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类最甜蜜的朋友,蜜蜂
2015-04-29哲静黎亭
每只蜜蜂都有一个灵魂,
每只蜜蜂的嗡嗡声,都是一个灵魂的倾诉。
靠近任何一只蜜蜂,都是靠近了一部自然传奇。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朝诗人罗隐用诗句,为勤劳的蜜蜂画了一幅像。蜜蜂在我们的印象中便仿佛成了甜蜜、勤劳的代名词。在昆虫界中,蜜蜂虽与人类关系紧密,但我们对它们的了解其实并不多,除了喜闻乐见的甜蜜初印象之外,人们很难相信,在昆虫纲中,蜜蜂属于高级进化的类群,蜜蜂是最具灵性的一种。所以,古老的玛雅人,会认为每只蜜蜂都有一个灵魂。事实上,当我们对小小蜜蜂的了解愈加深入全面,便愈会感觉到,每只小蜜蜂的嗡嗡声,确实是一个灵魂正在倾诉。靠近任何一只蜜蜂,都是靠近了一部自然传奇。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ZyucBLNuuuZzEfL7TcYMz6.webp)
蜂生九种
蜜蜂(Bee/Honeybee)是一种会飞行的群居昆虫,在分类学上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蜜蜂总科、蜜蜂科、蜜蜂亚科、蜜蜂属。
关于蜜蜂的起源众说纷芸,科学家们各执已见,导致争议至今仍悬而未决。但有一点没有疑问,蜜蜂是从远古飞来的。根据化石资料表明,蜜蜂在第三纪晚始新世地层中已大量发现。它的出现与白垩纪晚期显花植物的繁盛密切相关。人们根据目前的化石和被子植物起源学说认为在1.3亿年前的华北古陆早白垩纪,第一只蜜蜂就此诞生。因此,自以为历史悠久的人类历史,相较于蜜蜂的演变进化历史,实在是不值一提。
蜜蜂总科在分类上接近泥蜂总科,其祖先可能起源于泥蜂总科的一支。但因食性不同,形态特征也趋向分化。蜜蜂属膜翅目、蜜蜂科。体长8—20毫米,黄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头与胸几乎同样宽。触角膝状,复眼椭圆形,有毛,口器嚼吸式,后足为携粉足。两对膜质翅;前翅大,后翅小,前后翅以翅钩列连锁。腹部近椭圆形,体毛较胸部为少,腹末有螯针。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龙生九子,蜂生九种。在蜜蜂命名上,由于时代或地理上的认识局限,种内、种间、属下、属间的缘系地位,相当繁复,曾造成一定的混乱。近代,经过中外学者的努力,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对各种蜜蜂的命名进行了梳理,当今比较公认的,蜜蜂属的现生种(指地史上出现的品种,已发现化石,至今一直生存的品种)包括9个明确的物种。
从林奈氏1758年首次记载了蜜蜂第一个属和第一个种起,一直到1980年,世界公认的蜜蜂种类只有4种,即大蜜蜂、小蜜蜂、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1985年,中国的学者在云南有了新发现,认定了黑大蜜蜂和黑小蜜蜂是独立的蜂种;至1988年,国际上又确立了1903年便描述并定名的蜜蜂为独立的蜂种——沙巴蜂。至此,世界上确立了蜜蜂为7种;1998年,德国的尼古拉夫妇和马来西亚的丁格报道了他们发现的一个蜜蜂新种——绿努蜂,同年,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和菲律宾的苏拉威西蜂被确立为一个独立蜂种。至此,世界上现生存的蜜蜂种类已达9 种:
小蜜蜂,是蜜蜂属中小型的一种,一般在草丛或灌木丛建巢,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西部边界为阿曼北部和伊朗南部。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的北纬26°40′以南的地区,以及广西南部的龙州、上思等地。蜜源丰富时,小蜜蜂性情温驯,蜜源枯竭时,性情凶猛。每年每群平均可取蜜1 kg。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FYtYKoPaSguNuyHPLvCY3g.webp)
