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半堵墙》
2015-04-29王张应
人的一生大抵会读很多书。多数,读过也就过了,过后就不再思量。但是,也有少数,看了还想再看,读了还想再读。最近读过的徐迅的乡土散文集《半堵墙》,于我来说,便是属于这样的少数,让人念念不忘的一本书。
念念不忘《半堵墙》,是因为我和它的作者徐迅一样,心中都有那样一份浓厚得难以化解的乡土情怀。《半堵墙》当中的许多篇目,无不与作者的故乡有关,或写故乡的人,或写故乡的物,或写故乡的事。那人,仿佛一见面我都能叫得出名。
那物,仿佛我都知道它们在哪。那事,仿佛就是我自己的早年生活经历。书中的《皖河,皖河》,就是直接写了作者的故乡。其实,皖河,也是我的家乡。有时,我在设想,假如,在某天夜里,我和徐迅同时作梦,我俩的梦境,会不会都是那同一个地方? 皖河!皖河!
念念不忘《半堵墙》,也因为我和它的作者徐迅一样,心中都曾有过那样一种刻骨铭心的痛。书中有一篇《没有父亲的年》,文中是这样写的:“这是父亲走后的第一个年。没有了父亲,家里显得空落落的,我也突然觉得十分的孤寂和无聊。”“吃饭了。满桌的菜,依然如父亲在世时那样的丰饶。在桌子的上方,我们给父亲空了一个位子,摆了酒盅和筷子,也斟上了酒。”“父亲就是这一家的精神支柱。现在,这根‘柱子’倒了,这个家就像一个‘神’被抽走了。”读着,读着,我就觉得这些话语,好像是作者专为我写的,它直接揭开了我心中那一块陈旧的伤疤,引发了我心中旷远无边的疼痛。我当然理解作者心中那种排挞不去的孤寂和伤痛。因为,我比徐迅更早、更多地遭遇了那些没有父亲的年,那些在空着的座位上摆上酒盅和筷子、沉寂无声的年夜饭!
念念不忘《半堵墙》,还因为我和它的作者徐迅一样,家里都有一位始终不肯离开故土、来到城市的母亲,那个毕生都在为我们“遮挡着风雨的‘半堵墙’”。作者在文中是这样写的:“母亲像是一只劳燕,不断地衔着食,待喂养大了我们,现在她就只身孤守着一个空巢了。那样子,她的确像是被风吹雨打的半堵墙,屹立在故乡的土地上,饱经沧桑。”相对徐迅,我是更早地受到了“半堵墙”的荫庇。徐迅的“半堵墙”出现在他人生的中年,而我,“半堵墙”却是早早地出现在我的 幼年时代。所以,阅读徐迅的《半堵墙》,怎能不想起我自己的那个“半堵墙”! 时常,我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念头:丢下书本,立即回家!我要回家看看,那个一直 到老都在心里想着儿女、总也不肯离开家园出来与儿女团聚的老母亲,那个立在村头路口,等待儿女归来,让白发和心一同在风中颤动的老母亲,那个经历了岁月的风吹雨打之后,浑身满目疮痍的“半堵墙”!
不知道在某一时刻,我忽然想到,与一本书产生共鸣,就如同在茫茫人海中遇 见了一位知己。现在,我遇见了《半堵墙》,觉得眼前一亮,一见如故,念念不忘。当然,这种遇见只是我人生的偶然,可遇而不可求。其实,这种遇见也是必然。因为, 我和它的作者徐迅,同生于那一个年代、那一块土地,同被“皖河”那一方水土养大, 又都是同样从那一块土地上走出、又同样眷恋着那一块土地的人。往往,我们都会在那些个相同的时间,从不同的地方出发,一起到达那个相同的地点。似乎,在那 样的时刻,我们都只有回到了那个“半堵墙”的身边,我们才会真正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