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觉知
2015-04-29一波
当你保持着内在的觉知,外境的一切都不会使你迷惘。
觉知似乎是一个宗教化的话题,然而,对于人类来说,保持觉知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不然,如何有千千万万的人投身于修行去寻找觉知,又有多少人因为没有觉知而在烦恼与痛苦中挣扎。
如同饮食。
现代大多数人的饮食,已经脱离了果腹的基本需求,追求味觉刺激成为饮食的主流。至于在味觉之下,包裹的是些什么物质,又或者,吃多少才是身体的真实需求。在这些问题上,觉知是比较少的。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k6Ht3PVreE5dtMc9TshiSB.webp)
于是吃货们逐味而动,重点讨论的是如何好吃。一日三餐四餐,一餐都不肯落下,饭点儿的朋友圈刷屏才是重要的。饭后,转辗反侧,恐惧于肥胖三高糖尿病。日复一日 ,周而复始。直到大敌当前时,终于有了一些觉知——我还不想死。
食色性也。越是背景化的功能越容易被忽视,更演化为潜意识的驱动力,引领我们的日常行为。忽略了觉知的能力,便很难对这种牵引做出判断,以为是天性而已,却让自己的状态在无序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这里没有批判,只想陈述一些事实供读者参考。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所以也毫无教育的功能和需求。主题是说蜂蜜,且回到主题上。
话说人类在地球上进化了数十万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能够吃饱肚子的时间可是不多的。学会种植和养殖以获得稳定食物来源,也就是最近5千年的事情。即便是这样,社会的产出大部分也都是供养着不到1%的社会顶层,广大劳动人民依旧在忍饥挨饿。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生产力开始爆发之后,欧美发达国家率先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中国,最后一次大饥荒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非洲人民和朝鲜人民就没那么幸运了,到现在还常常被饥荒所困。
我们国家过了几十年幸福的生活。其实,完全富足的供应不到三十年。八零后的绝大多数,基本上没有感受过饥饿。忆苦思甜的目的,不是为了鼓励大家尽情享受这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而是想告诉大家,作为人类,我们并没有进化出处理大量营养物的基因。
现代医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个体存活时间,但营养物的泛滥,也让很多人的生存质量大打折扣。也是,饿了十几万年,突然遇到了无限的美食,基因中一定涌动着热爱,不管有没有处理能力,先吃了再说。
在众多的食物中,有一个类别不能忽视。这是人类食物的顶级设计,也是营养物存在的最高形式之一,那就是糖。(终于跟蜜有点关系了)
碳水化合物,作为碳基生命的主要的能量存在形式。
我们吃下去的几乎所有的东西,最后都会通过巨复杂的生化反应转换为碳水化合物,以不同的糖的形式为生命提供能量。关于糖和糖的转化,是一个巨复杂的系统,碳分子复杂的组合方式和镜像结构造成数十种糖的形式,而地球上的碳基生命,只使用右旋的糖分子。为什么会这样,只有上帝知道,这里不敢展开了,几十本书都写不完。
在数十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却没有多少机会从自然界取得独立的糖源。蜂蜜是伴随人类进化史的几乎唯一的自然糖源。人类对甜味的渴求持续了数万年,以至于将蜜蜂神化。古希腊神话中,宇宙之王宙斯,是被蜂蜜喂养大的,他从出生就只吃蜂蜜!
