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宁环球转型画饼充饥

2015-04-29杨现华

证券市场周刊 2015年45期

又是3个多亿!转型忙不停的苏宁环球(000718.SZ)停牌多日后再度出手,公司以约3.03亿元获得韩国高斯达克上市公司FNC Entertainment(下称“韩国FNC”)22%的股份,上位公司二股东。

这已经是苏宁环球在短短数月之内三度入股韩国娱乐公司。实际上,最近一年来,打着转型旗号的苏宁环球已经成立了数家公司,并达成数次合作意向,涵盖了公司所宣称的“大文体、大健康、大金融”领域。

然而,苏宁环球转型成立的数家公司却只打雷不下雨,已经成立的数家公司所需的20亿余元资金中,到位的不足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当初高价拿地的噩梦始终萦绕在苏宁环球周围,公司在南京以外的主售楼盘要么微利,要么亏损,想要定增补充流动资金却又因累累前科被意外叫停。

转型缺钱

11月25日,苏宁环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苏宁环球传媒有限公司(下称“苏宁环球传媒”)以1.52万韩元/股,出资约合人民币1.19亿元,从原股东手中收购韩国FNC的10%股份。

同时,以1.95万韩元/股、合计出资人民币1.84亿元认购韩国FNC的12%新发行股份,苏宁环球合计将持有韩国FNC的22%股权,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

11月26日,苏宁环球再度宣布苏宁环球传媒与韩国FNC共同出资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资公司,其中苏宁环球传媒持股51%,韩国FNC持股49%,后者投入的金额应为6000万元人民币或以上。

FNC号称韩国排名前三的娱乐公司,旗下拥有李多海、刘在石等知名艺人。2014年,公司实现收入约合人民币3.32亿元,净利润约合人民币4344.77万元。截至2015年11月23日,公司市值约合人民币15.99亿元。

这并不是苏宁环球首次触碰“韩流”,早在5个月之前,公司就已经开始入股韩国的娱乐公司。6月16日,苏宁环球传媒出资约合2.42亿元人民币,获得韩国株式会社REDROVER公司20.17%股份,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两天后,公司宣布与韩国OCON公司签署框架协议,计划增资并持有其30%左右股份,并设立合资公司作为开拓中国动漫市场的主体,其中苏宁环球传媒有限公司占70%左右,出资金额目前还未确定。

这只是苏宁环球转型路上的“冰山一角”。从2014年10月至今,酝酿转型的苏宁环球接连祭出大手笔,公司明确设立或入股的公司已达7个,计划的总金额达到23亿元左右。另外公司还有4个项目暂未签订具体合作项目相关协议,随着后续跟进,公司所需资金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但在这十余个投资计划中,即便此次投资的3.03亿元已经出资,合计到位资金仅8亿元,只占计划总投资的三分之一,剩下的多数投资仍是空头支票。

按照苏宁环球设立上述十余家公司的计划,23亿元的出资几乎都要靠自有资金来完成。截至三季度末,公司账面上的货币资金仅14.35亿元,而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就高达32.5亿元,以公司的资金实力,所需的大量现金从哪里出资呢?

苏宁环球不是没有想过办法,只是公司的如意算盘被监管部门叫停了。

定增缩水

10月19日,苏宁环球的定增计划终于获得监管部门的通过,但融资规模缩水8亿元。

半年前的4月22日,苏宁环球发布定增预案,公司计划以8.25元/股定增5.58亿股,募资46亿元用于房地产项目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8月20日,苏宁环球将定增发行价由8.25元/股调整为6.2元/股,发行数量调整为6.1亿股,拟募集资金总额38亿元,减少8亿元,其中除了“补充流动资金”被砍掉之外,其余项目及融资额度未做任何改动。

对于苏宁环球来说,减少8亿元的融资额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公司目前的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超过30亿元,但货币资金尚不足其一半,偿债压力可想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取消8亿元的“补充流动资金”融资项目并非是监管部门的要求,而是苏宁环球“主动”提出。资金压力明明有增无减却主动缩减融资额,苏宁环球看似主动的行为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于苏宁环球的定增,证监会向苏宁环球反馈了九大问题,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都与公司融资补充流动性有关。

