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蜜蜂危机
2015-04-29曹慧思
“草长莺飞,蜂飞蝶舞”,这是我们中国人都很熟悉的对于春天的描述。
在气候渐暖的日子里,花丛中偶尔飞过的蜜蜂,也许会让你惊喜,
也许会让你恐惧(害怕被蜇),也许对你来讲,只是司空见惯,不以为意。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蜜蜂集体消失了呢?
事实上,地球上的蜂群的确出现了令人不安的变化。
蜂群当中大部分的工蜂消失了,蜂巢里只剩下一些食物和一些充当保育角色的工蜂来照顾未成熟的幼蜂和蜂后。因为外出劳作的工蜂,有许多都未能飞回蜂巢,它们死在了外面。蜂巢内没有足够的工蜂来照料幼蜂,并且外出劳动的工蜂只能以刚刚成年的工蜂为主,巢内的蜜蜂也出现了死亡的情况,制造蜂蜜的工作渐渐停止,一个蜂巢内的蜂群就这样趋于凋零与衰落,整个蜜蜂的生态就这样走向无序与崩溃。
2006年底,伴随着北美洲的这一现象的急剧恶化,蜂群的这一变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它被郑重地命名为“蜂群崩溃失调症”(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缩写:CCD)。
2006年,美国的养蜂人报告他们的蜂巢数量分别遭遇了30%-90%的损失。“每一天,你都能看到100-200只蜜蜂死在蜂巢前面,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专业从事商业蜜蜂养殖的养蜂人詹姆斯·多恩说。另外一位佛罗里达州的养蜂人哈肯伯格却连蜜蜂的尸体都没有看到,他说以往偶尔也曾见过蜂群消失的情形,但奇怪的是这次蜂房里都是空的,看起来就像是有人把蜜蜂一扫而空。尼加拉瓜瀑布地区蜂农协会主席杜柏诺表示,当地约80%至90%的蜂农今年都遭受到惨重损失。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mJCXoaFsNbVZPgzXi29MEX.webp)
同时,根据欧洲各国养蜂人的报告,相似的现象也出现在了匈牙利、法国、荷兰、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瑞士与德国也发出了首次发现了这一现象的报告,尽管相较于北爱尔兰蜂群减少了50%的情况来说,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较为缓和。
中国台湾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宜兰市农会养蜂人黄东明的300箱蜂箱,平均每一箱有二至三成的蜜蜂没飞回来,计算下来,他损失了600多万只蜜蜂。云林县虎尾镇农会养蜂班班长钟锡山也发现他养的蜜蜂少了三成;仑背乡养蜂业者李添树在高雄县田寮乡有200个蜂箱,1个月前发现损失了约四成的蜜蜂。据统计,经过2006年的冬天,台湾全岛失踪的蜜蜂已达千万只。
然而,也许你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要关心蜜蜂的问题呢?
这自然不是“伤春悲秋”般的风花雪月那么简单,因为蜜蜂等授粉动物,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存亡。
“像众所周知的那样,授粉动物在保障我们的自然环境质量与食物供应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英国环境、食品与乡村事务部部长鲁珀特·德·姆利勋爵说。“保卫他们的将来,也是在保卫我们(人类)自己的未来。”
“没有蜜蜂,就没有粮食作物,”美国北加利弗尼亚州的一位种植者罗伯特·D·爱德华兹向众议院农业小组委员会说道。
根据200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人们主要种植的107种农作物中有91种依赖于蜜蜂等昆虫授粉,占总数的85%。全球被子植物中约80%通过虫媒传粉,其中主要的传粉昆虫是蜜蜂。世界上约有四分之三的开花植物依赖于鸟类、蜜蜂或者其他授粉动物的授粉活动才能完成它们的再生产。全球范围内的“蜜蜂危机”,势必会造成粮食作物、水果、坚果和鲜花的产量的大幅下降。
缅因州的一位蓝莓种植者爱德华·R·弗拉那根说,没有蜜蜂的话,他将不得不将蓝莓的价格提高10倍,否则他将会破产,他说“每一株蓝莓的生存都需要蜜蜂在花丛中的舞蹈”。另有一位农民声称,他的黄瓜产量下降了一半,因为没有足够的蜜蜂来授粉,座果率下降。
然而我们对蜜蜂及其他授粉动物的研究与重视却远远不足。
剑桥大学的野生授粉动物专家林恩·狄克斯指出:“在许多具有高价值的农作物的领域,授粉植物对英国经济的价值高达4.3亿至5.1亿英镑。但是,令人震惊的是,授粉似乎并未被认为是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投入因素。”她同时还指出了人类对于授粉动物的基本监测的缺失:“此时此刻,我们如果想要知道人类采取的对于蜜蜂与其它飞虫的有益的措施是否有效,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并没有长期的监测。”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5yR9gC5XxqqnE7n6ccs4Sp.webp)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阿奇姆·斯帝纳(Achim Steiner)说:“人类对这些自然财富(蜜蜂等授粉动物)的处置是否得当,部分意义上将决定我们在21世纪的命运。”
