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印象
2015-04-29金维一
朝鲜与中国,仿佛是村子里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兄,一起拳打脚踢抵御欺辱,一起吃苦受穷,相扶相持。可长大之后,兄弟俩一个外出闯荡,外面的世界好精彩;一个依然闭门独居,厮守一亩三分地。日久天长,童年往事已成记忆,今日相见却感隔膜。彼此的话题也往往要从年少时候的友情开始说起。
跨过鸭绿江之后
陌生感,在跨越国界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根据朝鲜的相关规定,外国人入境不得携带手机、150毫米长焦镜头、高倍望远镜、专业摄像机、内容不宜的书籍、朝鲜的货币和邮票,未经允许不得拍照……从丹东经中朝友谊桥跨过鸭绿江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朝方简陋而严格的边防检查。在一块空地上所有人都要把行囊打开受检,身边还不时有小队持枪的人民军士兵走过。旁边一幢小楼正在修建,相信建成之后,大家可以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安心翻箱倒柜。
平壤的日与夜
平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面积900平方公里,相当于大半个北京,但市区面积感觉要比北京小不少。300万人口之于近2300万全国人口来说不过八分之一,但它是朝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无怪乎当我们请年轻的朝鲜陪同崔小姐列举几个大城市时,她说来说去就是“平壤”。平壤,几乎代表了朝鲜的全部。
朝鲜人民倾全国的智慧和财力于平壤。平壤主干道宽阔,宽阔到远远超出车辆容积的需求,你几乎永远不用担心堵车。平壤高楼耸立,远远望去片片白墙拔地而起,虽然建筑造型千篇一律,但整体看去,颇有现代气息。平壤空气清新,大同江和普通江穿流而过,水波碧绿而无污染,一颗石子就能打破平静。平壤市民彬彬有礼,公交车站上等候的人群自觉排成一队,不吵不闹,井然有序。平壤没有赌博、贩毒和卖淫,平壤城市的风格,像极了候车的队伍。
夕阳西沉,这座本来就不喧嚣的城市归于沉寂。夜色笼罩,唯见大同江边高耸的主体思想纪念塔闪着耀眼的光芒,还有就是远处一些高楼里闪亮的昏暗灯光。除此之外,全城几近一片漆黑。
朝鲜人民需要什么?
徜徉在平壤街头,奇怪地发现商店少得可怜。除了市中心的第一百货大楼外,几乎再没看到过玻璃橱窗。没有大卖场,没有饭店,没有酒吧,没有咖啡厅……出入平
壤南北的宽阔公路,也很少看到运送货物的卡车。一句话,用现代化的眼光来看,这里没有商品物流,更没有健全的商业体系。
平壤市民的食品供应采取配给制,据说成人每天700克大米,每月一定的鸡蛋和肉食,没有牛奶,温饱基本无虞。有的单位会帮职工把半年的粮食送到家里,连粮店都可以省了,当然大米的好坏也就不要太挑剔。我们的朝鲜陪同朴先生30多岁,称自己每月的收入2700朝圆左右。听到朝圆,我们都一头雾水。朴说,1元人民币等于17朝圆,以此换算,他的月收入在150元人民币左右。但后来我们遇到一位在朝鲜多年的中国南方商人,他不屑地说,那是官价,在黑市,2500朝圆只能兑换1美元。我们大感惊讶,在任何城市生活,1美元能做什么事情呢?!唯一的解释是,考虑到平壤市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都由政府配给提供,教育、医疗、住房都由国家免费安排,似乎并不需要太多的生活支出。而除此之外,又没有完善的商业体系提供丰沛可选的商品。在这里,1美元、150元人民币或者2700朝圆并无太大不同,金钱在这里失去了称量自己的天平。当然,还是可以由此推测一下朝鲜市民日常生活的状况,比如很多朝鲜人都乐于接受中国客人方便面之类的小礼物。一碗泡面3元人民币,即便按朴先生1比17的官方汇率换算,忽略商业流通成本,一碗面的价格也至少在50朝圆左右。月薪2700的你会随意花50块钱吃一碗泡面吗?
