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走各路

2015-04-29唐纳文

证券市场周刊 2015年45期

大西洋两岸决策者对上一次货币政策如此分道扬镳已是21年前,投资者该何去何从呢?

21年前,这个世界截然不同。互联网几乎无人知晓,移动电话基本上只用作打电话,部分最先进的手机亦没有《贪吃蛇》游戏。在家中看电影,要有录像机和录像带。

不过,在央行眼中,现在与已逝去的时代有些相似之处:1994年是对上一次在欧洲央行放宽政策时美联储却收紧政策。政策分歧似乎很大机会在2015年12月再现,美联储及欧洲央行将相隔数天分别收紧和放宽政策。各国央行同步行动的日子已成过去。

在美国,通胀升温,就业率上升,增长提高。加息应不会惹来太大争议。市场焦点现从首次加息的时间转往“下一步是什么?”

未来的加息步伐成为新的不明确领域。利率“直线上升”,即暗示利率将像火箭般急速攀升,这种情况几乎可以肯定不会发生。美联储很有可能进行数次加息,也许是每个季度加0.25个百分点。

在欧洲,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不断在媒体亮相,正提供越来越多的原因解释为何欧元区需要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德拉吉希望以非常具体的单一方向改变政策。正如不少单一方向的支持者一样,他表达观点时极为直接明了,虽然他(至少直至现时)已尽量减低可谓单一方向支持者特点的更进取情况。减息及量化宽松政策:固然是德拉吉希望使用的工具,但这些工具却未能获得一致认同:德国政府的专家小组近日提倡尽早停止量化宽松政策,而非延长政策;不过德拉吉从没打算获得所有人支持。

过去21年进行的都是经细心设计的政策舞步,以及和谐的政策宣言。大西洋两岸决策者对上一次如此分道扬镳已是21年前,金融市场上直接经历过这种政策分歧的人数颇有限。那么,在面对世界两大经济体的央行不同方向的政策时,投资者应考虑哪些因素?

我们应谨记,政策分歧已经开始发生。美联储已降低资产负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事实上英伦银行亦然)。这是细微地量化收紧政策的方式。与此同时,欧洲央行已投入快速量化放宽政策。因此,12月起可能出现的利率政策分歧,其实是现有政策分歧的延续,这是量化政策分歧,货币政策分歧亦差不多。

分歧的理由亦不会令人感到太意外。全球经济近年略微不同步,这是值得欣慰的事。往年出现金融危机,代表经济相关性高。这并非什么好事态发展,但面对全球一致的可怕情况,决策者以一致方式应对实不足以为奇。

现在,全球同步化有所消减。各经合组织经济体的核心通胀率均无相关性,这在历史上非常少见。这代表一个国家的通胀率走势对其他经济体的通胀率的影响甚微,而且并无能够一致地影响核心通胀率的全球影响因素。若通胀现时主要是各地各自的问题,则各地央行政策同样各自回应亦不足为奇。

不少人的实时反应,是认为央行政策分歧扩大将有利美元。若预测货币走势有这么简单就好。这些政策变动已为市场所预测,因此影响有所减低。过去一年,随着量化政策分歧,美元时强时弱。显然,央行政策脱离同步,是货币市场其中而非唯一的因素,甚至并非最重要的一项。

央行政策分歧迫近,令金融市场出现紧张气氛。也许投资者应冷静下来。过去一年,政策一直在分歧,只是以量化政策形式出现而已。政策分歧获基本因素所支持。到某些时候,各央行都需要各走各路。

Paul Donovan的新作《The Truth About Inflation》于2015年4月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请登录www.ubs.com/pauldonovan参阅更多研究。请浏览www.ubs.com/nobel,以观看Paul在瑞银诺贝尔奖得主记录片中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