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能否走出繁琐化的泥沼
2015-04-29潘璋荣
潘璋荣
目前,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日益陷入繁琐化的泥沼,这不仅仅损害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利益,也损害了各级教研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以及数以亿计的家长的利益。而教育的繁琐化,归根到底折腾的是中国教育,折腾的是中国学生,折腾的是中国的未来。
当今中国教育的繁琐化,表现在教育的所有环节和所有方面。从备课环节,到上课环节,到作业环节,到评价环节,都全面繁琐化了。
一、备课环节繁琐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往往不只停留于写“教案”,还要写“导学案”。因为,“导学案”跟“教案”虽然是相互关联的,却又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因为“教案”是老师个人用的,而“导学案”是给学生用的。当然,写“导学案”的学校和教师还不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全部,但是随着杜郎口教学模式影响的不断扩大和蔓延,很多学校都把连杜郎口自己都停用了的“导学案”视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法宝”,因此,它的使用在很多地方呈扩展和泛滥之势。
另外,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日益普及,教师不仅要写教案和“导学案”,很多老师还不得不准备多媒体课件。因为,这个已经被教育管理部门普遍认为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工作。不使用多媒体的教学,常常被看成是对时代的先进教学工具的无视和亵渎,被看成是一个教师的教学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而多媒体课件,因为它属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范畴,同样没法替代教案和导学案,于是,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同时准备“教案”、“导学案”和“课件”。
在备课环节,过去的“教案”被改称为“教学设计”。这个名称的更改,让广大一线教师很不习惯。虽然“教学设计”的提法也的确有它的道理,但是“教学设计”从字面上看是个动词,而“教案”是个名词。教案中的内容就是教学设计,为何硬要将“教案”改为“教学设计”或“学案”呢?
同时,现在的“教学设计”往往提出了很多过去的“教案”中没有的要求,譬如“三维目标”、“教法”、“学法”、“课后反思”等。
总之,在备课环节,我们的广大教师从名目到内容都搞得十分繁琐,工作量空前增多。
二、上课环节繁琐化
目前,衡量课堂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标准非常繁多。譬如:教学内容要紧扣教材,但是又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学要突出重点,又要突破难点;既要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又要突出教师主导作用;既要落实知识的教学,又要达到能力和情感教学的目标;既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又不能完全丢掉传统板书和实验室教学;既要学生动起来,还要学生动得有深度、有质量;既要学生课堂有活动,还要学生活动多样化;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既要面向教材,还要面向生活;既有质的规定,又有量的考量。譬如:教师讲课不能超过20分钟;既要主抓中等生的教学,又要突出两极学生的辅导;既要搞好教学过程,又要设计好课堂检测、课后作业等。
这些繁琐的要求,往往让教师顾此失彼,对教师课堂教学造成严重压制和束缚。
多媒体教学到底是不是一定要用呢?用了就一定是好课吗?或者说,用了多媒体的课,就一定优秀于不使用多媒体的课吗?答案并不是肯定的。而且,很多多媒体的使用,是没有价值的,并不具有必要性。有很多的多媒体课件,只是将教材中的图片放进了课件中。这种情况,是对教材的重复,是媒体资源和教材资源的双重浪费。
特别是我们的各级公开课、比赛课,很多教师往往连教师的角色都进入不了,下载好的多媒体课件,一口较好的普通话,一些简单生硬的双边活动,就获得“一等奖”甚至“特等奖”。相反,能进入教师角色的教师,能把课堂带活的教师,则因为某个“指标”或某个“视角”的缺陷,而成为失败者。
上课环节的繁琐化要求,在很多情况下,导致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异化和颠倒。一些优秀的教师,往往因为某些并不重要的“缺陷”而被边沿化。
三、作业环节繁琐化
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常常被要求“分层”布置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布置不同的作业。虽然这样的要求,有“因材施教”的理论做支撑,但老师的精力和能力毕竟都是有限的,在繁重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很难去分层布置作业。
更为严重的是,现在学校的各科作业,常常是单科作业的数量和种类非常多,诸如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当堂检测、每周检测、单元检测等。特别是高中三年级,还有周考、月考和县市级级模拟统考。
特别是“洋思经验”的“四清运动”,要求学生“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这样一种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围追堵截的“作业”做法,尤其使得相关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苦不堪言。作业环节的繁琐化,使得老师和学生都疲于应付。
四、评价环节繁琐化
评价环节的繁琐化包括对教师的评价环节繁琐化和对学生评价环节的繁琐化。
对教师的评价繁琐化,集中表现在教师资格获取的繁琐化、教师晋级评职条件的繁琐化。目前的教师,就任职而言,往往既要有教育专业的高校文凭,还要有教师资格证以及职称证书。
而一个教师要评职称,除了上课绩效,要有学生的考试成绩、各种年终评优之类的荣誉、发表论文、指导学生发表论文、普通话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继续教育证书等。
评价环节的繁琐化,还有一个重要表现是“课题研究”被纳入了对学校和教师工作的重要考量标准中。深究课题研究,包括省市级教育研究员都未必懂其真意,但它却在教育管理部门的强制下,被迫成为了学校和教师工作的重要衡量指标。这个衡量指标的出现,对我国基础教育构成了一个更为繁重的任务。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评价从“终结性评价”改为“过程性评价”;从比较单一的智力为主的评价,改为全面的“素质评价”;由过去生硬的判决性评价,变为沟通性的“亲情式”评价;由传统的抽象单一的书面评价,变为内容丰富多彩的“成长记录袋”评价。评价主体由班主任评价,转变为师评、生评、家评、社评等多主体参与的多主体评价。
这些繁杂的评价方式与内容,学校大多并不能真正的去实施。因为真正的实施,学校既没时间,也没这个能力。但是,由于各级管理部门常常有相关的督查或检查,这些检查常常会将这些内容作为计分和评价学习工作的硬性指标,这就迫使学校作假应付。
总之,目前我国教育正在日益繁琐化,这种趋势,除了驱使广大学校和教师更多地弄虚作假外,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