甜味能够带来无比的欢愉和安全感。在没有糖的时代,蜂蜜被尊为众神的甘露,也只能被少数的人使用。在这样的时代,甜味的来源是可以引发战争的。
人类利用淀粉发酵糖化制糖有上千年的历史,用甘蔗和甜菜制糖,也有四五百年的历史。然而在这些日子里,糖甚至比黄金还要珍贵,仍然只是社会顶层的专享。
然后,我们终于来到生产力大爆炸的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糖还需要凭票供应,那个时候,有几颗糖在口袋的小朋友,自然而然就成了孩子王。所有的小朋友都得看他的脸色巴结他。然而现在,这一切已经过去了。
糖已经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唾手可得。大部分的食物中,都放入了糖。甜食自然不必说了,咸菜泡菜各种料理,也是离不开糖的。如同我们常常忘记了呼吸的存在一样,我们现在几乎无法觉知糖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一切的甜味来得太合理,没有悬念,仿佛这就应该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打个不太精确的比方:假如从猿到人到今天的进化史浓缩为一年的时间,我们的文明存在还不到一个星期,我们的身体大规模摄取工业糖的时间,还不到一分钟。
我们的身体结构,似乎也还没有准备好摄取如此多的高密度的工业化营养物质,或者说能量。
中国第一个糖厂始建于1903年的黑龙江,后来就战乱了。糖厂的制糖工艺据说是德国人发明的,将甜菜或甘蔗榨出汁,经过熬煮和化学处理,得到原糖。然后用硫或者磷进行脱色,反复几次后,用高温方法促成糖晶体生长,变成我们熟悉的冰糖、砂糖、绵白糖。
这种糖是从天然的植物糖源中萃取的,然而在复杂的化合作用下,得到的是复杂的多糖结构,以左旋糖分子为主。这里复习一下,地球生物只接受右旋糖分子。
在数十万年的进化中,人类的身体可以很好地利用各种转换去使用自然糖,包括各种果糖、葡萄糖、葡聚糖等单糖,以及自然的蔗糖等双糖。对于这些糖,身体通过粘膜就可以直接吸收用于能量代谢。对于工业化生产的多糖,特别是左旋糖分子,身体则需要通过胰岛素的加入才能够代谢和使用。
胰腺表示很无奈,几十万年都没有这么费力了。身体里突然涌入如此多的多糖,已经没有能力分泌那么多的胰岛素去参与代谢,有的就选择罢工了。然后,正常的糖代谢就开始紊乱,身体里多出来的糖细胞无法享用,只能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排不出来的,就在身体和血管里堆积,各种高(除了工资高)就开始呈现。然后,又是一系列的复杂生理生化反应,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开始推倒身体的正常秩序。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gz68PgAeGphQnU9PKEPyFB.webp)
世界卫生组织开始呼吁:像远离毒品一样的远离白糖。白糖带来的公共健康问题已经超过了烟草和酒。在某些发达国家,白糖作为食品添加剂,被要求在食品包装上强制性的标示精确含量,这个待遇如同尼古丁含量和酒精含量的标示。
人们开始建立对白糖的觉知,它到底是不是人类应该有的食物?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有人开始反省当下食物的构成,追溯食物的来源,探寻食物的真实含义,开始食物的再设计工程。科技发展的结果真的就一定适合地球人吗?
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唯一的自然糖,蜂蜜一直是人类社会的奢侈品。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饲养蜜蜂一直是贵族和宗教集团的专利。拿破仑皇帝将蜜蜂作为家族的徽记,将金蜜蜂装饰于权杖的顶端。 中国关于蜜蜂的记载最早始于殷商,甲骨文里已经有“蜜”字。算算下来,三千多年了。有记载的饲养蜜蜂,则是东汉以后的事情了。清末的时候,有人引进了意大利蜜蜂进入中国,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的蜂业养殖。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蜂螫疗法和蜂蜜应用于治疗调养,《神农本草经》亦记载描述蜂蜜具有除百病、和百药的能力。然而近代的大部分人还只是将蜂蜜作为甜味的来源。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工业制糖大规模出现,人类糖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廉价的白糖变成追逐甜味的人类的恩物。蜂蜜却被拉下了神坛。
在廉价的白糖的冲击之下,蜂蜜的价值被严重的拉低。
价值的拉低使得蜜蜂产业的经济循环变得负能量满满,经过二三十年的持续发酵,恶果已经开始显现。
2006年开始,蜂群崩溃综合症(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在全球蔓延,到了今天,全球蜂群规模比2006年以前减少了60%,蜜蜂不太想跟人类再玩下去了。
原因当然是多样性的,不是某一个单独的因素使然。科学界也无法给出明确的意见,不过这种事情,不用脑子也想得出来个大概:那么多农药用在环境里,就算不直接杀死蜜蜂,可蜜蜂的身体能好吗?无限制的追求产量,掠夺式的获取蜜蜂收获的蜂蜜,蜜蜂能不累吗?蜜蜂吃不到自己采的蜂蜜,却被喂食毒品一样的白糖,身体能扛得住吗?为了让蜜蜂继续工作,给蜜蜂用大量的抗生素甚至激素,蜜蜂的种群能不退化吗?
