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道德在家风建设中的双重作用

2015-04-29单玉华陶然欣

理论与当代 2015年1期
关键词:家风道德家庭

单玉华 陶然欣

一、传统道德在当代家风建设中的积极价值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人们把重要的人际关系视为“五伦”,即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妇关系、朋友关系。孟子主张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的准则,使五伦关系体现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理想状态。在这“五伦”中,有三个方面涉及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和家风范畴,即父子有亲要求的父慈子孝、长幼有序要求的兄友弟恭、夫妇有别要求的夫义妇顺。这三个范畴分别涉及了父子、手足、夫妇之间的伦理道德,它们所内含的积极成分,构成我国家风建设的根基。

(一)父慈子孝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被认为是衡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孝敬父母是一切美德的出发点,一个人如果对生养自己的双亲尚且不能够心存感激,爱之、敬之、养之,就更不可能以仁爱之心关爱他人。而孝顺父母也应顺应时代,在当代家风建设中,这一道德标准不同于封建社会严格的家长制,而是以平等回馈的方式体现出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由于当代家风建设中的父慈子孝是建立在平等的关系之上,因此不能盲从“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古训,对于父母的错误应加以规劝。应该强调的是,父慈子孝的践行主要是父母的以身示范,“欲齐家则正身,身端则家可理”。父母的言传身教是除却学校教育以外,最能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影响一个人品性的教育模式。因此,传统道德中的父慈子孝在今天的家风建设中依然具有积极影响。

(二)兄友弟恭

除了父母与子女关系,传统的家庭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还有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要求做到“兄道友,弟道恭”,体现手足之间的和睦与相互扶持。在独生子女居多的时代,传统道德中的兄友弟恭思想在家风建设中具有深远的意义。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关系趋于简化,使得一些人从出生起就是家庭里唯一的子女,受到长辈悉心的呵护,而这种现象常常导致独生子女不懂得分享、谦恭、礼让,缺少一定的仁爱意识。传统的兄友弟恭讲究的是手足之间的和睦,这种和睦能够培养出更丰富的仁爱意识,这对于当今家风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是有制约影响的。同时,对于独生子女来说,兄友弟恭不单单是指一母同胞,它在现今社会可以上升到同辈、同龄之间的和睦相处,即“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家风建设中,兄友弟恭指出了除孝敬父母以外的同辈之间的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兄友弟恭道出了能够外化为社会道德,提升民族凝聚力,影响社会风气的仁爱意识,使得独生子女能够具备更健全的人格品性。

(三)夫义妇顺

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在家风建设中,夫妻双方居关键地位,既要继承老一辈的家风传统,又要与时俱进,破除传统道德的时代局限性,将积极的家风传于子女。中國传统家庭伦理中对夫妻关系的规范是“夫义妇顺”,指的是丈夫对妻子有情有义,妻子对丈夫温柔体贴,这不仅是夫妻间相处的模式,也是夫妻间行为道德的准则。传统的“夫妇有别”的夫妻定位,使传统的夫妇道德有巨大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它所包含的“夫和妻柔,夫义妇德”的内涵,对于离婚率高涨的现今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当今的婚姻以爱情为主导,爱情自由带来婚姻自由的同时也带来离婚自由。如果没有道德和责任的制约,一味强调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助长“离婚潮”“情人潮”,这无疑是为家风建设带来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家风建设中重申夫妻双方的道德和义务,既是家庭稳定的保障,也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婚姻家庭行为典范。

“五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传统道德在家风建设上的作用,但是,中国的传统道德的丰富内涵在家风建设中的积极影响绝不局限于此。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勤俭持家、睦邻友好、不尚虚华、谦逊礼让、注重门风、身教重于言教等等精神结晶,都为优秀家风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土壤。

二、传统道德的消极因素在当代家风建设中的负面影响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精华与糟粕同在,对家风建设的作用也是双重的。一些曾经用来建构大家庭家风的传统道德,已经不适合调节现代的新型家庭生活。尤其是传统道德中的某些封建糟粕,不仅不利于现代文明家风的形成,亦对于孩子的成长、夫妻关系的融洽和家庭的和睦产生消极影响。

