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难通报为何总突出“领导重视”

2015-04-29廖德凯

现代阅读 2015年3期

2014年1月2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日杂品仓库发生火灾,共造成5名消防战士牺牲,多名消防战士及保安人员受伤。1月3日,哈尔滨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公布“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古街727号库房火灾基本情况”。通报全文共585个字,其中,“领导高度重视”的内容计258个字,篇幅近一半。舆论对这种展示领导重视和介绍灾难情况篇幅的不对等提出了强烈质疑。

翻开近些年来出现的灾难性事故报道,在官方通报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领导高度重视”的内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相关部门都要在里面通过一定形式“露脸”。

这种官方通报多为三段式:第一段,简要点出何时发生何事;第二段,事故发生后,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如何重视;第三段,在“领导高度重视”下,如何查明事实、处置事故,事件发展情况如何。然而,这种突出“领导重视”的通报,却忽略了公众的感受和知情需要。

为什么官方通报总是忽视民众感受,把“领导高度重视”摆在最显要位置?原因在于官方话语体系有其特殊性所在:一是“官念”尚存,“观念”未变,“花花轿子人抬人”;二是担心若官方通报“不见官”,则责任“不见人”。一定级别的官员在大事件中,无论对上还是对下的在场感,向来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作为层层审核的通报,一方面要有突出领导重视的意识,另一方面又要有一定的责任意识,让负有领导责任、职能责任的人和部门都出来“露下脸”。具备这些要素,通报自然四平八稳。

这也反映出一些地方在现代治理中,还缺乏人文关怀和治理经验,缺乏将民众关切作为着力点的相应情怀和素质,也缺乏对民间舆论走向进行分析和应对的前瞻眼光。而同为灾难,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两场通报就做得较好:公安局的通报聚焦现场,尽量客观还原现场情况;卫计委的通报紧扣救治的技术手段措施和伤员伤亡情况。两个通报均是民众在相关领域最为关心的内容,未被“领导高度重视”所稀释,堪称清晰明了。

如果一些地方实在处理不好民众关切和“领导重视”之间的关系,不妨多发几个通报:对民众关切的内容按照“正常规律”来办,对领导和各部门如何“高度重视”的情况可以用专门的通报进行介绍。如此,既可回应民众关切,又可突出“领导重视”。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