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建构和思维导图的高效教学方法研究
2015-04-29姜云霞王竹萍赵阳任相花
姜云霞 王竹萍 赵阳 任相花
【摘要】现代教育目标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应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依据知识建构的思想,结合大脑思维整理工具—思维导图,文章阐述了课程层次化组织的方法。将教学方法运用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知识建构 思维导图 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1.黑龙江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基于知识逻辑建构和思维导图的高效教学方法研究”(项目号:JG2012010271);2.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项目编号:HGJXHC110661);3.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教改项目“基于思维导图的可视化教学方法研究” 。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17-01
一、引言
在当今信息全球化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呈现交叉发展的势态。面对繁杂、综合和交叉的知识领域,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使学生获得最大的知识扩充与积累?这是国内外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引导学生走入课程知识体系,仅仅书本上的内容是不够的,教学内容应兼顾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建构主义源于哲学的认识论领域。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社会性和多元性,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是多元化的。并且要将其放到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为了打破线性化的教学组织方式,阐述了教学过程的层次化组织方法,并结合思维导图,阐述了组织过程的具体实现。
二、教学过程的层次化组织
课程的合理建构以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为主,如何逻辑加工构建具体的教学过程。从知识的逻辑结构入手,笔者探讨的是层次化的组织编排教学内容。从认知理论的角度,离散的知识内容不易理解与记忆,散点式的知识内容需要连接成线,组合成面,按着逻辑层次的顺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课程的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和领域外延知识。基础知识块和技能知识块由知识的所属领域、对象目标和所属时期来决定,领域外延知识为相关领域所決定。基础知识块主要由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所组成,其为课程的入门起点,需要首要讲解和重点传授;技能知识块主要由应用型知识和实践技能所组成,编排在基础知识之后,以基础知识相比更趋向于应用实践,要求知识传授与内容实践并重。领域外延知识块则由相关领域现状、基本概念和简单原理构成,其为课程的外延补充,放在基础知识之后,视技能知识与外延知识的关联情况,可以穿插于技能知识学习过程之中,或编排在技能知识之后。
在讲授每一层次内容时,教学组织均采用骨架填充和思维能力诱导相结合的方式,即采取“框架、详略知识点、思维诱导”的教学过程。在这里,以有助于思维整理的思维导图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将思维导图融入到知识的组织架构中,以导图的模式呈现出知识内容与联系,寻找知识发散式展开的线索,逐一填充各点。
以基础知识块为例,首先针对本课程的基础理论构建整体的“骨架”,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宏观上思考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之后按着教学目标对于“骨架”中各分支内容的需求程度的不同,详或略的填充具体知识点,并构建各分支的概念、理论等要点的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对于各知识点的微观细节的深入理解。最后,通过知识点思维导图的发散式展开,诱导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应用性和外延性的探讨,从而勾勒出基础知识、技能应用和外延知识的互溶点和相关点,进而顺理成章的进入另两块知识面的学习。显然,通过逻辑层次的展开和思维的诱导,调动了学生大脑的活跃性和激发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三、效果评估
笔者选取“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作为测试课程,应用新教学方法的前后的电技专业两个年级的学生为测试对象,从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传统式线性教学方法下,低分段人数较多,整体分布的拟合曲线不完全符合正态分布。而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后,不及格分数段的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优异分数段的学生人数明显提高。分数的整体分布更加合理,极好的拟合正态分布函数。另外,笔者还对教学的满意度做了问卷调查,新教学方法获得学生的普遍好评,满意度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方式。学生普遍认为新的教学方法在知识广度与深度比例上处理得当,课堂教学鲜活,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与老师互动融洽。
四、结论
笔者通过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好的教学方法,其教学的设计应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内在建构需要多元和通识,外在表现应该新颖和生动。笔者将思维导图引入到所研究的高效教学方法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大脑的发散性思维,激活他们的学习欲望和潜能。
参考文献:
[1]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
[2](英)东尼·博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