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困境与机制创新

2015-04-29柳燕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困境机制创新

柳燕

摘 要 近几年,我国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出台了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在各省市陆续开展了教师交流轮岗的实践探索。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义务教育的失衡,同时也面临一些困境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如教学质量保障问题、人事管理制度问题以及评价与监督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与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密切相关,因此,要创新教师交流轮岗机制。

关键词 教师交流轮岗制度 困境 机制 创新

近年来,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我国陆续出台了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响应国家的政策,解决我国在义务教育师资均衡方面所面临的难题,各地纷纷开展了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践探索。经过几年的试点工作,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一定时期内缓解了“择校热”带来的诸多问题,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消除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问题。也就是说,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很多学者对教师在交流和轮岗中所遇到的困难作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教师交流轮岗的运行机制问题。本文针对我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具体运用中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创新我国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的一些意见。

一、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缘起及本质

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全称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制度,又称教师交流制或教师轮换制,它是指为了促进教师成长和教育均衡,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其所属行政区域内的教师,在不同学校间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交流任教的制度[1]。从2006年首次在全国提出实行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的议案以来,将近10个年头,这期间教师交流轮岗成为研究的热点。最先推行教师交流轮岗举措的国家是韩国、日本、美国等,其中韩国是典型代表。历经几十年的理论论证和实践探索,实行公立学校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在韩国历史上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在韩国,所有公立学校教师以5年为一个轮岗周期定期进行校际轮换。这一制度作为缩小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师资队伍水平差距的机制,为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2]。面对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在借鉴它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也开始了教师交流轮岗理论和实践的本土探索。

教师交流轮岗的本质,即实行教师交流轮岗的出发点,各国基本一致,就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然而,各国在地理环境、经济实力、政治制度、社会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对教师交流轮岗的本质认识略有不同。我国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对一部分学校采取的“优先发展”策略等各种因素,使得义务教育倾向于向城镇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则不断被冷落而逐渐衰落。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实现区域内校际师资均衡配置而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而有序地流动轮岗。因此,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的均衡发展是我国教师交流轮岗的本质。

二、我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困境

一项教育政策的执行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执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偏差现象。所谓偏差现象,就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原来的政策目标,从而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果[3]。因此,我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也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要找到这项政策发生偏差的原因,即实施该政策的困境。

我国实施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政策的初衷,并未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的均衡配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

1.为薄弱学校派送优秀教师,却很难保证其教学质量

在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下,很多优秀的城镇教师被调往农村的薄弱学校进行交流和支教。正常情况下,其他条件不变,优秀的教师资源与教学质量应该成正比,这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对于在薄弱学校进行交流、支教的优秀教师来说,他(她)们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轮岗教师对轮岗学校缺乏认同和归属感。虽然这些教师或是原来学校的骨干教师,或是名师,但是因为不能完全认同所支教的新学校,始终认为自己属于原来的学校,所以不会全心全意投入轮岗教学,只为完成任务而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在面对新来的教师时会产生排斥感。学生对轮岗教师缺乏信任,对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的熟悉和认同也需要一个过程,还需要重新与新老师建立师生关系。基于学生的心理和成长规律,即使再优秀的教师也很难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学生基础薄弱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尽管为薄弱学校提供优秀教师进行交流任教,却很难保证这些教师带来良好的教学成效。

2.轮岗教师管理方式不当

如何对交流轮岗教师进行有效管理,一直是执行轮岗政策面临的一个难题。一般而言,轮岗教师暂时“脱离”与原来学校的工作关系,并与所轮岗的学校建立暂时的工作关系,然而在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下,轮岗教师的工资、人事关系仍然在原来的学校,并由原来学校负责发放工资和福利。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教师在轮岗期间处于无真正管理主体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轮岗期间,教师本身不在原来学校,与原派出学校只剩下工资关系,这时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从得知,因此,原派出学校对教师的控制基本无法实施。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没有与轮岗学校建立稳固的工作关系,在轮岗学校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工作,从而对轮岗学校独有的教师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产生一定的排斥,使得管理效果欠佳。可见,在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下,学校既有的教师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对轮岗教师是行不通的。

3.教师交流轮岗评价与监督不到位

对轮岗教师的评价与监督不到位,是贯彻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所面临的又一重大困境。由于轮岗教师的人事关系属于原派出学校,人却在其他学校工作,因此,原派出学校通常疏于对教师的评价与监督。在轮岗学校,由于轮岗教师与本校其他教师身份不同,采取的评价方式往往也不一样。对于本校教师,学校通常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且将考核与激励挂钩;而对于轮岗教师,由于学校唯一期望的是他们能够给学校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用终结性评价成为必然的评价手段。

