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钞导致了德国兴起与民国溃败
2015-04-29张捷
(引言)上世纪30年代开始,德国和中国的国民党政府都实行了赤字性的货币和财政扩张政策,但是,相似的政策导致的结果却是截然相反的。
有这样两个历史人物一直以来被人们作为反面教材,却不知他们对东西方金融造成过巨大影响。一个就是为希特勒创造经济奇迹的德意志银行行长沙赫特,另外一个则是曾给1949年中国解放前带来金融灾难的民国央行行长孔祥熙。虽然他们实行的都是赤字性的货币和财政扩张政策,但是二人的政策导致的结果却是截然相反的。
纳粹统治初期,德国经济在金融业奇才沙赫特的治理下得到快速恢复发展,民众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纳粹德国的这段经济时期被人们称为“沙赫特时代”。在这里,我们从其经济成就来剖析其经济政策中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此时,德国政府的赤字仍然高得吓人,失业人数超过600万。莱茵河西岸地区虽然已被盟军在1930年6月归还,却百废待兴。而且法国还占领着萨尔州,并企图用培植当地分裂势力和亲法分子的做法,通过全民公决,把这个州正式吞并。只要德国的经济形势不好转,法国人的这个阴谋就随时可能得逞。
希特勒上任后,宣称要尽快让德国经济发动机高速并持续地运转起来。在纳粹当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这样对比一下,纳粹党宣传自己“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还真不全是在自吹自擂。从1932~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1倍。这些实在的数据表明:纳粹当局的确在不长的时间里,创造了德国经济复兴的奇迹。
此外,希特勒上台后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在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同时,还扩大了职工有薪休假制度的覆盖范围。纳粹的属下工会劳动阵线,在疗养胜地鲁根岛等地,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仅1937年一年内,全德就有约1000万工人享受到了这项福利。以上的成就,即使是放到今日,也是可以令世界各国难以企及的。
同一时期,东方的孔祥熙随着国民党的执政也登上中国金融权力的顶峰。1933年3月,孔祥熙从欧洲回国,随即于4月初出任中央银行总裁,积极协助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部长宋子文实施“废两改元”的政策,以在中国确立统一的银本位币制。同年10月,宋子文辞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部长的职务,由孔祥熙接任这两个职务。孔祥熙于10月底就任行政院副院长,又于11月初就任财政部部长,并仍兼中央银行总裁,从此,他掌握中国财政金融大权长达11年之久。他一反前任宋子文力图实行的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实行扩张性的赤字财政政策。实行这一财政政策的结果,导致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公债数量的急剧增加,进而使得国家的财政更加困难。此后,受西方干涉主义经济思潮和抗日战争的影响,他又将赤字财政政策长期化,以此来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为国民政府坚持抗战提供军费。也就是说,在长达11年的财政部部长任期内,他基本上奉行了赤字财政政策。这样的政策在实行初期,成功地清洗了日本在华资产,同时源源不断地给中国的抗战输入了经济力量。
但是在“二战”以后,中国却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1937年可买2头黄牛的钱,到1948年只能买3粒大米。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国民党统治最终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样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德国由于有“道威斯计划”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赔款,货币投放力度远多于民国当年,但是德国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经济成就,而中华民国却是全面的经济崩溃。造成这样天壤之别的主要原因,通过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首先就是德国非常好地控制了有关渔利者的投机。在德国当时社会上的高利贷者和民间金融,从中世纪以来的传统就是由犹太人经营的,一些犹太人的投机还造成德国1921~19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因而德国对于这些金融势力的打击残酷到了肉体消灭的程度。但是中华民国的投机者是非常有传统的,恶性通货膨胀的关键就是投机囤积居奇需求曲线非常刚性的粮食等商品。粮食投机的历史传统特别深厚,而国民党对于这样的投机控制不力,腐败横行,尤其是在国际资本面前,面对洋人束手无策。中华民国的物流渠道实际上在上百年以前就逐步地被洋人所控制,而没有自己能够控制的物流渠道就难以有效地遏制投机,因此在这样的投机下,恶性通货膨胀怎能控制?“高盛”开始养猪和“ABCD”四大粮商(在众多的国际粮商中以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最为有名,人们习惯根据他们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把这4家称作“ABCD”四大粮商——编者注)控制我们的粮站,甚至到地头收购粮食。
德国实行粮食价格和钢铁价格的严格管制政策,抑制了刚性需求商品的价格飙升,从而很好地控制了通货膨胀的幅度。这里从法律的条文来看与社会的公平是有冲突的,高利贷逼死人不偿命是有问题的,因此为了控制这样的物价就要有国家征用等手段,法律上就要有显失公平、乘人之危和紧急避险等的救济。对于非常时期的投机巨额利益进行限制,就如中国过去地主的高利贷和地租要断绝穷人生路的时候,法律再予以保护就引发了社会的巨大革命。
对于货币市场和通货膨胀,国家的控制力也不一样。德国人以遵守纪律著称于世,其国家的传统也是一样,在纳粹德国,由于法西斯的洗脑,这样的意志纪律性又得到了空前强化。德国人的纪律性使得国家调控经济的成本极大降低,效果极大提高。中国人是最讲究变通的,有空子就钻。当时的民国政府刚刚从军阀割据混战中走出来,政府中各种派别和利益集团倾轧严重。最高权力为了统治权和利益平衡不得不进行多种折中和妥协,政策出台本身就受到各方限制而打折扣。政府的中下层官僚系统更是腐败逐利的天堂,相关政策到了下面还要扭曲变质,造成政府调控甚至成为了捣乱,还不如不管,完全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政府对于社会的控制力和公信力陷于失控的边缘。这样一来,经济上的压力就随时有可能变成政治上的动荡,而对于政治上的动荡的担忧又极易引发社会恐慌,造成经济上更大的问题,促成经济的全面的恶性通货膨胀。
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德国。他们当年建立了举世无双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劳动者的收入大幅提高,并且使得德国的普通工人可以休假,甚至到外国度假。这样的举动实际上是提高了德国的社会内需,使得社会的购买力多元化而不是集中于大家恐慌的商品囤积。社会的发展提高了消化货币增发和积极财政的能力,新增发的货币成为了老百姓消费和拉动内需的动力。德国当年的公路建设和汽车消费就是如此。而我们还要注意的就是当时德国的经济环境,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了多年,在各种生产领域有大量的过剩富余产能,只要控制住粮食、钢铁等需求曲线非常刚性的产品,老百姓的收入提高所带来的巨大购买力是可以被过剩的产能所消化的!
但是对于民国政府,高昂的赤字性政策没有给普通老百姓带来收入的提高,更不要说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了,因此超额发行货币造成贫富分化的加剧,给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样的结果就是增加了社会动荡的矛盾,促发了社会的底层革命,一切再次推倒重来。社会矛盾的加剧,本身就会使得各种经济行为的隐性社会成本和国家管理成本极大地提高,这些成本因素也一定要让国家在经济发展上付出代价。
(摘自北京出版社《涨价的世界》 )(图片 25 (4).jpg 图注:沙赫特(右)和希特勒 25 (1).jpg 图注:孔祥熙和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