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杯盏中的万顷波澜

2015-04-29

中国周刊 2015年10期

九月的一个下午,我们在云南省勐海县质监局长贺辉安静的办公室里喝着有些刚烈的普洱茶。

“普洱茶不可能没有保质期限!普洱茶作为一种食物,不可能超越物质转化的自然规律。”贺辉说这句话的时候,无人回应。但在我们听来显得十分清晰又有着些许艰涩和无奈。

窗外阳光灿烂,似乎有一种巨大力量伺服其中。这句清醒且慢条斯理的话语让我们从一位资深执法者的口中感觉到普洱茶产业当下狂热与理性的巨大冲悖。

普洱茶,可称之为重要的生活物质和文化元素,据传俄国的托尔斯泰是喝着普洱茶才写出《战争与和平》。这种需要独特的地理条件,生长千百年的珍稀树种,其茶味厚醇和。普洱熟茶经过 多年贮放才能成为上品。这些特质,使收藏普洱茶成为类似茅台陈酿的概念,一度超出日常饮品 的范畴而成为投资的神话,形成杯盏中的万顷波澜。

几年前,我们在澜沧江下游一带采访,发现漫山遍野都在开荒种植普洱茶,面对森林破坏、 水土流失时,我们就曾预感:普洱茶产业照此下去必定面临巨大的危机。

2007 年普洱茶断崖一跌后,市场再度逆转,茶价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令人目瞪口呆。但当 下和一些企业的接触中,我们还是能隐约感受到普洱茶市场再度沉寂的隐患。

疯狂过后总归要平静,一旦炒作资本撤离,市场渐成废墟。畸形茶市带来的是环境、生态、生产、 文化全系列的灭顶之灾。除了投机者卷走了真金白银外,政府、企业、茶农和千百年积淀下来的 普洱茶文化都成了资本泡沫的牺牲。

几天来的茶山之行,我们的身心依然浸润在勐海茫茫丛林和葱绿茶香中。

好在物极必反,在和勐海县茶叶局以及著名茶企高管访谈中我们感受到:普洱茶市场正在理性回归。采访中陈升号董事长陈升河先生一直强调普洱茶的鲜饮。这是一位对茶情有独钟的业内 专家发自内心的忠告,从中可以看出企业过度依靠文化和虚无价值运作的困囿和反思。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一日无茶则腻,三日无茶则病。普洱茶最早是古濮人发现的日常饮品:区别于其他一般植物的本质,是满足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需要而不是其他。所以从更长远的维度来看,只有将普洱 茶回归到作为饮品的本质属性、彻底放弃投机的侥幸和手段,在加强产业化、标准化、增加自身 竞争力的同时下沉市场,将真正的普众消费者放在核心价值地位,科学创新、系统发展,普洱茶 业才会历久不衰,独行天下。

而那些还在一味蛊惑消费者、炒作虚无概念的企业,或将是普洱茶业界的一枚废梗!

九月的雨季,是西双版纳雨林古茶的又一个收获季节。

《中国周刊》“揭秘普洱茶勐海味”专题报道组,深入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的古老茶山和知名企业。在普洱茶市场面临又一个重要嬗变节点,解密其中最本质特征,倾听古老、朴素、鲜 活的普洱文化,从历史和产区的源头为更多读者了解普洱、消费普洱提供最新、最真切的独家文图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