匝的榕荫将我引向观景台,引向海景长廊,引向观鸟极佳的原野步行区。这儿是涌与江的汇合处,也是江与海的交汇口,出海口的珠江水面宽阔,波涛滚滚,烟波蒙蒙,年年月月的潮起潮落,给了这片湿地以勃勃的生机。
暮色降临,正是百鸟归巢的时分。伫立观景台前,隔着一两百米的水域,只见遥遥的绿树丛中成百上千的白鹭、白鹤、白鸥河上下翻飞,此起彼落,玩得正欢。时而像一片雾,由浓变淡渐渐散去;时而似一朵云,自远而近地倏然飘来;忽而扑凌凌飞起,若一阵风;忽而刷啦啦落下,如点点雪。每一群似乎都有一个头领,带队起舞,盘旋于天空,穿梭于绿林,追逐着、嬉戏着。偶尔有一队、两队玩厌了的鹭鸟飞向江面,绕着船帆纷飞,现出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景象。
暮色渐蓝,鸥鹭渐渐栖息了。我随几个年轻人折过海景长廊,从游船码头靠近再靠近地观察鸟群。吱吱吱的是鹭啼,嗥嗥嗥的是鹤鸣,啁啁啁的是鸟叫。浓密暗淡的枝桠间,有的相互依偎,有的交颈欢乐,有的梳翼理毛,一派祥和地接引着暮色的降临。
人观赏着鸟,无穷乐趣;鸟逗弄着人,无忧随意。宋人汪藻在潇水上写过一篇《玩鸥亭记》,其中有这么几句——客问:“闻之旧也,今日之鸥信可玩乎?”余曰:“我与物同见于天地之间者,而形我之知物,以心使吾心,有戏以信物。”汪藻道出了人鸟同在天地间,我以其心而知鸥,鸥以其心而知我。此情此景,竟从潇水移至珠水,是人玩鸟?还是鸟玩人?是人因鸟乐?还是鸟因人乐?我也说不清。这人与万世物同乐,是大自然的和谐,是天地间的大美,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五
夜幕中告别南沙,在十九涌的渔人码头的海鲜一条街,品尝了地地道道的南沙美食。
新垦地的莲藕又粉又脆,是从湿地里长出来的;围垦地的青蟹是湿地养殖的,又鲜又嫩;圆滚滚紫心番薯,又香又甜,是沙田捧出的;还有满街的活蹦乱跳桂虾、桂鱼、海鲈……满街琳琅满目的香蕉、木瓜、芒果……都是湿地献给人们的。
当人们游过南沙公园,观过湿地美景,尝过当地美食,该懂得南沙无私的盛情,该明了沙田无愧的奉献,该听到湿地无声的呼唤。
湿地滋生着万物,人们应该百倍地善待它。这是南沙之行给我的教育和启示。
暮游梅花谷
梅花谷,三面环山,一面向水,躲在白云山黄婆洞幽深一隅,黄婆洞水库将游山人的喧嚣隔于南岸,蜿蜒曲折小径又令寻景者止于东、西,乐得这蓊蓊郁郁的小山谷保持着野趣和清静。一方小园,一泓小溪,一片梅林,足球场大的梅花谷便一览无遗。没有亭台楼阁,没有游乐设施,仅仅几块石头,几张石凳,一间卖山水豆腐的香雪居,伴着梅树,守着梅林。平日里,这里游人寥寥,甚至一些经常上山的城里人,还不知道白云山上藏着一个梅花谷哩。
我和妻儿是立冬后一个周末的黄昏,沿黄婆洞西侧一条僻静山道走进白云山,再沿水库西行,踏着夕阳的余辉而去游梅花谷的。天气骤然变冷,又值黄昏,游人已纷纷下山,往日水库畔垂钓人密密地排成一排,给寂寥的水库点缀一抹亮色。此刻,唯有一位老者岸边独钓,粼粼波光中,山的倒影、水的倒影、云彩的倒影晃荡成金色梦幻,莫非他想钓这山这水这金色梦幻?
