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尴尬的欧洲新能源革命
2015-04-29
(引言) 在欧债危机和新能源争端、碳关税等要害问题上,是奥巴马的经济军师克鲁格曼说出了自己的真实看法:欧洲麻烦背后的真相,并非政治家挥霍无度,而是精英们狂妄。确切地说,是欧洲大陆还没有为这场试验(欧元)做好准备,鼓吹接受单一货币的政策精英却一意孤行,坚持推行。
克鲁格曼的观点和做法代表了页岩气革命下,美国精英再工业化政策的想法和行动。西方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不外乎“如何将自己的烟囱伸进别人的院子,如何将别人的利润汇进自己的账户”,页岩气革命改变了这种模式,但美国开始想到凭借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把别人口袋中的钱变为自己的财富。美国不会因为盟友关系,就改变策略。美国人的事情,永远都是做生意。
先来看页岩气在欧美之间造成的利益激化。通过全面开放市场和鼓励中小企业在非常规天然气领域的持续创新,美国对页岩气的开采取得重大突破,产量迅速增加,开采成本不断降低。源源不断的页岩气和页岩油使美国的各种能源、基础原料成本和公用事业服务等生产要素价格在全球形成了极强的竞争力。低廉的天然气价格使美国各种化工原料成本不断下降,乙烯、聚乙烯等产品的竞争力均超过海湾地区产品,实现大量出口。
全球油价持续低迷反映了市场对世界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这在表面看来是对欧洲债务危机、日本经济萎靡不振和中、印经济减速的担忧,而深层原因是美国页岩气革命对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格局重新洗牌所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的担忧。
再说,欧债危机、再工业化,再度加剧了欧美制造业冲突和竞争。欧洲债务危机、日本福岛核灾难和美国重振制造业,使大量制造业资本重返美国。区区400万人口的南卡罗来纳州,46个县当中41个有汽车及相关企业投资落户,其中相当部分来自海外名厂,并结团成伙,如德国宝马组装厂,德国博世、法国米其林等200余家零配件供应商跟进并设配件厂,合计投资超过50亿美元。
美国强劲恢复制造业伤害的不仅仅是中国,所冲击的也不会只有中国。中国制造的大部分产品美国未必会去制造,即便去制造,卖回亚太市场也未必有利可图。美国资源丰富、人均资源成本低,中国资源价格较高、人均资源占有量极低。中国可以进口美国的原料和资源,甚至中国厂商也可以在美国投资建设工厂生产,再运回中国市场。真正受到影响的是美国的传统盟友,真正威胁美国企业利益的也是那些传统盟友。欧洲的德国人和法国人已经看出问题的端倪,正酝酿在欧洲成立一个新的“共和国”,用一体化的欧洲应对美国的挑战。
在页岩气革命后,欧洲人发现,他们原本优先支持发展起来的光伏、风电、潮汐、太阳能和核能,正在成为麻烦。特别是美国在天然气资源上的优势,让一直具有技术优势的欧洲十分着急。
美国在天然气上的突破,可以说从市场和技术两方面打破了欧洲新能源的垄断,甚至影响到欧洲在碳排放上的道德优越感。美国的页岩气成本降低,削弱了欧洲新能源吸引力。而且,天然气技术没有那么高的门槛,天然气储量大的任何国家,都可能形成新的能源技术市场。美国的天然气,从一开始就自成一体,从勘探、开发、运输到储存、使用、消费的一系列环节,都可以形成巨大的市场。而欧洲天然气储量匮乏,必须依靠北欧各国,付出更高的代价。欧盟27国依靠太阳能发电优势2012年比2011年减排二氧化碳6410万吨,而美国靠天然气优势则减排二氧化碳21660万吨,是欧洲的3倍多。
2013年1月,罗马尼亚解除页岩气开采禁令;英国也撤销了水力压裂开采页岩气的禁令,出台页岩气开发税收减免政策;德国2月公布了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水力压裂法开发页岩气的法案;尽管法国总统奥朗德宣称在其5年任期内将禁止开采页岩气,但只有3%的民众支持他,法国的石油企业则一直在争取解除页岩气开发禁令;波兰的页岩气可采资源储量为欧洲之最,对于开发页岩气甚为积极,尽管少数民众反对水力压裂,但民众对勘探页岩气普遍持支持态度;保加利亚2012年6月就将“水力压裂开采天然气”的禁令改为仅针对超高压力水力压裂作业的页岩气开采活动。欧洲的极端环保人士遗憾地认为,整个欧洲正在向页岩气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