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摆脱“油瘾”:俄罗斯未来的三种构想

2015-04-29

现代阅读 2015年7期

俄罗斯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由来已久。前苏联政府一直催促工业企业出口更多的加工产品,但成效甚微。在整个前苏联时期,前苏联都是一个原材料出口国。

但在后苏联时期,俄罗斯越来越依赖于油气和其他自然资源出口,却没能出口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与服务(不包括武器),居安思危的俄罗斯人愈发感到受挫。正如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安德烈·科列巴齐在回忆录中所述,俄罗斯已经成为“一个出口石油、美女和未来诺贝尔奖得主的国家”。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一场著名的大讨论应运而生。讨论内容是依赖自然资源的害处和“脱瘾”的方法。虽然目的明确,但是人们未能就如何实现目标达成共识。这场讨论衍生出了对俄罗斯未来的三种不同的构想:“高科技现代化”、“回归市场改革”以及“坚持到底”。每种构想都由一位知名人物提出,他们分别是:前总统(现任总理)梅德韦杰夫、前财政部长(现为反对党领袖)库德林和再次当选总统的普京。

梅德韦杰夫的构想:高科技现代化

梅德韦杰夫当选俄罗斯总统任职四年。他就任之后,马上就有大批助理和官员从克里姆林宫调往白宫(总理办公所在地),而当时作为总理的普京实际仍大权在握。在就任总统的首次公开露面中,梅德韦杰夫显得拘谨且不自信。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梅德韦杰夫的自信日益增强。2008—2009年的危机和萧条给了他一个展开自由革命的机会和理由。由于梅德韦杰夫力推经济现代化和多样化新议程,策略上批判了过去十年的各项政策,因此自由党人盛赞梅德韦杰夫为他们的后盾。梅德韦杰夫利用最新技术进行的政治宣传效果出人意料——网站、博客、流媒体视频、手机软件、社交网站等,一方面占据了公众空间,另一方面盖住了普京的锋芒。但梅德韦杰夫付出的努力没能给他带来累累硕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普京对梅德韦杰夫支持不足。但值得肯定的是,梅德韦杰夫让俄罗斯民众接受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正因如此,民众对于变革的呼声更加高涨,并对现存政治体制提出挑战。

梅德韦杰夫“现代化方案”是围绕高新科技创新和效率提升进行的,包括计算机、纳米技术、高级医药、核能和宇宙空间。“几个世纪以来”,在现代化方案的宣传初期,梅德韦杰夫说:“我们一直在把原材料出口国外,同时也进口了各种‘智能’产品。”梅德韦杰夫现代化方案的精神与动力体现在“碳氢化合物、石油和天然气以外的”各个领域。在梅德韦杰夫的构想中,能源固然重要,但他关注的不是如何增加供给,而是怎样抑制消费。与此同时,石油带来的收入应被用于高科技制造业,而不是投资于石油工业本身。

石油工业本身也是问题的一部分。梅德韦杰夫公开斥责石油产业的倒退和自负:“我们通常认为燃料业十分保守。由此可见,燃料业完全安于现状,以致整个行业形成了一种家长式心态。这种心态认为,行业不需要任何改变,保持现状就好,我们有用不完的油气储量,因此不进行技术改进,我们也能实现持续增长。”

这种演说引发了油气行业的不满和抵触。前苏联地质部长,同时也是刚刚走马上任的上议院自然资源与环境委员会主席维克多·奥洛夫批判现代化人士对自然资源领域的“高科技背景和创新实质一无所知”。

前能源部长尤里·沙福兰尼克指出了现代化方案的重大缺陷。沙福兰尼克认为,就算该方案成功被人们接受,也需要至少20到30年时间才能真正实现变革。在此期间,经济增长仍然要依靠石油。

对许多俄罗斯人而言,梅德韦杰夫方案在野心和范围上,很像前苏联时期的五年计划,这令人十分不安。前苏联的五年计划也是政治上强制执行、自上而下的现代化,也是为了克服数十年衰退所尝试的飞跃。

库德林的构想:回归市场基础

普京第一个10年任期内,库德林一直担任财政部长。他推行谨慎的财政及预算政策,同时主导了俄罗斯税务和财政体系的现代化改革。如果说,俄罗斯挺过了2008—2009年的经济危机,没有遭受致命的打击,那么库德林应该是居功至伟。但到了2010年,油价再次攀升,库德林看到过分乐观与自满情绪死灰复燃,俄罗斯典型的“非理性繁荣”综合征再次爆发。

随着油价迅速升至每桶70、80及90美元,并终于在2011年冬季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时,库德林注意到了与油价激增不成比例的经济增长。库德林观察到,经济危机以前,每桶60美元就足够生成8%的GDP增长;而现在,油价几乎是当时的两倍,但对经济的推动却仅是过去的一半。最大的问题是投资不足。资本没有带动国内经济增长,反而流向国外,且外逃资本规模超过了20世纪90年动荡时期的水平。

