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江源生态观察

2015-04-29

中国周刊 2015年6期

在北京和平门附近一个不大的家里,摄影师郑云峰珍藏着近20万张三江源底片。我对三江源最早的认知,就是通过这个“三江源拍摄者”激动不已的讲述和那些照片撼人心魄的视觉冲击。

30多年来,这个生态影像狂人用图片和行走见证了三江源水草丰美、牛羊遍地的草原,淳朴热情的牧民和洁白无垠的雪山。也见证了疯狂的开发、破坏以及可圈可点的国家保护结果。

三江源,这个原本仅停留在地理学家考察手册上的陌生词语,应该恒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如果我们追寻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幽长的踪迹,最后的焦点都会聚集于此。不知不觉中,这个距离我们十分遥远的高海拔山川,无时无刻不在滋润着华夏文明和你我命脉。

“30年来,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三江源一直在变。”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生态处女地”,随着气候变暖、人口增加、疯狂的掠夺性生产经营,冰川、雪山逐年萎缩, 高原湖泊和湿地水源补给巨减, 植被与草原生态系统退化,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劣, 生物多样性极速丧失……“一些场景甚至让我双手颤抖,痛苦得无法按下快门。”郑云峰如是说。

“中华水塔”水源涵养能力的减退, 导致下游旱涝灾害频发,直接威胁到长江、黄河流域以及东南亚各国的生态安全。最严重的黄河断流发生在1997年,一年内断流多达226天。

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 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其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基本特征,有着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有人说三江源是我国西部地区的肾脏,是亚洲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从200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开始,百多亿元投入的治理项目包括了退牧还草、湿地保护、黑土滩治理、生态移民、鼠害综合治理等十大工程。国家和社会组织在三江源地区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三江源保护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同时也带来众多异议,不少专家学者和保护组织质疑一些保护措施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十年治理,十年观察。本期《中国周刊》试图深度解读三江源大美自然,追踪生态破坏的事实真相,观察保护措施和成果。当我们的记者和青海省一些三江源保护职能部门联系采访事宜时,出人意料,遇到的大多是谢绝和推诿,一个利国利民的生态工程为什么不能坦然向公众介绍?保护工作成效为什么不能让社会检验?这样的保护和措施恐怕也需要有关部门积极的反思和觉悟。

在三江源拍摄30年,对于三江源的保护,郑云峰有自己深刻的看法: 国家出台政策保护,虽然成效显著,但教条式的保护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三江源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宏大与安详,它的平淡和包容要远远超乎我们所能想象的境界。不被外界污染的三江源才是真、善、美 , 人与万物和谐才是最佳状态。只有真正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坚守正确的认识、 科学可持续的措施,才能让保护这样充满信仰和灵性的地方成为可能。

杨剑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