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茶中的现代科技
2015-04-29
两百年前 , 一片茶叶踏出了一条古道。漫漫茶香弥漫至今……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勐海普洱茶行业与时俱进,从传统茶园到现代 茶园,从单一产业到立体经济的蝶变,从模糊的文化概念到精准的科技理化分析, 一片片茶园里的加与减;一个个村寨的失与得;一个个企业的得与失……普洱不再 是勐海的普洱 , 不再是云南的普洱 , 不再是中国的普洱,它已经成为国际的普洱 , 世界的普洱和时代的普洱。
生态茶园的“返璞归真”
云南勐海,自然生态。这个普洱茶核心原 产地的千年茶香,浸润了全球近 7 亿茶客的心田。
傍晚,古茶山的雾霭慢慢升起,哈尼族汉 子车杰打开木楼里的初制所,他要抓紧时间将 刚采回的古树茶进行萎凋、炒青等传统工艺。 他的妻子还在茶园里手工一把一把拔除杂草。
“祖祖辈辈,靠山吃山,要懂得感恩。爱护茶山、 茶树,我们世代遵循这一守则,绝不破坏山里 的环境。”然而这样的坚守并不那么容易,从 第一代原生态茶园到第六代茶园的“返璞归真”, 茶园发展的起起落落,可谓是用教训换来的。
为了盲目增加产量,茶农早年大规模上马 台地茶园,大面积、密集地在台地单一种植茶树。 “速成效应”的催化,使得茶叶品质越来越差, 价格也持续跌落。几年前,当地进行一项对比 试验:在一个台地茶园,一半种上香樟、多依 树等,不除草,不用化肥,甚至连生物农药都 不用,任其自然生长;另一半则按现代农艺要 求管理。3 年后,所谓按照现代农艺管理的茶叶 价格仅为每公斤 20 ~ 30 元,而种了杂树的另 外一半茶园的茶叶每公斤却卖到了数百元。痛定思痛,2010 年以来,勐海以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 “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为中心,狠抓生态茶园建设,全力打造生物多样性立体生态茶园。
在西定乡巴达古茶山,我们一路都能看到不少农户在茶园里栽种各种珍稀树种。采访得知:过去的台地茶过于密集,长期物种单一,使得茶园通风、肥力等自然调控功能遭到破坏,抵御病虫害能力降低,茶叶品质也因此受到抑制。经过生物多样性改造,茶树间距开阔,光照、养料充足,普洱茶的天然属性得到回归。
路边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政府提供的那些香樟树、樱桃树、灯台叶都要栽进茶园里,目的是增强生物多样性,恢复自然生态。
“你别小看了这些树木,它们不但能起到防病虫的作用,而且减少或者避免农药的使用,极大地提高茶叶质量。虽说这种做法短期内未必能够盈利,但从长远看来,这些生态优质的茶叶以质论价,价格肯定也会比现在高很多,以后一定会造福子孙后 代。”茶叶局副局长陈强这样告诉 我们。
现代普洱茶不再仅靠 “占山为王”
茶园如同健康的母体,为普洱 茶营造了良性生长环境,而不同的山头则决定了茶叶基因的优良,这 颇有些“占山为王”的意味,因此在业内有句行话:“红酒论酒庄,普洱讲山头。”随着勐海茶叶科技工作者们的苦心钻研,目前,除了古茶山对茶的决定价值外,一饼普洱茶中的科技和工艺也成了价值的 关键因素。
普洱茶后期陈化价值中很重要一部分体现在拼配上,拼配过去靠人工经验,标准不一,质量也极不 稳定。现代普洱茶则主要依靠先进 的科学技术掌控拼配发酵全过程。
走进占地面积 700 平方米的大益集团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实验室,记者看到先进的高效 液相色谱分析仪、液相三重串联四 级杆质谱仪、气相色谱分析仪、气 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多套大型现代 高精密检测仪器。
这座中国普洱茶行业最大的综合性实验室,是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 委员会批准设立并授权的目前国内唯一一 家有资格颁发国家认可实验室的机构。其 独立开展的普洱茶产品的理化成分、生化 成分、微生物、农药残留与致病菌等项目的检测,取得包括美国、日本、德国、韩国、 泰国、台湾等 47 个实验室国际互认组织机 构的承认,在国际上树立起行业标杆的形 象。
为了给消费者提供国际标准的“安全茶”,新一代大益人继承了普洱茶人工后发酵陈化技术和传统的产品拼配技术,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开拓创新,使之日臻完善。2010 年全国首个普洱茶博士后科研工 作站——大益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勐 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先后在适制普 洱茶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普洱茶原料示 范基地的建设,普洱茶加工工艺改进,普 洱茶综合利用及新产品的研发等方面取得 了实质性进展。
目前,该实验室已研发新产品上百个,其中有 40多个产品在国家、省、市及各类 茶博会上获奖;已拥有有效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4 项,实用新型1项,外观专利10项。2008年6月,“大益茶制作技艺” 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奠 定了“大益茶”制作技艺在行业中的绝对 巅峰地位。
为做强做大“大益”普洱茶,大益集
团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始终把加 强人才培养、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提高员工素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 云南农大联合,在厂里先后开办两个茶学大专函授班,就地培养技术骨干近百人;先后与安徽农大、浙江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农大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与安徽农业大学联合举办MBA 培训班,就地培养管理骨干53人,目前,正在进行的 MBA 二期培训班又将培养 61 名骨干员工;聘请国内知名院校教授、著名咨询机构专家到厂" 授课上百次,大大提高了员工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立体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生态力”释放“红利”;科技研发保驾护航,普洱茶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由此得到全面提升,然而这仅仅是云南普洱茶产业发展的一个开始。如何打造" 特色产业,使“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产品变成“椎鼓鸣钟天下闻”的名品?勐" 海县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下采集业,"" 形成林下种植药材、野生菌,林中套种珍贵林木和经济作物,养殖家禽家畜和" 野生动物,林上种植石斛的立体化发展模式。
勐海的古茶山,由于没有经过人为的破坏,茶树更显原生态。古茶园中,老 茶树与林木共生。古树上寄生着苔藓、石斛等附着物。红土壤质厚且肥沃,不仅 有利于茶树生长,更是造就了茶香味甘的石斛。
在大山深处的原始阔叶林里,石斛“挂”在树上自然生长。石斛的种植是一 项高投入、高产出、高收益的农业生产活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熟知石斛的 药用价值和养生价值,因而市场对石斛的需求量增大,特别是野生石斛或林下原 生态石斛供不应求。据勐海县石斛产业协会统计,2015 年勐海石斛种植达 13900 亩。
“我们不仅自己种植,也把新技术、新方法传授给农户,勐混、景颇的 200 多农户通过培训都掌握了熟练地石斛初加工技术,收入有了明显增长,现在村民 非但不砍树了,还会帮着把林子给看好。”有着二十多年的石斛经营经验的勐海 县石斛产业协会会长、西双版纳高山铁皮石斛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才兴对记者说。
“老百姓不砍树也可以发展产业,从古茶林中得到了实惠,才会自觉护林爱 林。”种养立体化,靠生态致富成为云南种植养殖业者的共识。勐海已初步建成 了仿野生石斛种植基地,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形态多样的茶园林下经济,科学合理 挖掘生态资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