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讯

2015-04-29

中国周刊 2015年4期

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读本

——《习近平用典》出版发行

中华文明文化丰实,底蕴深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引经据典,闪耀着中华古典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光芒。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了《习近平用典》一书,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习近平用典》由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主持编写并作序,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组织撰写解读文字。全书共328页,26万字,从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分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法治等13个篇章,推陈出新,启迪精神,将“故纸堆”里的典故赋予了“新生命”,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针对每则典故,解读部分阐述了总书记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诠释了古典名句的深邃寓意。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鉴往知来,攻坚克难离不开历史启示,为政用权缺不了理想信念的钙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文章与讲话中,精心用典,“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以经典名句画龙点睛,形成的文字博古通今、底蕴深厚。刘云山同志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日报广大读者普遍反映,总书记所用典故,寓意深远,生动传神,极具启迪意义,同时也提出,受自身传统文化修养所限,对文中所用典故的历史背景缺乏认知,对其现实意义把握不准,唯恐影响对讲话和文章精神的深刻理解。编辑出版这部《习近平用典》,就是旨在对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引用典故追根溯源,就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以期帮助广大读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总书记的思想精髓,也有助于学习中华典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世相观察者

——读陈蔚文随笔新著《见字如晤》

凌云/文

陈蔚文的新随笔集《见字如晤》(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1),一如既往地,作者用冷峻的目光、敏锐的嗅觉感知纷拂世界,她善于捕捉习焉不察的物象和稍纵即逝的灵感,洞察人性的隐秘与真相,探寻那其中的意义,字里行间透出她惯有的悲悯情怀。

蔚文是始终保持观察热情的作家,几乎任何事物都可以进入她视线的范畴。如医院、居室、小路、车站、老餐馆等等。她对主人餐桌上隔夜的鱼、遭冷遇而报废的新鞋、雨衣、病历、丢失的钥匙、相机镜头、小巷中卖光碟的女人,都有细微的解读,把它们视为某种从尘世通往“意义”的意象,她的作品独特之处也正在于此,取材于日常,又超越日常,她自己转化为冷静注视的客体。

那些在旁人可能弃之无味的素材,被她顺手拈来,运用自如,诉求方式也多变:小题大作,写得回肠荡气(如《雨衣》《碎时光》);大题小做,写得曲径通幽(如《坐标》《行客》),显出大家风范。

在看似自然的背后,我想蔚文在写作上应是“苦吟派”,她说:“寻找一个词语并不比寻找一个爱人更容易。”(《读与赎》)。蔚文在语词的调遣上富于游戏精神。既成词语在她的调度下,常有偏正结构的“异态组合”,如“急于求成的脸”(《北站以南》)、“单调的浩荡”(《碎时光》)、“大麻般的镜头”(《显影:自深深处》)、“花香的辖区”(《开白花的“蒂阿瑞”》)等,平添语言的兴味。

陈蔚文对人间事的叙述得心应手,我常惊讶于她对那些庸常事物的“再加工”,就像柚子皮、大蒜须这些食材的边角废料在南昌人手下焕发新生命一样,那些“庸常”在她笔下有了别一番韵味。

好的随笔要有情怀、意境与独特的思考,读后不仅有思想的共鸣,还能品味文字表义创新中的趣味,在陈蔚文的《见字如晤》中正读到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