证监会的第一个疑问是苏宁环球融资补充流动资金的考虑及经济可行性,第二个疑问则是苏宁环球是否存在变相通过本次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以实施重大投资或资产购买的情形。

对于证监会重点提出的这两大问题,苏宁环球没有回答,而是直接取消了“补充流动性”的8亿元。

在回复监管部门的疑问中,苏宁环球一一列举了转型以来的数次投资项目,刨除此次入股韩国FNC是后来投资以外,苏宁环球彼时的出资金额总共仅3.24亿元,剩余的约17亿元资金并没有到位。就在此时,苏宁环球推出了包含补充8亿元流动资金的融资计划。

转型需要大笔资金,账上资金并不足以支撑转型所需,偏偏此时计划融资补充流动资金,看来监管部门担心融资被变相使用不是没有原因。实际上,苏宁环球近年来不甚良好的历史害了自己。

在定增反馈中,苏宁环球按照要求披露了公司5年来受到的处罚或监管措施,2011年以来,苏宁环球因信息披露、内幕交易传闻等收到监管机构的监管函、关注函及问询函不下10次,因定期报告的财务问题收到的问询函达到5次。

在监管部门十余次的“关注”中,尤其以2014年以来居多,其中既有收购项目财务造假问题,又包括定增前股价的种种异动。正是在一连串的“丑闻”发酵下,证监会才会“重点”关注融资而来的8亿元流动资金是否会被挪作他用。

外援遇阻,转型只能依靠自身的造血功能,作为南京本地房产商,庞大的存货足够支撑苏宁环球一段时间内的开发,但让苏宁环球尴尬的是,在公司目前主售的项目中,除了南京本地项目外,外地项目要么微利,要么亏损。

高价拿地噩梦

2015年前三季度,苏宁环球实现营业收入52.34亿元,同比增长3.19倍;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7.61亿元,同比增长更是达到20.11倍。“因交付周期所致,公司实现结算营业收入较2014年同期大幅增长。”苏宁环球这样解释公司业绩爆发的原因。

在半年报中,苏宁环球就曾预告,南京江北新区获批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提振南京江北房地产市场加速增长。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预计将显著提升公司旗下地产项目后续收益。下半年,公司江北项目的“天润城”和“威尼斯水城”将不断有新盘推出,预计公司将取得更加骄人的销售成绩。

但是,与公司所在的南京项目热销相比,大本营之外的项目苏宁环球却只字未提,而宜兴的天氿御城和芜湖的城市之光是两个主要的在售楼盘,而这两个高价拿地的项目却仅微利甚至亏损。

宜兴和芜湖项目2013年开始为苏宁环球贡献收入,其中当年宜兴天氿御城贡献收入超过16亿元,芜湖城市之光项目也有近5亿元的收入,但是两个楼盘的毛利率却分别为-7.22%和-6.47%,即使合计20亿元、占公司收入近三成的项目毫无利润贡献。

2014年,情况也没有太大好转。芜湖楼盘带来收入7.84亿元,增长60%,但毛利率大幅下降至-16.05%;宜兴楼盘贡献收入5.47亿元,下降超过六成,毛利率稍微好转但也只有5.77%。

2015年上半年,两个项目的毛利率仍未明显改善。芜湖楼盘实现收入8.73亿元,毛利率为-11.54%;宜兴楼盘实现收入9.72亿元,毛利率为8.7%。从项目开始贡献收入的两年半时间里,芜湖地块从未贡献任何利润,宜兴楼盘也仅仅维持不亏损,遑论利润可言。

截至2015年6月30日,宜兴项目已结转面积约为38.43万平方米,待结转及待开发面积25.68万平方米。芜湖项目已结转面积约为35.57万平方米,待结转及待开发面积约为74.43万平方米。

从2013年开售至2015年上半年,宜兴楼盘去化率终于过半,面积过百万平方米的芜湖项目销售比例刚刚超过三成,更大的压力还在后面。

回溯到2009年12月,苏宁环球以28.3亿元拿下建筑面积约70.15万平方米的无锡宜兴市地块,楼面价4034元/平方米;转年的4月份,公司又以29.2亿元竞得芜湖市建筑面积过百万平方米的新地块,此次地价还创造了当时安徽单宗土地总价的新纪录。

高价拿地直至抢滩“地王”的结果已经成为苏宁环球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