(一)家长制观念仍有一定影响

家长制是封建社会宗法式家庭的产物。封建时代的大家庭产生了金字塔式的家庭结构,通过“父为子纲”的伦理原则将家长置于金字塔的项尖。这样的家庭等级制度对处于各个位置的家庭成员有着明确的权利和义务要求,对于个人的自由发展有着强烈的束缚。这与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个性发展、创造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尤其是对家庭中子女的个性培养、自由选择和全面发展会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并将个性自由和创新精神扼杀在萌芽时期。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家长制的体系已经瓦解,但其残留思想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例如在子女个人兴趣爱好的选择、就业方向的把握、恋爱婚姻的自由等方面,家长干涉的情况仍然比较普遍,因此,建设现代的新型家风,仍然需要与传统家长制思想进行不懈的斗争。

(二)“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观念尚未消除

在传统家庭伦理中,“三纲”中的“夫为妻纲”使得女性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一直处于不平等的从属状态。男尊女卑的观念带来的是家庭伦理关系的扭曲,使得女性处于没有话语权的被动地位,与新时期男女平等的观念格格不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提升,女性在履行传统的相夫教子职能的基础上,还承担着外在职场竞争的双重压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被人们认可,中国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有了实质性提高。但是,“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陈旧观念仍然存在,夫为妻纲的传统教条仍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女性的自由发展,削弱了女性的工作心态和工作热情。与此同时,家庭关系的不平等无法使家风建设处于一个和睦的氛围中,更不可能培养出平等、和谐的家风。

(三)“愚孝”思想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重视“孝“道,但孝道不等于“愚孝”,愚孝背离了人伦之理。中国传统道德由孝道到愚孝的发展是渐进的,从孔子倡导的“无违”到宋明理学的“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愚孝”逐渐远离孝道的出发点和本质意义,成为踐踏人性的桎梏。在今天的社会,“愚孝”的观念已经严重脱离社会现实,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与此同时,在当今社会,愚孝不仅不能为解决两代人之间的思维差异、认知不同这一问题提供有利解决方法,反而使得子女或是一味“愚孝”而缺乏自主和开拓精神,或是坚持自我却背上“不孝”的骂名。因此,新时期的家风建设必须摒弃“愚孝”,使孝道建立在文明的基础上。

三、新时期家风建设对传统道德的合理利用

家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注重家风建设,崇尚家庭伦理是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强化新时期的家风建设,对于改变社会不良风气、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构建和谐家庭有着重大意义。在新时期家风建设中,以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和古为今用的“十六字”原则,合理梳理和利用传统道德,才能充分发挥传统道德在家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梳理总结,传承优秀传统家风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家风文化由来已久,从孔子对孔鲤的“庭训”到北齐思想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从诸葛亮的《诫子书》到陶渊明的《责子》,从《朱熹家训》到《曾国藩家书》,无不体现着立家治家的思想光芒,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家庭问题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对众多传统文献的梳理,总结古人对家风的系统论述,可以为弘扬优秀传统家风提供思想资料和理论支撑。

(二)正本清源,合理对待中国传统道德

中国传统家风既富含道德操守和崇高人格,也确实存在“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建设新时期的家风文化,首先要正本清源,探寻优秀家风传承至今的精神内涵,厘清传统道德与在新时期家风建设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弃糟取精,将家风文化发扬光大。

(三)结合实际,维护家风的多样性

家风不是社会道德和法律标准,它是以家庭为单位纵向传承与发展的,带有丰富多彩的家庭特色。在新时期家风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道德对于个人成长和家庭建设具有积极作用的共性规范:另一方面,要注意家风建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可让家风建设模式化。只有从家庭自身特点出发,继承和发扬本家族的传统精神财富,同时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才能使家风焕发出持久的生命活力,为社会稳定与和谐打造牢固根基。

树立良好家风,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有选择的接纳和创新,这是家风建设的时代要求。通过家风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使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慎独、慎初、慎微,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家家有良好的家风,良好的社会风气才会成为必然。

猜你喜欢

家风道德家庭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勤劳节俭传家风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家庭“煮”夫
家风伴我成长
恋练有词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