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战与结盟博弈

2015-04-29费尔德曼

现代阅读 2015年3期

冷战似乎以西方的决定性胜利而告终。但作者费尔德曼称,我们如今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全球斗争时代,即“凉战时代”。新的凉战时代是美国与崛起的中国在优势地位、盟友关系和资源方面的竞争。

2012年,当日本海上自卫队少将北川文之出任在夏威夷近海由48艘大船和2.5万名水手组成的舰队首脑时,珍珠港的幽灵肯定已经开始浮现了。北川是这支太平洋舰队的副指挥,他是自“二战”结束以来首位指挥如此庞大的舰队的日本海军军官。北川及日本海上自卫队在环太平洋军演——世界上最大型的此类演习中所发挥的备受瞩目的作用,反映出美、日防御同盟发生了变化。既然美国已经确信,它必须自己应对太平洋安全事务,那么它就要与盟国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日本方面则看到加强自身军事地位的价值。这种历史性变化的原因是中国的崛起。

太平洋大国

在冷战大部分时期里,美国和前苏联都在不遗余力地为各自阵营赢得前沿国家而战。两个超级大国拉拢盟友的方式有进贡、勒索、提供军事援助和支持政变。当他们诉诸暴力时,那些驾驶飞机和坦克的,通常都是已成为其盟友的代理国的武装部队。冷战的主要战略发展,从前苏联的扩张到遏制政策,从美、苏缓和到尼克松对中国的开放,都围绕着谁与谁结盟的问题。

凉战也将涉及争取和留住盟友的斗争。像冷战和它之前的世界大战一样,哪里有珍贵的资源以及对贸易和旅行有地理重要性的通道,它就延伸到哪里。然而,现在结盟的意义将不同于先前这些战争的意义。当时,不同阵营之间的贸易受到了严重限制。在凉战中,主要对手是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因此,它们为建立和维持盟友网络而付出的努力也更加微妙。

在凉战中,双方都无法像冷战中那样,轻易要求与潜在的附属国建立排他性的关系。相反,目标将是逐步加深关系,使目标盟友认识到自己某一方的利益要比另一方更为一致。正如在冷战中一样,有些国家将自愿选择加入某个阵营,有些国家则让双方互相对立,还有些国家则设法寻求不结盟的中立立场。比冷战时期更可能的情况是,主要的竞争对手会设法两者兼顾。这将取决于美、中两国对这一立场的容忍度。

在这些条件下,在结盟博弈中获取优势将比过去难得多。但是博弈本身仍将对斗争中的进退形势起关键作用。对于不涉及真枪实弹的战争,双方的目标通常是通过非暴力手段改变战略平衡来削弱对手。建立新联盟、加强现有联盟以及削弱对手对其盟友的控制是发挥作用的最有效的方式。

太平洋地区是结盟博弈已经开始的第一个,也是最为明显的地方。美国通过在“二战”中击败日本确立了对该地区的主导地位。然后,它与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签署了双边协议,它有时称之为“辐射型”结构。这种结构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又没有使这些国家和地区按照北约模式加入一个单一的地区联盟。虽然这种结构后来因朝鲜战争的压力以及美国对台湾态度的改变而受到影响,但它基本延续了下来。

中国的经济崛起大体上挑战了这一旧有秩序。最近10年来,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所有这些太平洋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仍然是重要的安全保障,但这种安全却日益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同中国开展自由贸易的保障。

中国认识到,它在建立地区联盟方面的巨大优势来自加强现有的经济关系。2012年11月,中国加入了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10个成员国的行列,宣布就该集团所说的建立一个区域性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组织进行谈判。这个拟议中的自由贸易组织将囊括约30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将高达20万亿美元,占世界贸易的40%左右。

建立一个不把美国包括在内的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尝试,标志着针对美国提议的把中国排除在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出现了另一种选择。中国的出口驱动型经济受益于美国为使水路畅通和安全而付出的努力,它现在不想在该区域受到美国附属国的遏制。中国的长远利益是取代美国,成为本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与此同时,它必须小心不要吓坏日本和韩国,令其死抱着美国不放。创建一个包括美国在该地区的传统盟友,但却不包括美国本身在内的区域性贸易联盟,有利于实现这些复杂而略显矛盾的目标。这么做会为日、韩等国提供激励因素,促使其进一步向中国靠拢,同时把这种靠拢说成是经济利益而非安全问题。

对美国而言,太平洋是与其经济和战略伙伴维持极其宝贵的战略联盟的地带。美国的目标是,让其盟友相信它不会离开,它们应该十分害怕中国占据主导地位。这将促使这些盟友紧紧留在美国身边,而又不会自我结盟。与此同时,美国想借此分担庞大的安全成本以节约资金。这意味着分担一些责任。环太洋军演不仅包括日本,还包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让一位日本将军做二号指挥官,对日本和中国来说都是一个信号,表明美国赞同日本在可能情况下放弃和平主义,转而在本地区的安全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在日、中两国积极争夺钓鱼岛周围的阵地时,这一信息的意义更加重大:美国想让其盟友有能力对抗中国。

为了回应美国的这一战略,同时也是在国内民族主义及迈向全球超级大国地位的利益驱使下,中国不仅谋求更加密切的贸易关系,而且变得越来越强硬。它认为美国的遏制充满敌意,是不公正的。中国向其邻国表明,它对自己的崛起信心满满,谁也无法遏制。

朝鲜半岛可以为这种可能产生同盟的威胁提供一个实例。韩国对最终实现统一持开放态度。如何与朝鲜打交道才算最合适,这个问题在韩国经常引发政治辩论,但各方都认同,统一在原则上是有可能的。