从轮岗教师的角度来看,来自城镇的教师内心渴望早日回归本校,“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平时的教学工作,这充分体现了教师交流轮岗评价机制的缺陷和不足。在某种程度上,评价与监督密切相关,教师交流轮岗评价的不足导致教师交流轮岗监督的缺失。

三、我国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

“机制”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echane”,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将机制运用到不同领域就形成不同的机制。如教育机制指的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4]。由此推断,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就是教师参与交流、轮岗活动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而机制创新,是各要素之间不断优化组合、革新创造的具体方式。因此,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的创新可以理解为:优化和革新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各部分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方式。

1.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创新

教学质量的保证依赖于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及其有效运行。一个有效运行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既能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监督、考核,又能为学校的教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5]。因此,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创新旨在为良好的教学提供先进、科学、有效的运行方略和途径。

首先,在选派轮岗教师之前,应充分考虑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家庭背景等因素,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派往交流轮岗的学校,这样保障了教师与轮岗学校的融洽与协调,消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对准备进入轮岗学校教师的教学教案、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设计的教学目标进行仔细审核,然后对通过审核的教师进行农村或城镇教育教学的思维训练和方法培训,使其在差异较大的学校的教学能够得心应手。

其次,针对轮岗教师自身的情况和教学水平来安排相应的班级教学,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同时,应对接受轮岗的班级和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让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来接受新的教师,以便使其很快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师和不同风格的教学方法。

最后,原派出学校应对教师的整个轮岗过程进行跟踪。教师所在的轮岗学校应积极配合,将轮岗教师的最新动态、最新成果及时反馈回原学校,以便作为教师日后返校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如此一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轮岗的目的。

2.人事管理制度的更新与完善

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与当前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不太吻合,因此,更新和完善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成为当务之急。有学者提出“县管校用”的人事管理制度,笔者对此不太认同,原因有两个。其一,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和调配教师的交流轮岗容易引起管理的“僵硬化”,直接导致教师交流轮岗流于形式;其二,若由上级行政部门调配轮岗教师,表面上看来能最大化整合资源,实质上没有有效利用教师资源,因为教师的实际情况学校比上级主管部门更清楚。

公立中小学具有办学自主权[6]。因此,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任制的趋势下,笔者认为,在当前的人事制度下对交流轮岗教师的管理实行聘任制管理较为合适。轮岗教师与所调往的学校签订聘用合同,轮岗结束后返校时与原来的学校再签订合同,这样轮岗教师的工资人事关系跟随个人而流动;同时,考核教师的业绩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手段,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轮岗教学,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3.评价与监督机制的创新

创新教师交流轮岗评价与监督机制,主要在于建立多元的评价与监督方式。

首先,在选派之前,学校应对轮岗教师进行多方面的选拔考核,在了解教师各方面基本情况的同时对其作出初步评价。再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形式,利用校长、教师和学生对轮岗教师进行评价,这样多维度的评价主体会更加客观和公正,从而对轮岗教师起着更大的激励作用。

其次,要使城镇教师与农村教师互相交流轮岗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套完整的评价体制作为引领是有必要的。在轮岗的各学校,应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评价更加科学和客观。

再次,在城镇和农村学校组织统一性的考试。考试是检测学生和考核教师的最简单而客观的评定方式,也是考证交流轮岗制度实施效果的评定手段。地方教育部门或者轮岗制度的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城镇学校的学生和乡村学校的学生进行统一的学业考试。这样不仅可以检测城镇与农村教学质量的真实差距,还可以判定在薄弱学校交流轮岗教师的帮扶效果。应在轮岗之前、轮岗期间和轮岗结束时都组织这种考试进行考核,这样不仅有利于交流轮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更有利于制度实施效果的不断提升。

最后,加强教师交流轮岗的监督、提高监督的透明度是创新教师交流轮岗监督机制的重要举措。由于监督不力,轮岗教师不能及时掌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政策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因此,应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及时报道政策的执行状况。实行群众监督和管理者、轮岗教师、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相结合的多元、立体监督机制。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懒散、懈怠的教师加以惩罚,以唤起教师的监督意识。

参考文献

[1] 马焕灵,景方瑞.教师轮岗政策实施问题检视[J].中国教育学刊,2009(6).

[2] 赵允德.韩国中等学校教师轮岗制度及其特点[J].教师教育研究,2014(3).

[3] 吴志宏,陈韶峰,汤春林.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孙绵涛,康翠萍.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J].教育研究,2006(12).

[5] 符建湘,傅晓军.高等学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思考[J].评价与管理,2006(4).

[6] 黄启兵.教师轮岗制度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困境机制创新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跟踪导练(一)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皮革机制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
艺术需要公共环境参与的中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