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蒙古族文学的使用现状调查

2015-04-29娜日娜陶格图

新闻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娜日娜 陶格图

摘 要:蒙古族文学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使其拥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源于亲和自然的游牧生活,体现出蒙古民族博大精深的内涵。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确保蒙古族文学传承并运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为载体,继续弘扬发展蒙古族文学是当下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运用人类学、统计学方法和传播学理论,以受众分布为切入点,对当下蒙古族文学的受众情况、受用普及率进行了分析和调查。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蒙古族文学 使用现状

新媒体时代是个万事交融的高速发展时代。自20世纪晚期开始,新媒体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直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建立一个多元共存、生机勃勃的文化与社会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代表着时代的信息和特点,同时也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① 新媒体对蒙古族文学的作用,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蒙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从文学受众分布来看,少数民族的文学具有其鲜明的分布与传播特点。根据最新人口普查的数据(2010年),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为422万,其中首府呼和浩特占6.8%。呼和浩特作为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度融合了各盟市的生活习惯,文化水平层次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通辽市蒙古族人口分布密度最高,占34%,其次为赤峰市(19.6%)、兴安盟(15.6%)、锡林郭勒盟(7.3%)、呼伦贝尔市(5.4%)、鄂尔多斯市(4.2%)、包头市(2%)、巴彦淖尔市(1.8%)、乌兰察布市(1.5%)、阿拉善盟(1.1%)、乌海市(0.45%)。根据蒙古族人口密度以及区域文学发展状况,我们对最具代表性的首府呼和浩特和蒙古族人口密度最高的通辽市以及蒙古族文学发展较为迅速的鄂尔多斯市3个市的蒙古族文学受众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针对人群是新媒体时代下城市非专业性研究蒙古族文学的民众对蒙古族文学的使用情况,主要调查单位为蒙授教育的中小学师生、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蒙古语新闻工作单位、以及其它设立蒙汉兼通岗位的工作单位和相关工作的退休人员。调查共发放问卷630份,收回问卷563份,回收率为89.3%,剔除无效问卷63份,有效率为88.8%。在收回的可参考问卷中,呼和浩特市占46.9%,通辽市占28.6%,鄂尔多斯市占24.5%。调查方式为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分布情况为:16-26岁90人,27-35岁124人,36-45岁136人,46-56岁130人,57-80岁20人(见图1-1)。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蒙古族文学普及情况及受众态度。2.蒙古族文学受众偏好。3.蒙古族文学当前传播方式。

一、蒙古族文学使用情况及受众态度

由于本次调查的内容主题为蒙古族文学使用状况,因此全部调查范围以能够熟练运用蒙古语日常交流的人们为基础。被调查对象涵盖16-80岁各个年龄段,16-56岁间年龄分布情况较为均等(见图1-1)。56岁(不含56岁)以上被调查人员多为机关单位退休干部,由于身体不便等原因,调查方法多采用了访谈法,并在交流中完成了问卷内容。16-26岁阶段属蒙古族文学运用对象中最应该关注的群体,从这个年龄段可看出蒙古族文学传承情况和未来发展态势。27-56岁被调查人员占本次调查总数的78%,在调查的整个年龄段中占主体地位,切实反映出蒙古族文学在相关群体和部门中被关注的程度和应用情况。

本文将调查对象分为5个年龄阶段,结合相关读书量(以年为单位)对其进行了方差分析(见表1-1)

