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莲幻境的解构与重生
2015-04-29徐迅
坐在张易的画室里,听她眉飞色舞地讲述在西藏米拉山口与雪莲花的相遇,我的眼前总是闪现出她由于高原缺氧而产生的疲倦、浮肿的痛苦镜头……裹着头巾,披着洁白的哈达,身着厚厚的羽绒,匐伏在褪色的流石陡坡上,她一步一挪地接近雪莲。
翻着朋友当时为她拍的照片,我很难把照片上的女汉子与面前的女画家联系在一起——在遥远的海拔五六千米的雪域高原,她挑战生命的极限接近雪莲花,仅是为了一睹雪莲花的芳容么?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hKQmrG3p9euiVnNGAjepdk.webp)
雪莲花,当然是传说中一朵神奇圣洁的精灵。
“海碗般大的奇花,花瓣碧绿,四周都是积雪,白中映碧,加上夕阳金光映照,娇艳华美,奇丽万状……”这是金庸先生在《书剑恩仇录》中写的。在一些武侠小说里,雪莲花作为一味名贵药材,或用于补气强身,或用于续命救人,总让人起死回生。尤其那名叫“天山雪莲”花更被人们奉为神物。
张易从小就显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个性与绘画的天赋。
她与雪莲花的结缘纯属偶然。蜀地多雨、潮湿有雾,母亲不幸患上了类风湿病,一位甘肃的亲戚费尽周折寄来几枝雪莲花。雪莲花,这个美丽的名字从此深深地嵌入了她的生命。
她喜欢读书,喜欢舞文弄墨,喜欢大自然,喜欢大自然里的山川河流、花鸟虫鱼、一草一木……和别的小女孩不一样,在山野里背篓打猪菜、种地、插秧等农活之余,她有空就观察蚂蚁和圈养的各种动物。她在荷莲、枫叶、节耳根(鱼腥草)的花叶前徘徊流连,在书包上绣出花朵,为各色人等画人头肖像……甚至年祭时,她不知忌讳,画出亡灵头像,吓得家人惊慌失措——其实,她不知道,这些举动是源于自己先天的某种传奇基因……
天生的造型艺术素质,使她“农高”毕业后爱上了理发手艺。这个奇怪的漂亮的理发师有三个规矩:“楼垮垮的不理,脏头发的不理,要刮胡子的不理”。理发的人,其实都被她当成了模特。她在顾客头上练造型,然后又画在纸上,装订成厚厚的“造型”速写本——这种率性的举动与积累,成为她日后艺术个性形成与创作的伏笔。
时间之河流淌到了公元1998年。
这年,28岁的张易毅然决然地告别家乡,从天府之国的大巴山来到北京。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画家杨光华先生的指导下,走上了宿命的绘画艺术之路……
读完中国工笔画学院的课程,她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书画高级研究班。她钟情于王天圣院长、张艺、王炳炎教授的现代工笔画艺术,系统临习历代工笔重彩花鸟画技法。
在绘画领域,工笔花鸟画自有自己成熟的传统,在研究学习传统与现代花鸟画技法和独特的艺术语言的同时,张易十分注意自己的独特的写生观察,力求作品特殊的表现力,为传统花鸟画赋予全新的生命元素。
1998年后的两年,是她创作的丰收期:参加文化部、美协主办的中国艺术博览会后,10幅工笔画作品被海外收藏;《花苑春色》参加中国美协国画艺委会“北京之春”画展;《红柿图》入选中国美协和中国国际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书画展。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SQQMznFXV8DHcFh5P4WvRt.webp)
2000年,《秋韵》工笔画入选文化部、中华慈善总会联合主办的全国书画展;
2001年,《漓江渔歌》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海峡两岸交流协会主办的全国美展;
2004年,《鸣秋图》工笔画入选全国书画展获铜奖;
2008年,她为航天英雄杨利伟专题创作《红叶鹦鹉》,并被收藏;
2011年,《洗净芙蓉一素花》入选国学典藏书画展;
2014年,《雪莲图》被中共中央外联部作为国礼赠送苏丹总统夫人……