越来越多的石油收入被中央政府吸收,以供养不断膨胀的政府预算。库德林警告说,野蛮人再次找上门来,大吵着要花掉意外之财;各级政府官员都吵着要增加预算;部长和地方政府再次对成本放任不管。经济危机爆发三年后,库德林见证了俄罗斯再一次像2004—2008年时那样,开始了过山车式的发展。经济一步步朝着高赤字和大动荡的方向前行,注定了接下来会有一场疯狂之旅。其结果就是俄罗斯越来越依附于石油价格。

但库德林不认为油价会持续上涨;相反,他预测到2014年,油价将回落到每桶60美元。他相信油价上涨主要是受以中国为主的全球性信贷泡沫刺激。库德林认为泡沫迟早会破灭,全球经济也会随之下滑。不论发生什么,库德林都认为俄罗斯石油工业飞速增产的日子已经结束了。产量停滞加上油价下跌,库德林预测,到2020年,油气产业占俄罗斯整个GDP的份额会开始减小。库德林认为,石油产业已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这迟早会演变为一场财政灾难。2011年初,库德林几乎成了唯一的政府反对力量。他公开批判梅德韦杰夫的现代化方案,同时也否定了克里姆林宫增加军队开支的计划。他尤为反对经济发展部通过财政赤字实现俄罗斯现代化的做法。库德林的建议在许多层面意味着21世纪初自由市场改革方案的复兴,而普京在第一次任期中似乎也支持该方案。

但库德林愈发受到其他领导人的孤立,甚至被批评他是在杞人忧天。2011年9月,库德林的努力画上了句号。再次就任总统的普京任命梅德韦杰夫为俄政府总理,这让库德林感到十分愤怒。库德林宣布自己不会在梅德韦杰夫领导的政府内任职,这遭到了梅德韦杰夫的公开训斥,随后便被赶出了政府。

库德林这一走,领导集体中就再没有一个人有实力或毅力抵抗不断增长的开支压力。接下来的一年,俄罗斯的政治活动全部围绕大选展开。普京为了2012年春季再次当选铆足了力气,他许诺要为医生和教师加薪,还要增加养老金。根据俄罗斯花旗集团一项报告显示,要实现普京竞选许下的承诺,油价需上涨至每桶150美元甚至更多才能平衡预算。

但普京绝不是只会花钱的人,他也有自己的设想。

普京的构想:相信国家,永不言弃

作为国家领导人,普京(以及谢钦)在过去多年里,特别是从2008年经济危机开始,一直对俄罗斯的能源政策倍加关注。总体上,他对石油产业保持着传统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建立在四种观念之上。第一,俄罗斯的石油还极为丰富,只不过需要更加努力地寻找;第二,石油企业首先要对国家和国家预算负责,而不是持股人;第三,勘探、生产及运输石油的最优载体是大型一体化企业,最好是国有企业;第四,这种企业的目标应该是提供“附加价值”,在普京看来,这就意味着出口精炼产品而并非原油。简而言之,国家仍然是增长和进步的引擎。石油工业的任务就是为引擎提供燃料。

和梅德韦杰夫和库德林一样,普京也抨击了俄罗斯对石油的依赖。但他的观点较为缓和,因为他坚信在未来数十年内,石油仍将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石油不仅是收入来源,同时还是促进国内区域发展、影响国外地缘政治的重要工具。和梅德韦杰夫及其团队不同的是,普京把石油工业称为潜在的技术领袖——但在普京心中,石油明显只能排在军工这类更“高级”行业的后面。20世纪90年代末普京上台以来,他的基本观点几乎就没有改变,即由国家引导石油收入以支撑俄罗斯其他战略行业的发展。

而谢钦的看法,从他在圣彼得堡给普京做助理开始,就和普京如出一辙。2008—2012年,谢钦担任副总理期间曾公开宣布,要关注石油以外的行业;即使在石油行业内,他也是优先考虑精炼和石化业务所需的先进机械设备,其次才是上游的需求。鉴于谢钦肩负着能源和工业两大重任,他有这种观点也并不奇怪。但谢钦对石油开采的前景也越发担忧。他呼吁人们应更注意上游产业的科技和培训。作为俄罗斯石油公司董事长兼实际领导人,谢钦于2008年在克拉斯诺雅茨克创办了一所石油和天然气协会,该协会由俄罗斯石油公司注资,是下一代石油产业的研发与培训中心。

