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英之死
2015-04-29叶永烈
(引言)田家英(1922~1966年),1948年至1966年任毛泽东的秘书。
1966年5月23日上午,中南海“喜福堂”小院格外安静:逄先知写材料去了,勤务员陈义国也有事外出了。
“喜福堂”格外安静,还因为隔壁的“增福堂”无声无息:那里原本住着陆定一一家。陆定一夫人严慰冰已于1966年4月28日被捕。陆定一于5月8日从合肥回京之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受到林彪的责骂,当即被逐出中南海。
“喜福堂”格外安静,也由于离此不远的毛泽东住处不再人来人往:毛泽东在杭州住着,有时他在上海,就连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样重要的会议在京举行,他也没有回京。正忙于发动“文革”的他,百倍警惕着“现正睡在”他“身旁”的“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要借助“文革”打倒的“中国的赫鲁晓夫”!
就在这一片安静之中,田家英在“喜福堂”小院里,独自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个上午。
安安静静,电话铃声未曾响过,也未曾有过一个来访者——他已接到被逐出中南海的命令,还有谁会给他挂电话,还有谁敢登门拜访?
直到中午,小院外才响起了脚步声,打破了这里的沉寂。那是勤务员陈义国回来了,找田家英吃中饭。
正房里没有人影,图书室的门紧闭着。陈义国在门外大声地喊了几下,没人答应。陈义国试着推了图书室的门,那门反锁着,推不开。他等了一会儿,又喊了一阵子,屋里仍没有任何反响。这时他觉得情况有点异常,找人拿钥匙开了门。
陈义国朝里面看了看,见不到人。他走了进去,走过几排书架,顿时像触电似地尖叫起来:“啊哟,啊……”
原来,他在两排书架之间,看到田家英吊死在那里。
陈义国急急抓起电话,向上报告。
下午3时光景,正在上班的董边,忽然接到了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的电话:“你马上到少奇同志西楼办公室来一下!”
董边觉得诧异,平素很少交往的安部长,怎么会直接打电话来?会不会发生了什么突然事变?
董边急急赶回中南海,来到刘少奇西楼办公室。她一走进去,安子文已在里面等她了,旁边坐着汪东兴。当时,汪东兴主管毛泽东的警卫工作。
等董边坐定,安子文这才直截了当地把不幸的消息告诉她:“田家英同志自杀了!”
董边顿时懵了,脑袋仿佛在一刹那间剧烈地膨胀,全身发冷,两行热泪涌出了眼眶。她万万想不到,在她清早离家时,丈夫还是好好的,一转眼就隔着生与死的鸿沟。
等董边的情绪稍稍安定,安子文问道:“他临死前跟你说过些什么话?”
“我一点也不知道他会去死。如果我稍微察觉他有死的念头,我就不会去上班了!”董边如实回答。
安子文也长叹一口气,心情显得非常沉重,对董边说道:“我陪你一起去看一看他。”
在安子文、汪东兴的陪同下,董边一脚高一脚低地朝“喜福堂”走去。
董边一走进家门,便看到院子里站着三四个解放军。
董边走进图书室,田家英已被放下来了,躺在两排书架之间的地上,身上盖着他平时用的灰色被单。董边弯下身子,看见他双眼紧闭,但舌尖伸出嘴外。
“你立刻离开中南海!”董边正处于心灵的剧痛之际,接到了这样命令式的通知。
董边无法在丈夫的遗体旁再多看几眼,便只好来到正房。一走进去,就看见桌子上放着丈夫的手表——他在离别这个世界前,从手腕上取下,留给妻子的。
田家英留下了遗言。他写下振聋发聩的话:“相信党会把问题搞清楚,相信不会冤沉海底!”
董边以为是要她暂时离开这里,匆匆拿了牙刷、毛巾和一点零用钱,就像平常出差似的,拿着一个小包上了汽车。她压根儿没有想到,从此就永远离开了这个地方。
“曲生何乐,直死何悲。”田家英“直不辅曲,明不规暗,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的浩然正气,贯长虹,惊天地。他的死,是对那正在席卷全国的“文革”狂澜的强硬抗争。虽然英年早逝,可悲可叹,但是他“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永远活在千千万万人民的心中。
田家英是一个没有城府,喜怒形于色的人。他因为接到久别的妻子的一封信,会当众高兴得哭起来。当他蒙受诬陷,他又一怒而以死相抗。他不会掩饰,不会屈膝,也不会忍耐。他离世之际,不过44岁,正值年富力强、生命之花最为茂盛的时候。
(摘自中华书局《历史的注脚》)(图片 633.jpg 图注:田家英(左一)与毛泽东等人在庐山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