检验统计量为F=5.969,相伴概率为P=0.000,这意味着不同年龄段的读书情况存在着差异,人们对于蒙古族文学图书的关注态度随着年龄段而各不相同(见图1—2),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于蒙古族文学图书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在调查中,16-26岁年龄段的人员多为中学生,大学生和少数已在职人员。从(图1—2)中可见,这个年龄段的受众对于蒙古族文学图书的关注度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意识逐渐提高,但较为缓慢。平均每年读书量在10本左右,其中中学生阅读蒙古文学作品多为教学要求,大学生和在职人员则多出于个人爱好、专业及工作需求。其相应专业与工作相关性指数为65%,与其它爱好相比,对于蒙古族文学的态度多为被动性应对需求,只有23.1%的人出于个人兴趣而主动关注。这其中18%的人关注蒙古族文学发展的现状,且经常参与蒙古族诗歌朗诵比赛、阅报或订阅杂志。而17.3%的人选择了很少关注和与自身联系不大、无关紧要的选项,认为蒙古族文学只是课堂学习任务而无多少用武之地。从调查数据得出,作为蒙古族文学受众者中最应该关注的群体,其对于本民族的文学关注意识有待于提高。与此同时,相关教学部门对于这方面的领引和指导也需进一步加强。在开放题中众多中学生们提出希望对课本上的相关课程提供影视学习资料以方便于课堂的吸收和提高教学灵活度。

27-35岁年龄段(见图1-2)多为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群,他们具有创造性的意识和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们倾向于改变按部就班的工作态度,愿意接受外界最新的信息。通过调查数据我们看到,其中64.5%的人从事的工作涉及到蒙古族文学,读书量平均在每年11本左右。大多数是因爱好或在文学方面具有天赋,从而被安排到此类岗位上工作。他们热衷于文学创作和欣赏,虽然工作较为繁忙,但发散性创作与工作结合的方式,让他们在劳动中多有欣喜和收获。他们对当下以书本为载体以及依赖传统媒体发展的蒙古族文学发展存在一定的担忧,认为多语种翻译蒙古族文学作品并积极探索蒙古族文学多样化传播渠道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掌握新媒体技术对于提升蒙古语信息处理尤为重要。总体来说,27-35岁年龄段人群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随着工作的需求和年龄的增长而得到提升。在124位被调查人员中,只有16%的人持有蒙古族文学发展与自身联系不大,持无关紧要的观点。

36-45岁年龄段人群(见图1-2)的读书情况每年在14本左右,29.4%出于自身爱好,33.1%的人应对工作需求读书,25.7%的人们关注并担忧蒙古族文学的发展,影视与音频为他们接触蒙古族文学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此年龄段人们的注意力则更多侧重于蒙古族文学的社会活动。

46-56岁年龄段(见图1-2)人群的读书情况与36—45岁年龄段人群的不相上下。平均年读书量在14本左右,但对于蒙古族文学的关注意识相比36—45岁年龄的人群具有逐渐提升态势。调查中我们发现,引起这种意识变化的原因与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有关,他们当中更多的人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熟练地运用自己的母语,因此对蒙古族文学的多样化传播表示支持和期待。

57岁以上年龄段人群多是通过文体以及社会活动接触蒙古族文学,从(图1—2)看到57—80岁年龄段的人对于蒙古族文学图书传播的关注是5个年龄段的人中最高的,而从生理上讲这个年龄段的人应该是对此关注最少的群体。这个特别的现象,引起了调查员特别的关注。在进一步访谈交流时我们发现,他们热衷于传统的图书传播而对多样化传播方式不甚了解,同时关注下一代对蒙古族文学方面的吸收和传承。相比学校的灌输教育模式,他们更希望培养下一代年轻人们主动关注蒙古族文学的意识,并指出年轻的父母应从小为孩子们创造接触蒙古族文学的条件,同时希望蒙古族文学在影视、音频等传播模式上进一步得到充分体现。

整体归纳,调查中90.6%的人在过去的一年中至少读过一本书且认为蒙古族文学书面传播是有必要的,43.5%的人热衷于蒙古族文学本身,30.9%的人因工作需要而被动接触蒙古族文学,15%的人对于蒙古族文学持有消极态度,同时45.9%的人认为多元化传播蒙古族文学是有必要的。通过年龄与蒙古族文学多元化传播卡方检验中(表1-2),得出检验统计量4.79,相伴概率为T=0.782。这意味着每个年龄段对蒙古族文学多元化传播各有所需,多样化传播模式不受年龄段影响。在调查中,多名受访者提出关于蒙古族文学发展的一些观点,使笔者深切感受到此次调查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同样对年龄段与蒙古族文学态度的卡方检验中,得出检验统计量为13.946,相伴概率为T=0.603.这意味着不同年龄段对于蒙古族文学的态度无明显差异,人们对此的态度较模糊,在整体上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的现象。

