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脚踝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分析

2015-04-29李佳音张明秋王桂宁

医学信息 2015年14期
关键词:疗效对比运动疗法脑卒中

李佳音 张明秋 王桂宁

摘要:目的 探究脚踝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入住我院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脚踝针疗法。观察并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0%(27/30)优于对照组的60.0%(18/30),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脚踝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脚踝针;运动疗法;脑卒中;足下垂;疗效对比

脑卒中所致偏瘫引起的足下垂可使患者出现异常步态,在步行周期的摆动相,患者不能完成踝背屈动作[1],走路时呈划圈或跨步步态,步行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其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步行是主要康复目标之一。因此,纠正足下垂对脑卒中后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有很大意义[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入住我院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60例,男40例,女20例,脑梗死45例,脑出血15例。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并行神经科检查确诊,符合脑卒中诊断。排除下列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系统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孕妇;不能耐受和坚持针刺治疗者。年龄40~68岁,平均(56.9±3.4)岁。均于脑卒中1~3w后遗留下肢功能障碍,意识清楚,无认知障碍。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3]:予以常规运动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早期患者采取对抗痉挛体位[3],即上肢伸展位,下肢屈曲位,踝关节保持中立位,防止髋内外旋。当患者进入Brunstroms III期后,采用抑制性体位,踝部采用背屈外翻式即患者仰卧位,健足背置于患足后跟外侧,足背前部伸入患足底前部,呈交叉状。②胫前肌力量的训练:针对性练习踝关节主动背伸和外翻。③小腿三头肌痉挛采用全范围关节被动活动踝关节及缪氏的自我牵张术、站斜坡板。④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术中本体感受神经促进术中的可动性技术,改善小腿后侧肌群痉挛及小腿前外侧肌群肌力。⑤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训练尽量使患腿向前迈出时,脚跟着地。⑥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早期正确的下肢摆放,正确的感觉输入,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协调控制,踝背伸的诱发训练,跟腱的牵拉,正确偏瘫下肢步态摆动训练、站斜板。

治疗组:医者一手固定进针部位,另一手拇、示、中指持针,针刺方向朝向近心端,针身与皮肤呈15°~30°角快速刺入真皮下(平均深度为2 mm),然后压平针身,使针身循肢体纵轴沿真皮下缓慢刺入,以针下松软、无针感为宜,刺入长度以露出针身2 mm为宜,不提插捻转,进针处用消毒干棉球加胶布固定,留针5~6 h,上午针刺,下午起针。出针时一手用无菌干棉球轻压进针点,另一手将针拔出,如有出血用消毒干棉球压迫片刻即可。1次/d,6次为1疗程,休息1d后继续下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3疗效评价 根据本科室特点,以治疗前后记录患侧踝背伸肌最大收缩时肌电(EMG)波幅与疗程开始和结束时采用Fugl-Meyer运动评估表(FMA)为蓝本[4],将EMG+FMA按照总分值100分值计算,分为显效(≥80分),有效(61~80分),无效(≤60分)三个等级的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当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0%(27/30)优于对照组的60.0%(18/30),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针刺拮抗肌腧穴,通过交互抑制原理[5],(交互抑制是指原动肌兴奋收缩时,伴随拮抗肌松弛),使痉挛肌松弛。加上具有低频电刺激优点的电针,利用穴位导电率高,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和疗效的特点刺激麻痹后,肌肉不致萎缩,并可维持一定的收缩能力,使其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神经原功能及其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足下垂等踝关节功能障碍是影响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脚踝针属中医针灸疗法之一,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中风后足下垂,其功能为调和阴阳、补虚泻实、疏通经络。通过经络,腧穴系统达到调整脏腑功能的治疗目的,它融合了传统中医针灸经络理论和现代医学关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原理。针刺头皮刺激区,可以调节其相应的受损大脑皮层的相关功能,起到治疗作用且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从生物电的角度观察到,很多头皮刺激区是皮肤电的活动点,而且导电量较其它部位高,针刺头皮部位时,可以产生生物电,损伤电位的变化,对皮层发生电紧张作用,影响皮层机能状态,患者足下垂症状得到改善。在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总有效率90.0%(27/30)优于对照组的60.0%(18/30),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脚踝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丹,徐海艳.电针结合艾灸涌泉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8-9.

[2]黄秀珍.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足下垂临床护理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6):154-155,156.

[3]刘兆平,曾满萍,谢辉,等.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2,32(4):293-296.

[4]娄必丹,章薇,刘智,等.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下肢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2,27(4):255-256.

[5]黄琳,王志敏.50例脑卒中患者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2(13):253.

编辑/孙杰

猜你喜欢

疗效对比运动疗法脑卒中
中医推拿与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观察
“运动疗法”控制糖尿病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针灸、中药内服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