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眼光
2015-04-29
陈鹏举在11月22日的《解放日报》上撰文指出:近来有跨界演讲的学者说,收藏要具有“世界眼光”。那什么是“中国眼光”呢?我想,它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感知和洞察。中国收藏家,甚至是为数众多的收藏爱好者,应该知道甲骨文记载着什么天时和人事,赫赫宗周的青铜器上“宅兹中国”出现在什么时候,中国的英文名字为什么和瓷器一样。他们应该知道平原君绣像、泰山经石峪,楚简、北魏北齐造像,陆机平复帖,宋代五大名窑和山水画,还有明代家具、青花瓷、、他们应该知道五弦琴、汉代印信、唐人写经、宋版书,颜柳苏辛墨迹,等等。作为一个中国收藏家,除了他收藏的专题和领域之外,还应该对中国文化传统和众多的文明物证,有一个大致会心的浏览。这就是“中国眼光”。只有渐渐具有了“中国眼光”,中国收藏家的心,才会像中国文字那样温暖和富饶起来,才会对先人和前辈从心底里产生敬畏和景仰,才会对中国文化的前程自觉担当起来。这是收藏的本意。对中国人来说,金字塔和万里长城,哪个更重要?圓明园中的瓷器和大水法,哪个更重要?其实是不言而喻的。所谓“在中国的博物馆要看到体系化的欧洲文物”,这样的新奇提议,除了新奇以外,近乎玩笑。人家的龙鱼,凭什么要游到你家的鱼缸里?还有所谓“中国明清至今的瓷器不如欧洲,明清大量出口欧洲甚至那儿宫廷的外销瓷,仅仅是因为对方感觉价格低廉,也就是合算”的说法,是把话说反了。景德镇引进欧洲的瓷器流水线,生产的是日用的瓷器产品。为什么要引进呢?景德镇倒真是考虑到了合算的问题。现在,把这些作为中国人亟待具有“世界眼光”的佐证,让人不免产生这样的错觉:跨界学者的学术底子,是不是有些薄呢?所谓“世界眼光”,说穿了,不过是有点“潮”的一种说法。不具有中国眼光,而奢谈世界眼光,正应了鲁迅的两句诗:“虽有望远镜,无奈近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