黑小蜜蜂,是蜜蜂属中体黑且小的一种,一般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次生稀树草坡的小乔木上营巢,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勐腊及临沧地区的沧原、耿马等北回归线以南的北热带地区。黑小蜜蜂对温度敏感,气温上升到15℃时才开始活动,每群每次约产蜜0.5kg,每年视蜜源季节,可采收2—3次。
大蜜蜂,是蜜蜂属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一般在阔叶树的横干或悬岩下筑巢,会因适应环境而机动迁徙,分布于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和海南等地。
黑大蜜蜂,是蜜蜂属中体黑且大的一种,常栖息在海拔1000-3500 米的悬崖下,具有随季节迁徙的习性,能在不适合其他蜜蜂飞行的气温下飞行,俗名又称为喜马蜜蜂、雪山蜜蜂及岩蜂等,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地区和怒江、澜沧江流域,包括中国西藏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东北部等地。每群可取蜂蜜20—40公斤,是种经济价值较大的野生蜜蜂资源。
沙巴蜂,是蜜蜂属中型体中等的一种,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与东方蜜蜂相似,但较东方蜜蜂中的印度蜜蜂个体略大,分布于马来西亚沙巴州。
东方蜜蜂,是蜜蜂属中型体中等的一种,野生蜂群栖息在树洞、岩洞等隐蔽场所,因原产地在东方故简称东蜂,在亚洲,包括中国、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东帝汶、菲律宾、日本、朝鲜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都有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气候带都能适应生存,不同气候带的东方蜜蜂的体色变化较大,其热带、亚热带的品种,腹部以黄色为主,高寒山区或温带地区的品种以黑色为主。生存受威胁时,易发生整群弃巢迁徙。
西方蜜蜂,是蜜蜂属中型体中等的一种,因原产地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故简称西蜂。现已遍及除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大洲,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养蜂生产上的主要蜂种,形成众多的地理亚种,形态和生活习性变异很大。
绿努蜂,仅发现于马来西亚的沙巴州绿努山区,在树洞里营巢,体色较深、多为暗黑色,当地又称“黑色蜜蜂”,其鉴别特征为后腿从基节到跗节末端呈棕色。
苏拉威西蜂,较当地东方蜜蜂体形稍大、体色稍浅,其余生物学特性与东方蜜蜂相似,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群岛和菲律宾。
蜜蜂属的种类在世界上分布很广,各个种中尚存在众多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上具有相当差异的亚种或生态型。所以,面前飞过一只蜜蜂,要弄清是哪一种并非易事。因为全世界已知蜜蜂约1.5万种,中国约有5000种蜜蜂,其中目前已经认识的只有1370种。蜜蜂类的地理分布取决于蜜源植物的分布。全世界以热带、亚热带种类较多。不同亚科或属的分布有一定局限性,例如蜜蜂科的峰蜂以北温带为主,可延伸至北极地区,而在热带地区则无分布记录。短舌蜂科分布于澳大利亚;蜜蜂科木蜂族的突眼木蜂亚属只分布于中亚;蜜蜂科的无刺蜂属则分布于热带。不同景观均有蜜蜂分布,大多数栖居在草原、森林、河谷、山地和荒漠。各景观带均有代表属或种,例如地熊蜂为森林草原种,拟地蜂属为典型的草原属,准蜂属以草原种居多。
我国饲养用于生产的蜜蜂三分之二的地区以意大利蜂(西方蜜蜂的一种)为主,三分之一的是中华蜜蜂(东方蜜蜂的一种),中华蜜蜂的集中分布区在我国西南部及长江以南省区,以浙江、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福建、广东、湖北、安徽、湖南、江西等省区数量最多。此外,还有很少部分的黑蜂。
蜜蜂的智慧
春天里来百花开。百花丛中,总能看到蜜蜂忙碌的身影。
我们一直习惯从直觉上来赞美蜜蜂的勤劳与贡献,而当我们了解到蜜蜂的智慧后,会发自内心地生出尊敬之意。蜜蜂虽小,其灵气可谓大矣!
