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充 以知为力,以人为贵

2015-04-29孙聚成

中华儿女 2015年8期
关键词:思想

孙聚成

从光武中兴到明章之治,东汉王朝大力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恢复国力,社会生活重新恢复了勃勃生机。同时,东汉文化也获得进一步繁荣,并最终完成了光辉灿烂汉文化的创造和定型,汉字、汉族等称谓开始被广为接受。

东汉的人们在享受太平的同时,对儒家经典更加崇读,对自然变化更加敬畏,对上天鬼神更加迷信。面对种种对思想的日益禁锢,一位具有叛逆精神的学者用自己批判的学术架构,为人们打开了另一扇看世界的思维之窗。他就是王充。

王充(27—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哲学家、思想家、文学批评家。王充出身于“细族孤门”,“以农桑为业”,自幼家境贫寒,困难的环境使他很早成熟。儿童时的王充礼敬具备,恭愿仁顺,六岁开始习字,八岁出入书馆。王充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硬背,因家穷无书,经常去逛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籍,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学习了论语、尚书,精通了百家之言。青年时期入洛阳太学读书,曾以大学者班彪为师。

刚刚成年的王充,就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先是回乡以教书为业,也在地方官府做过小官吏。他先后在县郡作过功曹、从事之类的小吏,由于经常对政事提出自己的建议,因此不得上司欢心,屡遭黜斥。以后,他又携家辗转至彤阳郡、九江郡、庐江郡、扬州等地。

章和二年,同郡友人谢吾夷上疏汉章帝,推荐王充,章帝特命以公车待诏。王充以病为由,推辞不就。与仕途无缘,王充就专心治学,写成《讥俗》、《政务》、《养性》、《论衡》等著述,他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在废退穷居、贫无供养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王充精通儒家经典,在大一统的汉代,他不愿恪守一家之言和章句之学,敢于批评经典之书和圣贤之言的是非得失,是儒家学者中的独立特行之士。在东汉前期谶纬神学猖獗的年代里,他提倡“重效验”、“疾虚妄”的求实精神,对“天人感应”等迷信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在哲学上,他提出了以“天道无为自然”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充的批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衡》一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对种种神学迷信予以揭露,反复论证了天是自然物,不是神。

作为知识丰富的学者,王充始终坚持强调知识的力量,强调实践的力量,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

知识无穷无尽,人要不断学习才能了解世界。王充认为,学习的途径各种各样,人首先要善于学习各种知识,同时还要注意接受别人的实践经验,主张“博览古今”。他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如瞎子、聋子。不览古今,论事不实。”王充还指出有学问有见识的人,虽然遍阅诸子百家,也不一定明白事体,只有像圣贤那样,善于将各种事物对比起来进行研究,才能看得深入一些。

王充从认识论的高度,提出从“实知”到“知实”的命题,主张求“实”。据史料记载,王充从小喜欢自然科学,他少年时曾用自己的智慧,戳穿了一场骗人的把戏。一天,王充到集市上去玩,看见一个老道士利用小桌上摆的一尊雕像,点头或者摇头,来骗赶集的人们。他走近雕像,仔细观察,发现塑像的头是铁做的,而脖子是活动的。他又拿起道士的那把尺子,发现尺子一头是磁铁的,而另一头却是像铁一般的金属。他立刻明白了骗局:把尺子磁铁的一头对着塑像挥动,塑像的铁头就会摇动,而用另一头靠近塑像,铁头便只会点动。他当场揭穿了骗局。

对于学习先贤的思想,王充主张在批判中学习,才能真正学到知识。王充提出,虽然圣人立言审慎,经典“万世不易”,但也有不实之处,主张为了追求真理,发展学术,可以“距师”乃至“伐圣”。王充又说:“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实是非也。”

王充还提出“儒生以学问为力”,“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他既反对当时儒生“信古”和“泥经”的现象,更反对汉代经学家们的“空生说虚”,并对汉代经师拘泥于章句之学、述而不作的学风,提出了十分尖锐的批评。在批判天人感应的迷信时,王充提出“以知为力”,即知识就是力量,表现出王充崇尚人性、倡导理性的启蒙思想。当人的现实命运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人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也就相应引起人们的思考。

在唯“天”独尊,唯“天”命是从的时代,王充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否定“天”的力量,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重视“人”的思想内涵。

天人感应论是汉代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天被极度神话为有意志、有感觉的人格神。人能以行感天,天也能通过灾异谴告于人,总之,天人能相互感应。王充不同意这种观点,他极力论证天是自然物,不是神,他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打破人们对“天”这个绝对权威的迷信。

王充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他认为万物是由于物质性的“气”,自然运动而生成的,生物间的相胜是因为各种生物筋力的强弱、气势的优劣和动作的巧便不同,并非天的有意安排。王充对众神之主“天”的否定与批判,蕴含着他对人生命运的关注。王充认为:“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天地之性,人为贵”。“倮虫三百,人为之长。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王充论述了人是拥有智慧的万物之灵,充分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王充重视人的存在,主张人性自由、人性向善和人道有为的思想内涵。王充认为:“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这种思想使人的行为获得了自由和解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有可能得以体现。在王充的著作中,还包含着人性可变和人性向善的思想内涵。王充还积极倡导儒家自强不息、担负重任的精神,这是王充人生观中最具活力的内容。

继承前辈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吸收汉代自然科学成就,王充用丰富的事实,细致的论辩,强调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提出了无神论思想。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汉代统治者除了乞灵于天神,还乞灵于各种所谓的鬼神。东汉初在统治者倡导下,各种鬼神迷信泛滥成灾。而在王充看来,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成、冬落都是“自然之化”,自然界既有物质性,又有自然变化的客观性,从而有力地否定了天神的存在,揭穿了神学目的论的荒谬。

王充在对鬼神迷信的批判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无神论思想,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王充首先论证人死不为鬼。他先从人是物,其他生物也是物,既然动、植物死了都不能为鬼,推论人死了也不会变成鬼。他说:自开天辟地有人以来,已死的人有亿万之数,比今天的生人还要多。如果人死为鬼,那么道路上简直是一步一鬼了,应该看见无数的鬼,满院、满屋堵塞道路,而不应只见一两个。王充又进一步以“气”的观点,来论证人死不为鬼。

既然世界上没有鬼,为什么那么多人信鬼神呢?王充进一步分析了有鬼论的认识根源。他指出人往往在睡觉、患病和精神失常时见到鬼,可见这是人的精神幻觉,即所谓“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鬼是人们主观想象出来的。王充还指出了有鬼论对社会的危害,他说由于人们“谓死如生”,所以盛行厚葬,导致民贫财困,这是“危亡之道”,要提倡节葬,就必须“言死无知”。

王充自然无为的思想,有力地否定了天神的存在,王充的批判,实际上就是对神权政治的批判。正因如此,封建正统派把他的学说看作是“妖”论,百般攻击。王充对世界充满批判的叛逆行为,几乎是孤身一个人的战斗,盡管被统治者诬为“异端邪说”,抑或为俗人讥讽不容,王充他依然故我,特立独行,他相信真理之舟尽管在暗河里行驶,一旦驶往海洋,必见曙光。

王充是开魏晋新思想先河之开拓者,他知识渊博,博古通今,议论风发,文章灿然,是东汉一代大儒,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名儒。他追求真理,坚持实诚,痛斥虚妄的批判精神,在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启蒙作用,彪炳史册。

责任编辑 李娜

猜你喜欢

思想
最有思想的句子
谈数学思想在一次函数中的应用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数学思想
集合中的数学思想
有过程才会有思想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在解中考题中的应用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