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禹 普惠三秦

2015-04-29曾丽荣

华夏文化 2015年1期
关键词:渭北李先生水利

曾丽荣

唐代涛人杜甫有诗赞日:“秦巾自古帝王州” 秦巾即关中,自古即有“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美誉、然而,关中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南多而北少,季节分配亦不均匀,这种情况在泾阳等渭北旱塬地区尤为显著,因而历朝历代鄙刈关中水利极其重视。战周末期,秦国因有郑国渠而使秦强,关中地区“为沃野,无凶年”。汉武帝时在关中又开凿了漕渠、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灵轵渠和成同渠,被称为“关中六渠”,班固在《两都赋》中亦有“郑白之沃,衣食之原”的赞语、但白宋元以降,经济重心移至南方,关中水利虽时有修缮,但多是昙花一现。直至近代,李仪祉继郑白之旧迹,建八惠,育关中,使三秦风采得以重现。

拿仪祉,原名协,字宜之,后改名仪祉,1882年生于陕西省蒲城县马湖镇富塬村。著名剧作家、教育家、水利专家。其父李桐轩和伯父李

·文化百花园·仲特均为清朝秀才,学识渊博,后均加入同盟会。李先生爱国忧民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形成的。

李先生自幼聪颖,幼时即习《四书》《五经》,少年时,受其父辈影响开始涉猎科学,对《几何原本》《四元细草》很有见解。17岁时中同州府秀才,人泾阳崇实书院,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曾写下《权论》《神道设教辟》等反封建的作品。1904年,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在校期间,更是发愤苦读,寒暑不辍。

1909年,李仪祉毕业,西潼铁路筹备处听闻李仪祉才学过人,便将其派赴德国,入柏林皇家工程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专业,他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 毕业之时,柏林东方学院已慕名前来想聘其教授中土文学,但李先生身负重任,断然回绝了优厚的待遇,于1912年回国。

归国的当年正逢陕两.大旱,他的家乡因是典型的渭北高原丘陵沟壑区,更是田地荒芜,禾草不生。正所谓“龙山、马湖、渴死寡妇” 李先生不惧炎热徒步至重灾区察看旱情,哀鸿遍野、卖妻鬻子的惨状,使其深受触动,于是便有了兴修水利、育才报国的念头。同年,李先牛便在西安创办了私立三秦公学,由社会名流及进步人士任教。学校不仅传播西方先进文化、还注重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次年,学校渐入正轨,陕西省水利局局长郭希仁以为“吾国西北多旱,饥馑频仍,子盍改习水利,继郑白之旧迹,以为民利”。因而慕名邀请李先生同赴欧洲考察水利,待考察结束后,李先生便直接进入德国丹泽工科大学,师从德国水利科学家恩格尔斯教授,攻读水利专业,在学业上进步很快,同时,他还查阅了大量与水利科学有关的资料,对德同乃至欧洲许多大中小型水利设施都作了翔实的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李先生学成归国,正值1915年初,出于为国家培养水利人才的需要,李仪祉应邀协助张謇。黄炎培在南京筹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为解决课本缺乏、外围教材内容不切合中国实际的问题,他编写了《水工学》《潮汐论》《水工试验》《土积计算截法》等水利和数学教材。同时,为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李先生还筹建了一座水工展览室,内容除水工实验外,涵盖了水工、土建、桥隧等各个领域,假期还带学生到工厂参观,学以致用。宋尚希、沙玉清、汪胡桢等这些为我国水利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水利专家,都是他在河专培养出来的。

1922年,李仪祉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兼任渭北水利工程处总工程师及陕西省教育厅厅长,主持陕西的教育和水利事业,开始筹划泾惠渠工程,组织测量队勘测渭北地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数据和成果,并写出《引泾论》《再引泾论》《陕西渭北水利工程局引泾第一期报告书》等论著,为泾惠渠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1928-1930年陕西遭遇了一场号称“民国十八年年馑”的特大自然灾害,全省有250万人活活饿死,40万人逃到外省觅食求生,800多万人以树皮、草根、观音土苟延生命。全省92县尽成灾区,饿殍载道,惨绝尘寰。大灾之后,全省上下皆为救灾而奔走呼号,时杨虎城出任陕两省政府主席,向南京政府请求拨款赈灾及兴修水利,并力邀李先生主持关中水利建设。此时,工程又面临着严重的经费问题,为了筹措不足款项,李仪祉将工程做成模型,辗转西安、灌区等地展览,宣传引泾工程益处,取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使财政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1931年,引泾工程正式启动。引泾灌溉,始于公元前246年的秦郑国渠。郑国渠之后,历代累经兴废,民国期间工程基本废弃,而位于秦中腹地的泾惠渠的修建能够重新解决咸阳、西安两市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五县(区)的灌溉问题。为了节省经费和有效赈灾,工程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实施。为确保工程照章进行,李先生还专门成立了渭北水利工程委员会,用以解决施工中所遇到问题。经过3年努力,工程全部竣工,命名为“泾惠渠”。期间,李先生不辞劳苦,亲赴工地,奔波于渭北旱塬之上.渠成以后,全长270公里,灌地60多万亩,受益人口达82.7万。粮食产量由以前每亩60斤左有增加到450斤左右,棉花由原来的20斤,增加到80斤,最高时达到120斤。引泾河水灌溉的泾惠灌区,更是被形象地称为关中平原的“白菜心”。

李先生还于1934年成立了泾惠渠管理局,规范灌溉管理。建立了科学用水和工程管护制度,并进行水文、气象观测,开展作物灌溉试验,使农民大获其益,泾惠渠也继而成为郑国渠的第六代工程。

泾惠渠竣工后,他便集中精力继续实施其兴建“关中八惠”(泾、渭、洛、梅、黑、涝、沣、泔)的宏伟规划。然而,就在泾惠渠和渭惠渠建成,洛惠渠与梅惠渠施工的过程中,李先生却在1938年3月积劳成疾,与世长辞。他在世时,还在陕南勘测、视察,亲自拟定了汉惠渠、褒惠渠、渭惠渠及冷惠渠的工程计划。同时,他对陕北的水利建设也异常关心,织女渠、定惠渠就是经他设计而成。李先生虽已辞世,但先生的后继者却对他未竞的事业付诸实施,完成了其兴建“关中八惠”的遗愿。

李仪祉先生在担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期问,主持兴建“关中八惠”,成为当时中国现代化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的楷模,可谓功盖三秦,惠泽桑梓。人们为了纪念李先生,特将其墓地建于泾惠渠边。如今,当年的“关中八惠”已基本变为现实,陕西关中地区成为我国高产稳产的现代化农业基地。泾惠渠水碧波荡漾,两岸的庄稼得水之利,绿意盈盈,长势喜人,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的水利设施至今仍发挥着造福于三秦人民的巨大作用。

猜你喜欢

渭北李先生水利
两个苹果品种在渭北旱塬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相亲男跪守门口数月“求爱”
红色渭北颂
渭北明珠
——林皋湖
已无头发可寄
她从来只等人追
注定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