独有的艺术兴趣与天生的艺术气度,张易对花鸟人物画的线条造型异常敏感,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理解。在艺术实践上她一扫陈腐,无规无矩,野性自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在别人看来,她把传统的“藏而不露,引而不发,水中观月,雾里看花”的传统美学语境,转化成自己笔下的技巧。从“传移模写”上升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心灵悟化,从而进入了自由自在的艺术状态。
张易一向独来独往,有着丰富的生活、艺术实践,在创作中她充满自信,也更为主观。画过荷花、牡丹、节耳根、枫叶、鹦鹉之类的传统的花鸟画物象之后,她总觉得内心空落,似乎生命里还有一朵美丽的花朵没有开放—冥冥之中有一种指引:童年时母亲医病的那几株雪莲,似乎是“内蕴和灵魂”都嵌入她生命里的花朵,不断涌现。
在参加新疆全国书画精品展偶遇大包雪莲后,张易又顺应内心召唤,义无反顾进入西藏高原,饱览朝思暮想、神秘莫测的雪莲花。
这是一次生命和艺术创作的涅槃之旅。
雪域高原,风雪无常。在宏大的高原背景下,张易久久地注视着眼前的雪莲,亲眼目睹着灿烂的阳光融化着覆盖在那花柱上的积雪,神秘的花蕊和花瓣、浑身细密的长绒,婀娜多姿,美轮美奂……
跪在雪莲花前,张易如久别重逢的情人,长久不起,热泪盈眶。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4ntF7eLjMEzwPamPbCzFkS.webp)
这一刻,她觉得此生就是为了画雪莲而生。
从西藏高原回到北京,还未从强烈的高原反应中恢复,张易就情不自禁地画出了她的第一幅雪莲花作品。
那是充满着激情和感动的艺术倾诉。在她的笔下,雪莲在神秘环境下绽放的奇特花型,立即以不同的艺术形态展现出来:或迎着朝阳,亭亭玉立,绽放于高山之颠,像一株桂冠;或出浴于月亮地里,随雪而眠……鲜明的高原雪域,雪莲花那不避风雪的坚韧情怀,耐寒耐渴、不畏风霜的精神,神秘而圣洁的品质,使她的内心充满了感动与疯狂。她以典雅的色彩,简洁的手法,独特的技巧小心翼翼地表现着。
随着创作的深入,张易对雪莲的理解和认知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像是进入一个神秘、恬淡的梦境,或众生安静,花随风动,在那绿色的枝蔓茎叶里,似有无数河流、血脉涌动……
受到无数信徒崇拜与敬畏的雪莲花,仿佛是圣殿里的莲花盛开在她的心灵,一种宗教,神秘而灵性的光芒布满了画面……
张易比谁都更艺术地接近雪莲花了。
在一张薄薄的宣纸上,她身心合一,像一朵莲花慢慢润化。
优秀的艺术家不会根据某种创作方法或理论进行演绎,而是出于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体验,产生灵感,创造形象,升华意境。即使是写实的作品,其形象的原型虽然来自现实,但内蕴和灵魂却是最本真的主观写实……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ECro4KDg5tJBcwvpyzXeWd.webp)
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创新。张易的工笔画无论是在表现技法还是表现对象,完全脱离了传统工笔的固执,完全顺从内心自然,从表现形态上已经超脱中国传统工笔章法,充满自由与桀骜。她的作品已无庸常花草虫鱼的文人笔墨和世俗情怀,满纸唯有行者绝尘独立的圣域气息。
从最初对雪莲花的虔诚描摹,到后期的迷离升华和解放,她将自己的奇妙生命体验、个性艺术探险和审美异化合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样式:虚实相生,似花非花,中西融合……
这不仅是一种艺术跨界贡献,更具生命体验。艺术鉴评从来仁者见仁、慧者见慧。
这个传奇女子多达百幅的雪莲作品,使她成为中国工笔雪莲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