二、蒙古族文学受众偏好及传播方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蒙古族文学受众无明显的偏向性。日常阅读中,短、中、长篇小说文集均成为文学爱好者们的嗜好。好来宝、民歌在通辽地区广受欢迎,在区域性文化发展中备受重视,这是因为,源于民间文学改编而成的好来宝、民歌等故事情节形象生动,因此易流传和为大众接受。鄂尔多斯“文学土地”肥沃,杂文、散文、诗歌等题材创作活跃,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呈现多元化的创作趋势。在实践运用方面,广播电视台、民族事务委员会等相关单位从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推出更多易于广大受众吸收的蒙古族文学作品和活动。呼和浩特作为人才聚集的地方,占主导地位,文学理论探索与批评在这个地方悄然繁衍,呈现出绚丽夺目的景象。这不但加强了蒙古族文学的理论研究,而且更加完善了其体系的建设。

本次调查列出几个常见文学题材作为调查对象,作为民间文学之一的民歌偏好率为21.4%,关注度最高。民歌作为音乐艺术发展的基础,它自身发源于社会底层,广泛流传于民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能充分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②民歌能吟诵或歌唱,属于本民族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也是地域文化的直接产物,其种类繁多,有生活歌、儿童歌、劳动歌、情歌、仪式歌等多种内容组成。传播形式不受地域性限制,在即兴演唱中自由研磨,锤炼得明白晓畅,从而世代流传。民歌的使用不需定点、定时或载体保障,过程多为享受或欣赏。从民歌本身的特点而言,最普遍的传播方式为口头传播,其次是影视、音频等,这些传播方式都为常见的传播方式。将更多的民间文学配曲传播,或将已有的民歌在保其原生态传播的前提下通过翻唱等方式版本多样化,用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中,可进一步提升其普及程度。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到,人们对民间文学的欣赏无明显的年龄段差异。与之相比,中短长篇小说为“书虫”们的嗜好,而由此改编为影视节目、广播讲述等屡见不鲜,但通过手机或网络传播目前尚不多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全部的调查对象当中26.3%的人选择去当地图书馆里看书,20.6%的人受益于自己的收藏,并分享给他们的孩子。20.6%的人受益于当地书店,并觉得图书重在阅览收藏与否无关紧要。从日常接触蒙古族文学方式的数据对比图上可以看到,读书率呈现下降趋势而通过媒体接触文学的阅读率高出书本阅读率一个百分点。其余18.6%的人们常常通过参与相关社会活动涉及接触蒙古族文学相关信息。而只有17.2%的人尝试将新媒体作为蒙古族文学接受的平台。这说明,蒙古族文学在新媒体园地中发展情况并不乐观,需更进一步探索前进。

结 语

蒙古族文学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倚重时间的传统传播模式,更要打好倚重空间传播的坚实基础。通过对蒙古族文学当下的使用情况,可大体了解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本民族对于蒙古族文学的态度,以及新环境、新情形下对蒙古族文学开创新传播空间的探析,并对其传播模式转型提供前期参考性数据。转型主题的状态及其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的包容程度和转型方式的多样性。转型是一个主动求新求进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利于文化和宗教的传承。倚重时间的传播方式是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文学载体的飞跃性变迁,其终端载体易于携带、存储量大,同时能够更加多样化、集中化的体现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注 释:

①李建秋:《论新媒体的社会责任与传播生态》,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6):86-90.

② 吴永生:《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地理基础》,《人文地理》,2005,2,(82):88-92.

【本文为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蒙古文学媒体产业化与其经济效益点初探》(项目编号:CXJJS14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娜日娜,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陶格图,内蒙古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编辑:邰山虎

猜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节目主持人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探析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音乐教学改革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动画表现形式解析
新媒体时代下如何看待传播研究转型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法制类平面媒体的发展策略探析
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时代交互式动画在傩戏艺术中的应用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