换成我,我也不想跟贪婪的人类玩了,凭什么啊?还想吃蜂蜜?吃你们的毒白糖去吧!
白糖的出现让蜂蜜价值严重低估,蜂蜜变成了廉价的产品。蜜蜂的饲养者无法从蜂蜜中得到合理的利润,也无法为蜜蜂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存环境,反而开始通过剥削蜜蜂而获得更加低价的蜂蜜,蜂蜜的品质一再降低,市场价值更加拉低。这样的循环,能持续多久呢?
科学家们一直希望研究让蜜蜂如何更健康,如何不生螨虫,如何不被寄生虫困扰,如何提高产量。看来研究方向似乎是有偏差的。生物和化学的领域研究救不了蜜蜂。
正确的逻辑关系似乎应该是这样的:当蜂蜜有了应有的价值,蜜蜂的从业者能够从产业中获得足够的利润,蜜蜂会受到更多的护持和关爱,蜜蜂的身体和心情会更加的强壮和愉悦,蜜蜂的病态才会真的消除,蜂蜜生产进入良性和人性的优质循环,蜂蜜品质进一步提升,市场价值充分体现,蜜蜂在地球上得以发展和持续。
按照美国科学家对CCD蔓延情况的推算,到2035年,全球的蜜蜂就会消失。而我们这个宇宙第一聪明的爱因斯坦老爷子曾经说过:如果蜜蜂消失,人类最多再活四年。——2039年,大家再也不用为肥胖和三高担心了,人类重回饥饿时代,从辨证的角度看,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从地球上的被子植物开出第一朵花,蜜蜂的祖先就在滋养着地球。它们几乎与植物一同进化,相互依赖,经过数亿年,造就了这颗有如此丰富的生物的星球。这其实是蜜蜂的星球。
现代的农业,更是离不开蜜蜂的。大部分需要开花结实的农作物,都需要蜜蜂来维护,否则不是减产就是绝收。大豆、棉花、各种坚果、向日葵、油菜籽、几乎所有的水果……
然而真正的蜂蜜才是人类的恩物,是滋养人类生命的甘露。这一点,已经被多数的人忽略了。
人类对蜂蜜的需求,被大量的人造蜂蜜占领。人造蜂蜜的主要成分是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这种与蜂蜜的性状十分接近的产品非常的甜,在1950年被发明出来时,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的吃货。这种糖浆由淀粉发酵转化而来,成本非常的低廉。然而这种高果糖是不折不扣的左旋糖,现在被医学界证实,这种糖浆与糖尿病、肥胖激增、心血管疾病和肝脏疾病密切相关。
HFCS糖浆比白糖更加便宜,被更加广泛地用在各种食物当中,饮料、糕点饼干、酒类、酱油及各种调味品,无一不被占领。人造蜂蜜中含量更是接近100%。
人类在这个问题上的觉知,几乎被糖业大亨们完全蒙蔽了。
在蜂蜜产业标准中,用于蜂蜜检测的实验室标准指标只有十来个,人造蜂蜜业者很轻易地复制了这十来个指标,香味、微量元素的主要成分、甚至花粉都被巧妙地加入,假蜂蜜就堂而皇之的被当成真蜂蜜来销售。更有甚者,将养蜂当成幌子,大量地在蜂箱旁出售这种人造蜂蜜。须知,这种人造蜂蜜的成本只有真蜂蜜成本的十分之一!
难怪蜂蜜的价值被越拉越低!
