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阔鱼沉情长在
2015-04-29
一处城池,
一座乡村,
一颗树,
一口井
眼下的溧阳人沐浴“水”的润泽,
亦感受“水经济”
带给他们踏实的生活。
一、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
在溧阳,特别是在天目湖境内,许多新兴农庄正悄然兴起。这些农庄虽然称呼各异,却共享着一个地缘品牌:天目湖。这里的一切,不管是茶叶、水果,还是农庄、度假区,都打上了天目湖的标签。
“地缘品牌跟企业品牌是有区别的,比如‘西湖龙井’,这四个字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它是地缘品牌。当地生产龙井茶的企业有一千多个,有的企业倒闭了就没了,但这个地缘品牌就不一样,它是不会消失的。”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的濮老板这样描述地缘品牌的概念。
天目湖品牌,依托着溧阳天目湖这样一个土壤好、水质好、生态环境绝佳的胜地,成功地走出了溧阳,蜚声国内外,成为了一个优势明显、实力强大的知名地缘品牌。在天目湖品牌之下,溧阳的现代农业发展日新月异。
茶园满目郁葱,果园硕实飘香……位于天目湖东岸的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是一个占地两千多亩的生态农业园。而谁能想到,早在十几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长满杂草的荒山。
2000年之时,在上海建筑市场打拼多年攒下百万积蓄的濮老板回到天目湖边,签下了租赁承包这2000亩荒山的40年合同,开办了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他决定用在建筑工地上完成的原始积累,投资开发荒山,让家乡的百姓摆脱贫穷。
“从事现代农业开发不能走传统农业的老路,而应依靠科技和市场,这样才能达到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的效果。”濮老板告诉记者。
天目湖境内群山环抱,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加之土壤肥沃温润,特别适宜茶树的生长。作为溧阳从事现代农业开发第一人,玉枝的濮老板最开始引进了500亩浙江安吉白茶,大获成功,成为了天目湖白茶的起源,并掀起了全市茶叶市场的结构调整。“环境的优劣决定了茶叶品质的好坏,我们非常重视环境保护,这是保证茶叶质量的最重要的一环。天目湖的环境好,出产的茶叶质量也是极好的。”
随后,他从韩国、日本以及欧洲等地引进了天目湖圣桃、黄金梨、圆黄梨、丰水梨、大果水晶梨、欧亚葡萄、欧美葡萄、冬枣等50多种名特优新品果种,成为了玉枝的一大特色,从每年的5月初到12月中旬,几乎每天都有新鲜果品上市,吸引大量市民及外地游客前来采摘,为农庄和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最大限度地挖掘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是濮老板的长远规划之一。“依托天目湖现有的旅游人气,整合周边农户资源,建成方圆数十公里的闲游景观带,让游客体验吃、住、玩、乐在农家的乡村风情旅游。”濮老板说,“这样一来,将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结合,既增加农民收入,又是对天目湖形成旅游大格局的强有力补充。”
除了发展乡村旅游,濮老板还有一个更宏伟的目标,他在思考如何将产业与山水做更深入的结合。
“我们溧阳的百岁老人特别多,我的家族里面就有两个。溧阳人长寿,一是因为空气质量好,我们溧阳有长三角地区最好的空气,蓝天比较多。二是因为土壤条件好,占60%的都是富硒土壤,所以溧阳的农产品都是富硒产品。三是水好,这对养生、养老是最好的,溧阳的长寿离不开好水。”濮老板计划的“家庭度假式养老”项目已经规划了好几年,2015年即将开始实施。所谓家庭度假式养老,就是住在天目湖生态农庄内,与青山绿水为伴,若有闲趣还可以自己下田种菜,享受播种和收获的喜悦,吃上好水好土养出来的蔬菜瓜果,将养老生活过得悠哉悠哉。
从漂泊在外的建筑行业从业者,到如今扎根家乡的现代农业产业所有者,濮老板只是众多返乡创业的溧阳人的一个缩影。天目湖地缘品牌,是他们共同依靠和经营的筹码,如今这个地缘品牌已经茁壮成长,引领他们走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环保致富之路。
二、汤大伯的家庭农场
在溧阳市社渚镇梅山村,有一个汤大伯农场。要说这农场可不一般,它是江苏省首个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核准同意冠以省名的公司制家庭农场。
在汤大伯的家庭农场里,农田连片成方、能排能灌,沟、渠、路配套,路旁绿树成荫。“足足有5000亩呢!”汤大伯乐呵呵地说,“这些地都是复垦的,以前田块凌乱、高低不平,经过几年整理改造,已经成为良田沃土了。”
农场的成功得来不易。“当时这块地的面积只有三百多亩,全部是鱼塘、虾塘,后来复垦了这个田,”汤大伯的女婿对记者介绍,“我们复垦的前一两年,各方面条件都不是很理想。你看这儿,这块田是填起来的,大型机械下去会受限制。两到三年后,地才会板结,之后才有利于播种。”
复垦之后,加上一家人的辛勤劳作,汤大伯的农场渐渐地从三百多亩,变成五千多亩,灌溉的水渠直通太湖。农忙时候,农场的仓库里满满当当,粮食如小山状堆砌,每天飞进仓库里的喜鹊都会吃掉三、四百斤粮食,农场里的活儿干不完,他们常常要从外地调动上百人来帮忙。位于溧阳西南与安徽的宣、郎、广交界处的汤大伯农场,给周边省份的居民带来了许多就业机会。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同是种粮大户的女婿劝汤大伯响应中央政策,成立股份制的家庭农场。汤大伯一听就动心了,决定成立由5个人入股的公司:自己夫妻俩,加上女儿女婿和亲家公。2013年3月29日,汤大伯从市工商局领导手中接过营业执照一“江苏汤大伯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汤大伯成为了经省工商局核准冠以省名的全省首家公司制家庭农场的董事长。“我们五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管生产,有的管农机,有的管财务,我们还有专业会计,每年都有精确的投入产出预算。一句话,就像经营工厂那样经营农场。”
坐在汤大伯的粮库里,记者听汤大伯介绍农场的生产经营状况。目前,农场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拥有土地5000余亩,大型拖拉机、收割机、高速插秧机、植保机、播种机等各种农业机械178台(套),农机库房3000平方米。此外,还兴建了烘干房,购置了4台烘干机,配置了3台接送车,建设了1600平方米的粮库和3000平方米的水泥场地。汤大伯讲究科学种田,十分注重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近年来他连续引进了水稻“5055”、“武运粳23”和“扬麦16'’等稻麦优良品种,种出来的大米质量上乘,远销各地。
作为政府“复垦”的巨大获益者,如今的汤大伯农场,如同大洋彼岸的美国农场一般,有着广阔的良田和现代化的机械耕作。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溧阳,这样的公司制家庭农场会越来越多。在这希望的田野上,一切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