虽然没有人认为朝鲜真的对中国言听计从,但朝鲜的立场只有在看到中国力量崛起的情况下才说得通。韩国严重依赖美国的保护,它既不想与朝鲜开战,也不想与中国开战。在地区同盟的复杂局势中,它之所以容忍朝鲜,原因之一是希望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

盟友之争可能会产生其他意想不到的后果。有人或许认为,中国越来越大的威胁将鼓励日本和韩国加强彼此间的关系。但情况正好相反。这两个国家就独岛/竹岛展开激烈的斗争,而且由于日本一直拒绝向在“二战”期间沦为性奴的韩国“慰安妇”提供赔偿,双方因此争执不休。

双方关系紧张如斯,最好的解释是,地区平衡摇摇欲坠往往会释放民族主义力量。日本和韩国或多或少都习惯了各自在美国区域主导地位架构中的相对地位。局面的改变意味着,双方必须获得新的、有利的态势。在过去,美国或许会插手干预,以使其盟友之间的斗争受到控制。如今,美国必须特别小心,不要给人偏袒某一方的感觉——尤其是在它将注意力放在别处的当下。在这种情况下,凉战干扰了以前被视为高度稳定的区域力量安排。日、韩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这是中国崛起的副产品。这一结果对美国而言可能代价高昂,因为美国一直希望日本和韩国站在同一边,消除破坏彼此关系的历史不满。否则,即使是小吵小闹也会让人觉得这是美国主导的同盟的软肋。

民主同盟

在2008年竞选美国总统时,约翰·麦凯恩公开呼吁建立一个民主同盟,目的是在政治上孤立中国。自那时以来,奥巴马政府一直避免明确提及这样一种同盟。不过,在制定美国凉战战略的努力中,民主同盟的问题不能被视为禁忌。

美国、欧盟、印度、巴西等国家应该建立一个把中国或许还有俄罗斯排除在外的同盟吗?在某种程度上,这样一种同盟的军事基础已经就位了。美国及欧盟成员国通过北约密切协作。北约在2013年夏季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并将其命名为“坚定爵士”,俄罗斯被排除在外。2012年夏季的环太平洋军演把中国排除在外。从经济上,美、欧之间的大量贸易奠定了基础;2013年2月,美、欧开始筹备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的谈判,这一伙伴关系是让双方建立正式的自由贸易关系,可以与中国企图在亚洲建立的区域经济伙伴关系相媲美。

一个真正的民主同盟将在全球延伸,而不只局限于北大西洋或者太平洋。要判断这样一种同盟是否对民主国家有好处,我们不仅要考虑美、欧的立场,还要考虑不属于美国主导的区域安全联盟的国家的立场——尤其是印度。除了美国和欧盟之外,印度将是这样一个同盟的最重要的参与者。

在冷战期间,印度努力维持自己的独立性,不加入两大集团中的任何一个。事实上,它领导着自己的集团,也就是所谓的不结盟运动。印度的这一姿态有着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其首批领导人即对社会主义经济有共鸣,又抱有民主政治信仰,因而无论是共产主义还是民主资本主义都不对他们的胃口。但是不结盟的原因也是务实的。作为南亚次大陆国家,印度既威胁不到东欧和西欧集团,也不会受到它们的威胁。印度与中国更广泛的战争令人担忧,但十分短暂,因为双方都迅速意识到升级对各方来说都是灾难性的。

而今,印度的全球地位看上去不那么孤立了。虽然印度仍然不会威胁到其他任何国家(除了巴基斯坦),印度领导人和战略家越来越担心会被中国包围。他们对所谓的“珍珠链”忧心忡忡。中国在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建立了一连串港口,那里有众多的中国人。印度依赖航运把它制造的产品输出海外,但它从未有维持一支强大海军的必要。现在,它除了扩大自己的海军存在以应对其所认为的中国的吞并行动之外别无选择。

印度还担心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它最近的经济猛增意味着什么。迄今为止,这两个国家的增长一直是不同类型的。中国依赖廉价制造的产品(但质量越来越高),而印度从顶尖的人力资本浪潮发展到技术和远程服务的迅猛增长。不过这些增长领域在面对中国的直接竞争时不堪一击。

印度的企业家精神也不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有着悠久的从商传统,近来这一传统还在复兴。印度成功地利用它在美国的移民/海外务工人员社区的优势来发展企业。中国也可以这样做。至于远程服务,印度起初有英语人口众多的优势,但如今说英语的人无处不在。中国最终可以做到印度所做的事情。

但是,印度无法轻而易举地做到中国做到的事情,从而无法进行互惠竞争。印度的基础设施问题意味着高速工业化是不现实的。印度无法像中国那样轻而易举地把人口搬迁或者重新安置。因此,印度有可能把中国视为战略和经济威胁,而不是追求其独立和非竞争增长道路的消极邻国。

因此,印度的立场与冷战时期不同。今天,不结盟有可能导致中国崛起成为地区主导大国。印度的利益在于在地缘政治领域抗衡中国,同时敦促中国尊重国际法,尤其是知识产权和贸易法。它必须小心,不要对中国逼得太紧。过于孤立的中国或许会变得充满敌意和好斗,而且相比美国,印度这个对手要弱得多。中国可能会利用与印度的边界麻烦来助长国内的民族主义。如果印度要同美国一道加入一个共同的联盟,中国就会把它描述成美国霸权的工具。

与此同时,与美国走得更近还可能使印度成为中国的一个更强大的对手。那么,我们可以预计,如果美国向印度抛出橄榄枝,提议建立民主同盟,那么它最终可以找到一个容易接受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