在昆虫纲中,蜜蜂属于高级进化的类群,是群居生活的昆虫。但蜂群和蜂群之间是互不串通的,每一个蜂群最大特点就是分工协作,有自己的社会团体。认识蜜蜂,需要生物学家研究其自然属性,更需要社会学家去弄清其社会性。蜜蜂王国所能隐藏、揭示的奥秘,很像我们所能理解的人类社会的模式。蜜蜂群体中有蜂王、雄峰和工蜂三种类型,且有一只蜂王(例外情形有两只蜂王),500到1500只雄蜂,1万到15万工蜂。
蜂王是一个蜜蜂王国的领袖,整个蜂群只有它具有生殖能力,其主要任务就是繁殖后代,它不需要做“体力活”,每天所需要做的,就是享受工蜂无微不至的“伺候”,发育成熟后为壮大种群与雄蜂交配、繁殖。与雄蜂交配成功后,蜂王便将精子保存体内数年,可自由选产受精卵或未受精卵,可产卵1000-1500个,它能根据群体需要,产下受精卵工蜂喂以花粉、21天后发育成雌蜂(没有生殖能力的工蜂),也可以产下未受精卵、24天后发育成雄蜂。蜂王的寿命一般在三至五年,最长的可活八九年。一般一个蜂群只有一个蜂王,蜂王是由母亲“老蜂王”所产的受精卵发育而来,蜂王幼虫一直由工蜂喂食蜂王浆,16天后这个小幼虫发育为成虫时,就成了具有生殖能力的新蜂王,一个蜂群,如果有了2个蜂王,蜂王间就会争斗,还会分家。
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它们一生无所事事,通常寿命不长,唯一的任务就是和蜂王交配。交配时,蜂王从巢中飞出,雄蜂们也倾巢而出去追逐蜂王,飞行获胜的雄蜂才能成为蜂王的配偶。交配完之后,雄蜂的生殖器会脱落在蜂王体内,雄蜂会死掉。那些没有获得交配权的雄蜂,沦落为只知吃喝的“懒汉”,时间一久,就会被工蜂驱逐出境,命运凄惨。
在蜜蜂的社会生活中,工蜂是群体中最勤劳且数量最多的,它们除不知疲倦地采粉、酿蜜外,还要履行筑巢、饲喂幼蜂、清洁蜂巢、护卫蜂巢等职责,每群的工蜂量决定了蜂群的兴盛。与蜂王相比,工蜂属于“输在起路线”的那批,它们仅在孵化后的头三天被喂食蜂王浆,以后便只喂缺乏促进卵巢发育生物激素的蜜粉混合物,其生殖器官发育受到抑制,丧失了正常的生殖机能。工蜂的寿命一般是三十至六十天,在北方的越冬期,没有参加哺育幼虫的越冬蜂因活动少可活五至六个月。为防御外群蜜蜂和其它昆虫、动物的侵袭,工蜂形成了守卫蜂巢的能力,蛰针是主要自卫器官,不过,使用蜇针很危险,攻击敌人时,蜇针容易连同肠脏留在敌人体内,蜜蜂也将因此丧生。蜜蜂的嗅觉灵敏,工蜂的头上有两根满载3000个感觉器官的触须,它能在野外辨别170多种气味,除了闻花蜜、花粉、水、树脂和信息素等,还能够根据气味来识别外群的蜜蜂。黄蜂是蜜蜂最大的天敌,为了抵御体型大很多的黄蜂的攻击,工蜂们经常是尸横遍野,也在所不惜。所以,将人类长久以来的对蜜蜂勤劳、英勇的礼赞,大多数归到对工蜂身上也不算过分。
蜜蜂以一种社会性生活方式出现,它们如何沟通呢?掌握蜜蜂的通讯方法,就可以诱导蜜蜂到指定的地方,去采集需要授粉的植物,让蜜蜂更有效地为人类服务。
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冯·弗里施毕生致力于破解蜜蜂的沟通之谜,上个世纪初,他通过试验研究发现了蜜蜂的“舞蹈语言”,蜜蜂以舞蹈方式指示它的同伴饲料源的方向和距离,以及气味、饲料丰歉等信息。他还发现蜜蜂具有色觉,能感知太阳在空中的位置,天空偏振光,地球重力以及学习能力等。在正常情况下,工蜂中的大部分承担了采集任务,被称为采集蜂,另有一小部分承担了专门寻找蜜粉源的,被称为侦察蜂。蜜蜂采集是一项社会活动,其核心是侦察蜂和被召唤的采集蜂的分工,以及这两组蜂通过特殊的舞蹈语言交换信息。舞蹈是在黑暗的蜂巢内与地面垂直的巢脾表面进行的。与饲料地点有关的舞蹈基本上是两种:圆舞和8字形的摆尾舞,在这两者之间还有过渡的镰刀形(或新月形)舞。弗里希试验研究用的是原产于欧洲南部多瑞河流域的卡尼鄂拉蜂(简称卡蜂)。如果蜜源在离蜂巢约50米以内的地方,蜜蜂会一会儿向左转圆圈,一会儿向右转圆圈,跳起了圆舞;如果在离蜂巢100米以上的地方有花蜜,蜜蜂会跳起8字形的摆尾舞。这种舞蹈既可以指出蜜源的方向,还能指出离蜂巢的大概距离。