没有多少人仔细地观察过蜜蜂,或许是觉得它们太渺小了。人类的狂妄自大也体现在这里。蜜蜂作为一种超个体生物,是地球上进化得最成功的物种之一,它们的生物总量数倍于哺乳动物,它们早于人类数亿年出现,也将比人类存在得更加久远。——唔,我们担心蜜蜂消失看来是多余的,聪明的它们,或许只是不想再跟愚蠢的人类纠缠了。
蜜蜂酿蜜烦琐、工作量大。内勤蜂将外勤蜂采回的花蜜吸入蜜囊,混入酶等分泌物,过一会儿吐出,再由另一只内勤蜂吸入、吐出。每一小滴花蜜都需经过蜜蜂交互吞吐达120~240次之多!其间蜜蜂还会把酿造之中的花蜜贮入与吸出巢房,并在这一过程中用翅膀扇除多余水分,最后成熟。
蜜蜂的酿蜜绝不是蔗糖、淀粉、糊精转化为单糖的那么简单,也不是多一点水分少一点水分那样的无足轻重。蜜蜂的酿蜜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彻底地改造了花蜜,不仅使其营养进一步的丰富和优化,更为蜂蜜带来了多种珍贵的保健物质。
在人类掠夺性的获取蜂蜜时,根本不在乎蜂蜜是否足够成熟,就急于收获,而让蜜蜂承担更加繁重的工作。这种掠夺下来的蜂蜜含水量极高,完全不成熟,容易酸败。然后人们就通过加热来降低含水量,这种加热的过程,毁灭了蜂蜜中真正珍贵的核心宝贝。
在数亿年的进化中,蜜蜂发展出许多特有的物质来对抗传染疾病。溶菌酶是蜂蜜中的重要抗菌物质,它保障了整个蜂群在狭小拥挤的空间不传染外来的病菌,这是人类也能够充分利用的物质,它甚至可以取代抗生素。
转化酶、淀粉酶、类蛋白酶、脂酶等有助于消化;葡萄糖氧化酶则能把蜂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而增强蜂蜜的抗菌活性。蜂蜜因此而被用于咽炎、肠炎、胃肠溃疡、烧伤、烫伤和外伤感染等,效果良好。
然而这些酶只要经过五分钟以上的高热(50℃以上),就会被完全灭活。这是多么令人难过的事情!
未成熟蜜含水量高,成分简单,缺乏保健因子,仅具有部分的营养补充作用;成熟蜜则成分复杂,富含生物活性物质。兼具营养补充和多种药用、保健功能。在蜜蜂的添加物中,还有一种具有重要保健作用的物质。据日本医生高桥金博士的测定,蜂蜜中含有一种类似人唾液腺激素的物质,由4~12日龄年轻工蜂的唾液腺分泌,具有人唾液腺激素相近似的功能,是一种抗老化物质。因而经常食用成熟蜜能够收到返老还童的效果。
返!老!还!童!女士们!
蜂蜜中已确证的糖类有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曲二糖、异麦芽糖、黑曲霉二糖、α海藻糖、β海藻糖、龙胆二糖、昆布二糖、松三糖、麦芽二糖、松二糖、6-α-葡糖基麦芽糖、maltulose、异麦芽糖、果糖麦芽糖、theanderose、O-α-Dglucopyranose等21种,可能存在的糖类有异6-α-葡糖基麦芽糖、异麦芽糖、四糖、异麦芽五糖、isomaltulose、centose等7种。有没有晕死?!这些都是人类能够充分利用和吸收的右旋糖。这些糖能够带来身体内外创伤的修复,包括缓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带来的困扰。
多么神奇的甘露!
现在你或许真的明白,好的蜂蜜——没有污染、完全成熟、饱含自然界的能量,是多么的珍贵,比钻石更加稀有!
我们身处这个世界,纷繁,混乱。同时又充满了神奇和美好。
我们常常被无序的外界所牵引,无法看清事物的真实面貌。这种无序和未知带来深刻的不安全感,却又常常不知道所谓何事。不安全感让我们努力工作,努力证明自己,却无法消除对未知的恐惧。这种恐惧带给我们的是贪婪和愤怒,由此生出种种烦恼。
如何让心安住下来,去体会当下一刻的美好和真实。这远比通过暴饮暴食来达成的满足感来得困难。从小小的蜜蜂,扩及整个星球,我们看不到想不到的事情太多,然而,读完这篇文章,你或许会觉知身体的需求和抗议,觉知产业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冲突,觉知欲望和健康之间的关联,觉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我们的习惯来滋养生命和整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