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与尘土》
2015-04-29刘晗
人的一生应该有两次冲动才算圆满:奋不顾身的爱情,说走就走的旅行。英国作家皮尔斯·莫尔·爱德(Piers Moore Ede)就在不幸中经历了这份幸运,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了平静的生活,身体和精神的严重创伤让他难以面对生活,女友琼的悉心照顾让他体会到了爱情的来之不易,养蜂人冈特的一句话开启了他的蜂蜜之旅,为了寻找那些最鲜为人知的蜂蜜,走遍所有国家尝遍每个地方的蜂蜜,观察它们的制造和提取过程,这个想法似乎在儿时就酝酿已久,正像那时的他,内心积蓄着压力和抑郁,等待融入到原始自然的生活得以释放。
作为一个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者,莫尔·爱德选择的是诗意的散文而非乏味的陈述,逃离开现实的牢笼,通过接近养蜂人和对采蜜者的寻访,品尝世界上最不同寻常的蜂蜜,追求甜美、自由与爱,在险峻的历练与芳香的熏陶下唤起生命的本真,这便是旅行的意义。
莫尔·爱德之所以开启这场蜂蜜之旅,除了养蜂人冈特的想法唤起了他的共鸣,更是他的怀旧情结促使而成的,儿时的他就与蜂蜜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对蜂蜜的钟爱耳濡目染,让他从小到大都沉溺于蜂蜜之中无法自拔,回忆起儿时直接拿着蜂巢舀蜂蜜,曾经的味觉盛宴一去不复返。二战期间,祖母学会养蜂才得以满足全家人对糖的需求,而如今,超级市场里遍布着琳琅满目的甜美糖果,炫目的包装、多种的口味,谁还会为品尝到一口天然原始的蜂蜜铤而走险?
细算一罐蜂蜜的诞生要花费的多方精力令人叹为观止:一只蜜蜂往返花朵和蜂巢之间八万多次,飞行五万五千英里,采集两百多万朵花的花蜜,即是这般辛劳,一只蜜蜂穷其一生的功夫只能酿出一勺半的蜂蜜。为了采集到最精华的蜂蜜,采蜜者踏着脆弱的竹梯,从野外蜂巢中采集而来。现代人得到一瓶蜂蜜是一种交易,而采蜜者能如此获得蜂蜜完全是大自然赠予勇士们的奖赏。工业化时代充斥着不计其数的调和甜味剂,能不费吹灰之力尝到各种甜食,然而这种喜悦中,再也没有亲手获得蜂蜜时的温情与感动。物欲横流的社会扭曲着人的观念,不会再有人愿意牺牲生命来换取一罐蜂蜜。正如莫尔·爱德的感叹:“我们失去的不再是蜂蜜的纯度,父辈们用过的采蜜梯子、用过的采蜜工具,采蜜人以及那种慢生活的方式都将淡出过往的岁月。”
从意大利、黎巴嫩、叙利亚、尼泊尔、斯里兰卡到印度,莫尔·爱德的这趟蜂蜜之旅目睹了战争对自然的侵害,以及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蜜蜂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没有蜜蜂就没有蜂蜜,蜂螨造成蜜蜂种群大量死亡,现代工业发展使蜜蜂采集花蜜变得困难,古老的采蜜方式濒临灭绝,在奔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已逐渐远离了本真的生活。
然而人类不会轻易放弃上帝赐予的天降甘霖,对于蜜蜂来说,养蜂人的角色正如上帝,作为服务于树木和花朵的神父,斡旋于人类与自然之间。当养蜂人冈特接近蜜蜂,一举一动都变得温柔细腻,如此富有感情,只有他与蜜蜂,别无他物,进入一种禅宗虚无的境界。观察蜂箱里蜜蜂的动态,就如同俯视自己的生活,生命轮回,生老病死。在原始部落也遍布着慢生活的追随者,莫尔·爱德就亲眼目睹了他们不顾安危攀登岩洞、悬崖猎取蜂蜜,如他所顿悟到的,原始土著将生命置身事外猎取蜂蜜,采蜜之于他们的乐趣远大于危险所致的恐惧感,久居城市的人无不相形见绌。也即是如此,蜂蜜给予莫尔·爱德的心灵救赎并不止步于此,无论多么浓郁的蜂蜜也无法粘合现实残酷的伤口,当蜂蜜的回甜消散于口中,谁都不曾追忆为此奔波的风尘仆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