在羊角岛国际酒店43层生意清淡的旋转餐厅里,叫一瓶5元钱的大同江啤酒或一罐20元钱的喜力啤酒,点一份朝鲜铜碗冷面或西式牛排,望着窗外稀疏的灯火,可以自信地说,此刻,自己是这个城市里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的人。
回到房间,打开电视,调来调去只有一家朝鲜电视台,播放主题类似《摘苹果的时候》的电影或阿里郎团体操录像。第二天一问,全朝鲜总共就三个频道,其中万寿台频道和青少年教育频道只在周末播出,平时可看的只有这个平壤频道。影碟机就更不用指望了。全国的报纸大约有四五种,大多是机关报,最主要的就是《劳动新闻》。事实上,在平壤我们没有看到过一家书报摊。家用电脑应不会多,意义也肯定不大,网络不能连接国外的任何网站。当然,在仅有的两家涉外酒店里,可以看到BBC、NHK和中国的中央电视台。我们感叹朴陪同的“好运”,可以在宾馆里看外国电视,掌握全球资讯,洞悉世界风云。想不到老朴笑笑说:“我们楼层的电视信号和你们的不一样。”
外国人可以和朝鲜人共享的是对国家领导人的崇敬和景仰。在许多公共场合、政府机关和学校的大门上,都会悬挂金日成主席和金正日将军画像,旁边配以对称标语。
无论是平壤市内的机关单位还是平壤之外的穷乡僻壤,有两个建筑是无处不在的。一个是高高耸立的“永生塔”,是为了纪念金日成而建,上书“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另一个是水平向横侧放置的“教导碑”,上书金正日将军的语录。而在每一个城市的中心广场和车站,无一例外都有金日成挥手的铜像。对这些“标志性建筑”拍照摄影,都会受到欢迎和嘉许。同样,去万寿台瞻仰金日成主席大铜像的时候,外国客人也被建议购买花束敬献,并被要求在铜像前鞠躬。唯一让人感到纳闷的是朝鲜人人佩戴金日成或金正日的像章,但外国人却始终无法搞到。首先不能用金钱去购买,其次向朝鲜人索要基本上会被谢绝。
表面的简单接触很难判断朝鲜百姓对自己领袖的真实情感。在建党纪念碑前,一对新婚夫妇特意赶来拍摄录像。新郎穿着西装,新娘则是朝鲜民族盛装,在斧子、镰刀和毛笔的雕塑下庄严走过,和那位穿着土气的摄像师形成有趣的对比。据说,很多朝鲜青年在读完高中后都以参军为荣,事实上参军也使他们个人的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而成为朝鲜劳动党党员更是许多年轻人的梦想。当然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这也是年轻人发展的唯一通道。
在平壤,生活安宁,但没有太多选择。你可以进步,但必须要入党;你可以有秩序地排队坐公交,但不要指望扬手叫一辆出租;你可以打开电视机,但不要期待看到一场国际球赛;你可以学习外语,但不要指望观看原版进口大片;你可以穿戴整齐,但不要指望衣着和你的邻居有什么不同;你可以携着爱人的手上街,但不要希望用手机和爱侣短信诉衷肠;你可以和另一个朝鲜青年结婚,但不要奢望能远嫁香港或者英国;你可以成为一个先进工作者,但不要做梦拥有自己的企业成为百万富翁;你可以收工后安静地回家吃饭,但不用心思烦乱地想着要减肥——连体形也没有太多选择,平壤几乎就没有胖子。
首都之外的陌生世界
这是在平壤。平壤之外的世界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所经过的其他几个朝鲜城市,其市政状况与平壤不是百分比的差距,而是完全不在同一个时代。在朝鲜,平壤户籍是令人羡慕的。非平壤市民如果要去平壤,需要有单位和当地公安部门以及平壤有关部门的批准,在平壤的滞留期一般也以7天为限。
对于普通的朝鲜人来说,任何国家都是神秘的,尤其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韩国。其实,韩国首都首尔距板门店仅70公里,身处板门店的朝鲜人,几乎可以嗅到那个1000多万人口的亚洲大都市的人潮和车流气息。听说我去过“南朝鲜”,我们的随同朴同志好奇地问:“南方那边怎么样?”我忍俊不禁,想起当初去韩国,韩国人也问:“北方那边怎么样?”我奇怪何以他自认我去过朝鲜,韩国人说:“你们唇齿相依,关系那么好,怎么可能没去过?!”对老朴,我们明知故问,反问他对韩国知道多少。朴说:“知道啊。不是亚洲四小龙吗?经济比我们好一些。不过南朝鲜有富人也有穷人,不像我们这里……”
在经新义州回国的路上,朴同志彬彬有礼地向我们借阅美国作家库恩的《江泽民传》。我们把书送他留念,他小心翼翼地把书放进皮包,说:“了解一下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怎么回事。”一个朝鲜人,要通过美国人眼中的中国领导人去了解中国,多么有意思的事情!朴承认,20世纪90年代末大饥荒的时候,很多朝鲜灾民要靠挖树皮充饥度日,如今,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对于改革开放,他嗫嚅地说:“改革开放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但也可能带来负面的坏东西。”我们点头认同。我相信,这是许多朝鲜人真实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