弗里施还发现,蜜蜂能数到五,具有时间和空间记忆,能利用树、岩层或谷仓这样的地标来记路,再决定去哪里建立新蜂巢的时候,它们就要用到计数的能力,来投票决定。
冬季的寒冷导致蜂巢内的低温,而蜜蜂是变温动物。蜜蜂有自己的办法抵御严寒。当巢内温度低到13℃时,它们在蜂巢内互相靠拢,结成球形团在一起,温度越低团得越紧,蜂团表面积缩小、密度增加,防止降温过多。即便要取食、进食,蜜蜂也不需解散球体,而是通过互相传递的办法来解决。据测量,在最冷的时候,蜂球内温度仍可维持在24℃左右。天气寒冷时,蜂球外表温度比球心低,在蜂球表面的蜜蜂向球心钻,而球心的蜂则向外转移,它们就这样互相照顾,不断地反复交换位置,渡过寒冬。而当气候炎热时,工蜂会在蜂巢入口的地方,鼓动翅膀扇风,使巢内的空气流通,避免蜂巢内温度过高。
蜜蜂在一些情况下做出的举动,出人意料地“合情合理”。如,飞出交配的蜂王,有时也会错入其他的蜂群,这时,被误入蜂群的工蜂会立将蜂王围住并刺杀,而对于错入的雄蜂,工蜂则不会伤害,因为蜜蜂培育雄蜂不只是为了本群繁殖的需要,也是为了种族的生存。
蜜蜂最为人类津津乐道的聪明,表现在蜂巢上。马克思曾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达尔文赞叹蜜蜂的巢房是自然界最令人惊讶的神奇建筑。蜜蜂以其能够“建造”精美的六边形蜂巢而享有“建筑大师”的美誉。令人乍舌称奇的是,为防止存蜜外流,每一个蜂巢的建筑,都是从中间向两侧水平展开,每个蜂房从内室底部到开口处,都呈现13度的仰角。
不过,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蜜蜂其实根本不会建造六边形蜂巢,它只会搭建近乎圆柱形的“毛坯房”。当工蜂用蜂蜡筑成圆柱形蜂巢后,会将其加热到40摄氏度左右,使得蜂蜡熔化可以流动。在自然状况下,蜂蜡会按照一些物理学与几何学原理自动以最节省能量的方式成型,即剖面成六边形。研究人员也承认,虽然蜜蜂并非天才建筑师,但它们却能生产出优质的建筑材料——蜂蜡。据估计,工蜂分泌1公斤的蜂蜡,需要消耗16公斤的花蜜,蜂蜡对蜜蜂而言,是极其宝贵的。
蜜蜂是动物世界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采集花蜜艰辛异常,要酿出500克蜂蜜,工蜂需要来回飞行3万7千次去发现并采集花蜜。蜜蜂的蜜囊容量约为0.03-0.05克,采满1蜜囊花蜜要采访1100-1446朵花。在流蜜期间,一只蜜蜂每天可飞出10-20次,平均15次左右, 每次载蜜量平均为其体重的一半,每天最多可采花蜜0.75克。但花蜜约含水分百分之七十左右, 花蜜被蜜蜂吸进蜜囊的同时即混入了上颚腺的分泌物——转化酶,蔗糖的转化就从此开始,经反复酿制蜜汁并不停的扇风来蒸发水份,才能最终酿造成含水分不超过百分之二十的蜂蜜,因此,实际每天一只蜜蜂只能采进0.27克花蜜。负责采蜜的工蜂的寿命一般为30-40天,刨去无法出巢采蜜的幼蜂阶段,一只蜜蜂能飞出采蜜的时间只有20天左右,终其一生也只能为人类提供蜂蜜5.4克左右。蜜蜂一方面不辞辛劳采蜜,一方面又索取甚少,假设一只蜜蜂要环线地球飞行一周,只需一汤匙蜂蜜提供能量便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