俄罗斯石油公司能与埃克森美孚、埃尼集团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缔结新战略联盟,谢钦可谓功不可没。2012年4月,在俄罗斯石油公司与埃克森美孚于纽约举行的缔结战略联盟签字仪式上,谢钦曾说:“伴随着新机场、输油管道和海港的建设步伐,新框架还将帮助我们重新开启俄罗斯的工业化进程。”谢钦还强调了技术转移与国内环境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人员交流和联合培训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同埃克森美孚结盟的关键项目之一,就是计划创建于圣彼得堡的北极科研中心。

俄罗斯的现代化困境

随着第三轮任期拉开帷幕,普京的构想也比以往更加占据中心地位。可想而知,随着梅德韦杰夫退居相位,库德林被政府扫地出门,这二人的构想已经是明日黄花。但在现实中,这三种构想都各自有着新领导的强大支持,政策的实际导向也可能夹杂着三种构想的持续竞争,甚至可能是三者间展开对话。2012年5月公布的新政府格局暗示了上述情况。

尽管三种构想相差迥异,但三者之间仍有共性。三种构想都视石油为通向某处的桥梁,认为石油是前往高科技未来与知识经济的驿站;但三种构想否认石油本身或石油产业为高科技创新的源泉。决策精英广泛认同这一观点,而市场改革派更是高喊着这样的口号。

从整体上看,这三种构想都相信俄罗斯作为高科技产品和服务的领袖,有实力在全球经济的舞台上与他国一较高下。但不夸张地说,这种观点有些冒失。俄罗斯的人力和物力资本不断萎缩,同亚洲等新兴经济体展开竞争必然是一场苦战,更不用提美国这样持续领导世界创新及企业家精神的成熟知识经济体了。

俄罗斯人很难接受这一现实,这一点不难理解。昨天他们还瞧不起那些不如俄罗斯的欠发达国家,今天就被人们将其与这些国家混为一谈,这让俄罗斯人很难接受。对他们而言,被称为“金砖”国家可不是什么溢美之词。俄罗斯人仍然视西欧与美国为技术进步的典范,同时认为自己也是这个高级团体中的一员。俄罗斯现代化的主力军还远赴麻省理工大学、硅谷和杜塞尔多夫取经,而不是前往班加罗尔、上海或圣保罗。他们还无法适应俄罗斯真正的竞争对手是其他金砖国家这一事实。

其余的金砖国家都有俄罗斯所不具备的比较优势。印度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巴西不但有石油,而且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余金砖三国的私有部门都充满活力,富有企业家精神;而中国的低成本、企业家精神、研发能力和金融实力是最突出的挑战。中国可谓百战百胜,连俄罗斯在某些方面也无法与之竞争。

像俄罗斯这样一个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国家,能否在世界经济中保持竞争力呢?曾经在哈佛商学院培养了两届学生的全球竞争学大师迈克尔·波特表示,保持竞争力的秘诀是几个简单的法则: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所有行业都有潜力成为高科技的全球领袖。成功的关键是把国内外的投资、管理和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俄罗斯有足够的人力和技术资本来实现这个目标。

话说到这里,似乎对俄罗斯还十分有利。但波特接下来的话却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他表示繁荣的模式有两种——先天性繁荣和后天性繁荣。自然资源是固有的先天资产,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当自然资源消耗殆尽,先天性繁荣也随之崩溃。与此同时,寻觅租金的利益集团将会为了先天财富的分配互不相让,争得头破血流。国家扮演的角色太过重要,既是财富的所有者,又是财富的分配者。这也恰恰反映了俄罗斯的现状。与之相反,后天性繁荣可以自我更新,因此这种繁荣是无限的。基于这点原因,俄罗斯应该摆脱先天性繁荣(即石油),寻找创造财富的新源泉。而这恰好是梅德韦杰夫规划的未来方案。

全球石油工业过去20年的历史证明,作为一个高科技知识行业,石油工业十分重要。最近美国页岩气和致密油生产的复兴是上述论点的成功例证。但俄罗斯油气产业的核心——伏尔加—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也完全有潜力焕发出类似的勃勃生机。

简而言之,俄罗斯石油工业面对的挑战是,回归知识产业和后天繁荣这个本源,把石油产业作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催化剂运用于整个经济当中。进步的载体之一就是发展创新“集群”,让卓越科技、企业家精神和金融业能够共存,相互促进并形成合力网络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倘若俄罗斯正确认知并抓住机遇的话,那么以油气为主的能源,就是俄罗斯驶入高科技未来的高速列车。但是俄罗斯能够应对挑战么?如果油价下跌,俄罗斯的石油租金入不敷出,俄罗斯又该何去何从?

(摘自石油工业出版社《财富轮转:俄罗斯石油、经济和国家的重塑》 作者:[美]塞恩·古斯塔夫森 译者:朱玉犇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