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函
2015-04-29
陕西 邢养娃
八月份的杂志来了!我看到《中国周刊》上刊登《贵州荔波,茂兰芬芳》的文章,让我足不出户也到贵州旅游了一次。本期杂志既有旅游杂志的风格,也有园林杂志的气质。印象中的贵州,是贫穷落后。
看了这期《中国周刊》,改变了我以前的看法,我感到茂兰保护区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当地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让人十分感动。我甚至有了想到茂兰旅游的计划。
《千年古盐村诺邓》和《隐居中缅边境,慢品傣家勐景来》也让我领略祖国云南的美丽风景。我也许未必能到这些风光美景中去,只能在杂志上看一看,长见识。
我不懂油画,但《崔国泰:冷酷的温度》让我明白,今日消费社会指向国家历史的更深处。在嘈杂喧哗、人人逐利的病态社会中,凝聚着它清醒的热度。忆苦思甜,有画龙点睛的味道。
我知道什么是生态文明新时代,我觉得个人应当树立起生态文明新素养。我也想养几盆花卉,给家里栽几株风景树来构建庭院生态群落,点缀生活环境,美化生活。
我希望《中国周刊》能多介绍近一个月以来中国发生的生态文明、环保新闻事件。如九月份回顾八月份发生的事件,能实时、迅速地传递给读者。
最后祝贵刊越办越好,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
河北 王先生
尊敬的编辑,作为一个普通的国民,不敢说忧国忧民,但是对于国内最近几年频现的一些现象我深感忧虑:如食品安全、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观念的问题。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国人的心态随之浮躁,一切事物都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价值观和道德观出现偏差,因此就像贵刊中所刊载的“毒蜂蜜”“假蜂蜜”等等诸如此类的产物充斥市场。公众的戒心越来越重,诚信的缺失造成了社会关系的日益疏离,社会变得越来越冷漠。
想起小时候,物质匮乏,家里老大穿过的衣服只要不破不烂,老二继续穿,来之不易的东西却是愈加珍惜。
当然,按照中国人现在的消费能力,已经没有必要再这么做。但是,观念很重要。很多的国人需要“回炉再造”,重新树立价值观。我很欣喜看到贵刊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中国是个美丽的国家,唯有我们大家齐心,才能使她更美丽。
山西 李佳
现在的杂志越来越琳琅满目,但是平常很难得会买一本来看,有了网络,生活变得越来越快速,已经静不下心来仔细阅读。我是坐飞机的时候,为了打发时间,买了贵杂志的第八期,因为我行程的目的地正好是杂志里介绍的荔波茂兰,我打算把它当做旅游指南来读。将近三小时的航程,飞机降落时,我才看完了杂志的一半。
读得慢,是因为我被杂志里的内容吸引。尽管我对茂兰的美丽和神秘早有耳闻,但通过杂志的介绍我了解了更多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更多风景背后的故事。人与自然的博弈分为很多种方式,和谐共处也许才是这场博弈最终的归途。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定会是我此行的首选地,我要去会会那里的水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分享他们的民族智慧;还要尝尝产于喀斯特湖里的大鱼;并住一下那里的帐篷旅店。走过很多的地方,看过很多的风景,也许我会从茂兰开始,重新审视旅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