爱因斯坦更曾预言,没有蜜蜂,人类只能存活4年。
这并不是耸人听闻。
从政治民生角度来讲,授粉动物的大量死亡将带来食品供应的大量短缺,威胁各国的食品供应安全,食品供应安全问题的出现又会进一步带来一系列各国内政外交的政治问题,全球的格局与基本态势将发生重大的变故;更为严重的是,授粉动物的大量死亡,将不仅仅影响人类的食品供应安全,由于几乎所有的开花植物都会受到影响,那么整个自然环境的繁衍生息将会被打破,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会被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以难以精确预计的方式整体破坏,无论是花草树木,还是飞禽走兽,都难以幸免,地球也许将变得面目全非,身为地球的一份子的人类,难道可以独善其身吗?
在人类之前,地球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
发生在2.51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时期物种灭绝,是已知的地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许多动物门类整个目或亚目在此次灭绝事件中全部灭亡,早古生代繁盛的三叶虫全部消失,53%的海洋生物的科、84%的海洋生物的属、大约96%的海洋生物的种被灭绝,而陆地生物估计有70%包括昆虫的物种都灭绝了。
恐龙灭绝,是我们最为熟知的一次物种灭绝事件。发生于约6550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第三纪之间的物种灭绝事件,灭绝了当时地球上的大部分动物与植物,包含恐龙在内。有科学家研究认为,此次物种灭绝的原因,是小行星或者彗星的撞击事件或火山爆发将大量灰尘进入大气层中,遮辟了阳光,降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对全球各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被先进的科学技术所武装的人类看似聪明,看似强大,但是在自然生态的大环境面前,其实非常弱小。人类并不能担当所谓的“万物之长”,更加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类生命的存续,只不过是依赖自然而生罢了。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按照地球上既有的历史推演,遭遇“物种灭绝”的可能性从来都不曾消失。
科学家已然对人类提出警告,现代社会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种灭绝”的进程。
英国《卫报》的报道中,科学家认为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20世纪的物种灭绝的速度被提高了100倍,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一篇文章援引《自然》杂志的一篇评论声称“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现在的物种灭绝的速度被提高了1000倍”。科学家的研究数据看似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分歧,其实却在情理之中,因为我们对物种灭绝的认识是如此有限,我们对自然生态的认识是如此有限。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第六次物种灭绝》一书的作者,凭借这部作品,她赢得了2015年美国“普利兹奖”非虚构类作品奖。在面对“人类是否能够在第六次特种灭绝当中幸运逃脱”这个问题时,她诚实地回答说“不知道”,她说:“目前我们能确定的比较明确的答案是,地球上将会有四分之三的物种在这次物种灭绝事件当中遭遇灭顶之灾。”这听起来多少令人有些沮丧,但是,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真实。
2015年7月2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发现了“新地球”,一颗1000多光年外的行星开普勒-452b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像地球的宜居行星。一时间,全球都被这一新发现点燃了。然而,这颗“新地球”是否真的能够成为人类这个物种的新的家园,尚有许多问题未能解决,将逃脱“第六次物种灭绝”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新地球”实非明知之举。爱护我们现居的地球,拯救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球,无疑是更具现实意义的做法。
“见微知著”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重要智慧,蜜蜂虽然只是大千世界当中小小的一员,但是我们应该读懂“蜜蜂危机”当中深刻的警示。如果任由“蜜蜂危机”蔓延肆虐,那么也许真会导致再一次的物种灭绝,但是如果能够借此反省,积极地应对自然的警告,那么历史依然有机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