我们一家也是寻一片清静上山的。走在山阴道上,满眼翠绿,满耳蝉鸣,没有秋的萧瑟。此时,北方早就初雪降临,南方的初冬却散发着夏的遗韵。立冬,似乎离真正的冬远着,离春就更远了。我们聊着云山的花事:春日桃花涧的桃花流水,夏日云台花园的出水芙蓉,秋日白云松涛的阵阵涛声,冬日该往梅花谷踏雪寻梅……不知不觉,就来到梅花谷前。
梅花谷的牌楼极简洁,如同深山农舍的一扇柴门。门侧一尊古仕女塑像影影绰绰掩映在梅林丛中。踏着卵石,迈过小溪,拨开绿枝细看:原来是黄婆洞这儿的黄婆塑像。黄婆,我原不知道指谁,读了碑文才恍然大悟,竟是宋末元初大名鼎鼎棉纺织鼻祖黄道婆。黄道婆亦叫黄婆、黄母,系上海松江府乌泾镇人,出身贫寒,少年时为摆脱童养媳的厄运,她在黄浦江随意登上一艘帆船,没想到船儿向南、向南,竟流落到海南岛涯州。从此,她以道观为家,在涯州生活了三十多年。勤劳聪颖的黄道婆,在当地向黎族同胞学会植棉纺棉,还发明了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弹弓、三绽脚踏纺车等器具,大大提高了纺织效率,并广为传播,深受百姓爱戴和敬仰。晚年,思乡心切的黄婆踏上了迢迢归途,途经广州逗留了一些日子,就下榻于白云山麓梅花谷一带,黄婆洞的地名就这样叫开了,一叫几百年。没想到,无名的梅花谷,竟因黄婆,添了一笔历史文化的色彩,引人追思浮想。太阳渐渐西坠,暮色蒙蒙升起,朦胧中仿佛一位绾着长发、衣袂翩翩的妇人从历史深处,白发映着白棉,白棉飘成白梅,漫天风雪中飞舞,谷中的白梅,莫非是她梦中的寄托?
踏石径,逐清溪,穿行梅花谷中,只见椭圆形山谷里黄槐摇黄,紫荆绽紫,茶花吐红,满园树木郁郁葱葱,原是配角的树却唱了梅花谷主角。唯有梅树叶儿落得早,梅林百条千条光秃秃枝桠指向云天,在招手春天、遥望春天。暮色渐蓝,游人渐稀,我们夫妇坐在石凳上,微微感到有一缕潮气暗暗袭来,津津的凉,可儿子望着山谷凝神,时不时端起手机拍照,像在寻觅美景,像在构思诗句,几番催促都不愿挪步。此刻,晚霞映照、百鸟归林、虫鸣唧唧、凉风轻轻,正是独坐黄昏,享受梅花谷幽情的时分。孩子景巍面对此情此景,吟诵了李商隐《忆梅》中的一句: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我微微一笑:毕竟季节未到啊,刚刚立冬,要赏梅还有一两个月呢!届时,这梅花谷会像宋人吕本中写的那样: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赏梅人熙熙攘攘,但热闹中却失去了这一分幽深。
梅花谷赏梅不遇,父子俩则谈梅吟梅,聊起梅的佳话。当聊到我们的老乡,江西临川人氏晏殊、晏几道父子和王安石等乡党咏梅的诗句话就更多了。我们边走边看边聊,景巍忽然喊道:“白梅!快看,一枝盛开的白梅!”果真,秃枝丛中,一根并不高的横桠上,一枝白梅独放,点点似星,皎皎如雪,在晚风里微微摇曳。似白衣佳人轻轻招手,报告远春的消息。景巍举起手机,选好角度,就着暮色,拍下了这早春的倩影。园内仅有的两对情侣亦闻声而至,惊讶这早开的白梅,也纷纷举起相机。南国春来早,广州的春再早也要小寒、大寒以后,赏梅再早也要腊月呀!诚如“谷里花开知地暖,林间鸟语作春声”,这枝梅,是春的早行者,代表迢遥的春天,早早来问候人间,不负人们初冬探梅的兴致。晏几道《早梅》中有一句:小梅枝上东君信,雪后花期近。晏殊也有吟早梅的诗句: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然而,都没有这东风第一枝来得早。
一枝早梅,给我们暮游梅花谷带来了兴味和诗意。在暮云四合的归途中,父子俩吟咏了《梅花谷》的同题诗。儿子的五言为:“日暮投山谷,曲径问梅来,岁晚天未雪,一枝悄然开。”我的七言是:“白梅一枝寂寂开,忽闻春光姗姗来,待到香雪漫天舞,游人林下任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