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渠哪得清如许

2015-04-29

中国周刊 2015年4期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代朱熹

一、格局初成

古人观水有术,即观其源、观其流、观其澜。

溧阳的山水之美,首先是格局之美。大溪、沙河、前宋、塘马等数十座水库星罗棋布,与山川、城镇和乡村相互交融,象一幅充满诗意的水墨画卷,展示着人与自然的合谐之美。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溧阳能有今日的山水格局,不仅是出于自然的恩赐,更得益于溧阳水利人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与卓越奉献。

溧阳境内山峦起伏,河网纵横,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溧阳水系源短流急、盈枯多变的特点。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丰富的水资源在滋养着溧阳山川大地的同时,也常常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因此,控制山洪、蓄水灌溉,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业发展成为溧阳水利人的历史使命。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借全国大兴水利的东风,溧阳县政府和水利部门开始全面布局境内的水利工程建设。经过深入细致的考察和规划,以沙河水库的开工建设为标志,溧阳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最简陋的工具,靠人拉肩扛,开始了治理山河造福后代的水利工程建设。

历经三十多年的建设,至1990年止,溧阳共兴建水库77座,其中大型水库和中型水库各2座;修建半亩以上水面的塘坝1.5万座,总库容达3.64亿立方米。至此,溧阳初步形成了能挡、能排、能降、能灌的水利工程体系,不仅为战胜水旱等自然灾害,保障农业连年丰收做出了贡献,而且,基本确定了溧阳今天的山水格局。

也许,正是那样一个忘我奉献的年代,正是那样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在那样一个缺少资金、缺乏技术、缺少设备的艰苦条件下,创造出溧阳水利建设的伟大奇迹。

二、渐入佳境

如果把大规模的兴修水库作为溧阳的第一次治水,那么第二次治水的重点则是水库的除险加固和生态开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水库,奠定了溧阳的山水格局,也为防涝抗旱,促进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限于当时的资金和技术条件,这些水库的建设标准比较低,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出现了许多安全隐患。一旦因为洪涝灾害导致水库溃坝,将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塘马水库就是悬在百姓头顶的一颗“不定时炸弹”,虽然从1991年到2003年对其进行过多次维修,很多安全隐患仍未得到根治。2003年8月,经水利部安全管理中心安全鉴定,确定塘马水库大坝为三级坝,存在威胁水库安全的危险因素。事实上,危险的不仅仅是塘马水库,溧阳境内60余座水库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水库的排险加固成为溧阳市水利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面对新的挑战,溧阳市水利局紧紧抓住国家和江苏省组织水库除险加固的契机,主动出击,争取项目和资金,开始了对水库排险加固的攻坚战。

自2004年开始,溧阳市水利局历时6年,累计投入5亿元资金,高标准地完成了60多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建设,彻底解除了水库溃坝风险。

全力打造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是溧阳市水利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的综合治水思路。在水库除险加固的过程中,水利局特别注重环境的美化和生态建设,水库除险加固的过程成为溧阳旅游资源由点向面扩散的过程,64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基本实现了“加固一座水库、确保一方平安、供给一方水源、灌溉一方农田、改善一方环境、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标,许多改造后的水库已成为新的生态湿地和景点,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至此,水库的功能发生了质的飞跃,水利工程不仅局限于防汛抗旱的简单功能,而且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而成为溧阳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没有天目湖,就没有今天的溧阳旅游,溧阳的经济发展也将失去一个重要支撑,溧阳水利发展的过程,也是溧阳旅游渐入佳境的过程。水利在溧阳的发展过程中居功至伟。

三、“清”之源

“清”是溧阳山水之美的核心魅力,在水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天目湖的水质常年保持在三类饮用水的标准之上。正是这一个“清”字令溧阳的山川大地钟灵毓秀、分外妖饶。

天目湖的水之所以清,同样得益于溧阳水利工作者的精心呵护。在清的背后,有溧阳人对经济利益的巨大牺牲,也有市政府和水利部门对民生和生态的高度重视。

人类的活动和经济发展,必然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溧阳的水资源也曾面临污染的威胁。为确保天目湖水源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溧阳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市领导为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及镇区主要负责人为组员的天目湖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天目湖水源地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被提到了一个全新高度,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污手段相继出台。

工业企业的排放是水源地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天目湖流域原有江苏正昌集团通达机械有限公司、溧阳伍员山食品公司等四家工业企业。为实现水源地保护,政府通过优惠地价政策,成功完成了企业搬迁。同时,关闭矿山企业18家,并由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全面修复,有效地减少了工业生产造成的水源污染。

农业耕作和渔业养殖是当地农民最为重要的生产活动,但这些生产活动对水源的污染也非常严重。为此,市政府对沙河、大溪水库汛限水位以上300米范围或水面至山脊的土地实施退耕还林(草),退耕还林面积约43800亩,其中封山育林面积27800亩,退耕还林(草)面积16000亩,种植水杉、池杉、国外松等苗木近166万株,造林费用1300万元,退耕补贴每年1350万元。与此同时,对上游塘坝实施退渔还湖,共完成沙河水库退渔还湖2684亩,大溪水库3793亩,撤除沿湖塘坝100个,形成湿地约6500亩。在退渔还湖的具体方法上,退渔还湖后不是马上拆坝、拆埂,而是先进行湿地恢复,待湿地系统基本稳定后,再拆坝、拆埂与库连通,减少了鱼塘污染对水库水质的影响。

经过湿地规划、可行性研究、施工设计和招投标等规范程序,沙河水库上游湿地建设于2012年2月份全面开工。通过在上游河道入湖河段修建滚水坝,在杨村河下游和中田河及周边地区建立和修复河流湿地,扩大河道及两岸水生植被面积,来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达到改善水质目的。该工程总投资约2100万元,建设面积约2,2平方公里,建成后将显著改善入湖水质,同时也将明显改善沙河水库上游生态环境质量。

从2006年起,对水库水源地上游农户实施生态式户厕改造。生态式户厕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和污水处理池相结合的方式,先对类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杀灭各种病菌和细菌,再通过湿地、耐水植物和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的协同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氮、磷、化学需氧量等。目前,沙河流域内生态户厕改造共完成2856套,大溪流域内生态户厕改造共完成2591套。通过户厕改造,有效减少了居民生活污水对水源的污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溧阳的山美、水美、人更美,溧阳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恩,对生态的尊重,就是溧阳山青水美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