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刘公岛
2015-04-29毕成
毕成
“刘公岛”的渊源
刘公岛的名称有很多由来。据记载,威海在汉代名为“石落村”,东汉末年属东莱郡(今烟台市),是刘姓皇族的封国属地。公元220年,文帝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后,对刘姓皇族进行剿杀,为了逃避追杀,刘氏皇族的一支便来到了偏远荒僻的石落村,成为这里的早期居民。他们到石落村落脚后,以出海打鱼为生,并在岛上垦荒种地,消暑纳凉,该岛遂被人们称为“刘氏别业”,后来演变为“刘公岛”。
除此之外,千百年来关于刘公岛有很多古老的传说,其中民间流传最广的便是以下这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条来自江南某地的商船,在这片海域突然遇到了大风,船上的人们奋力与风浪搏斗,希望能找到一处可以躲避灾难的地方。然而海水茫茫,漫无边际,正当他们绝望的时候,前方忽然隐隐约约有火光闪烁,他们循着火光寻觅,竟然发现了一个岛屿,灯光正是从岛上的一间房子里透出来的,他們喜出望外,轻声叩门,来开门的是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听了他们的遭遇,赶紧为他们准备吃的。饭熟了,老翁让他们敞开肚子吃,但锅里的饭菜一点不见少,众人心里暗暗称奇。饭后,众人感激不尽,询问老翁尊姓大名,以将来找机会报答,老翁笑答道:“此为刘家岛,老朽姓刘。”说罢,又取出一袋食物相赠,并将众人送回船休息。第二天,风平浪静。众人上岛取水,寻遍全岛,却不见昨夜的那栋房屋,也不见老翁的身影,众人都认为是碰到了神仙。为了感谢和纪念老翁的救命之恩,众人集资在岛上修建了一座刘公庙。刘公庙建成后,来往的艄公船夫们每经此地,必上岛进庙祈祷。从此,刘公庙的名声越来越大,而且相关的传说也越来越神奇,该岛后来也就逐渐被称为刘公岛。
据史书记载:刘公岛在元代名“刘岛”,亦名“刘家岛”。大约在明代初期叫“刘公岛”。刘公岛上人类居住的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显示,约七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岛上曾挖出新石器时代的石斧、陶罐等遗物。夏、商、周三代,今威海地区为东夷之地,地理上属于青州地界,有莱夷聚居。西汉置不夜县,属东莱郡。北齐天统四年(568),境内设文登县。此后,朝代更替,但该地一直隶属于文登县管辖。到了元朝,随着海运业的发展,货船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北上直沽(今天津市),刘公岛便成为中转站。明朝时期,海运业兴隆,到刘公岛停泊的船舶与日俱增,岛上居民也随之增加。由于明代倭寇屡犯中国沿海,威海也深受其害。为加强海防,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朝廷在这里设立了威海卫,屯兵驻守,有“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一名即由此而来。从此,威海卫港及刘公岛便成为海防重地。清朝定都北京,渤海又成为北京、天津的外海。威海卫则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共扼渤海咽喉,形同京津门户,刘公岛的战略地位因此更加重要,后来被选为北洋海军及其舰队的大本营,与以舰艇修理为主的旅顺,共同为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
1887年,威海海防工程动工建设。刘公岛为海防建设的重点。当时建有六座炮台、铁码头、麻井子船坞,设立了水师学堂、工程局、机械局、电报局、弹药库等。1888年12月17日,北洋舰队在刘公岛正式成军,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此时,这支近代化的海军己拥有大小舰艇25艘,总吨位4万多吨,综合实力居世界第七位、亚洲第一位。1889年北洋海军提督署(又称水师衙门)竣工。
梦断刘公岛
刘公岛这个承载着近代中国海军梦想与希望的地方,后来竟然成为中国人的一块伤心地。由于腐败问题和军费的挪用,从北洋海军成军那天起直至甲午战争爆发的七年间,北洋舰队未添置一艘新舰,甚至连炮弹都配发不齐,而一些负责采购炮弹的贪官污吏,利用职务之便开设赌博场所,换来的炮弹却是偷工减料的“哑弹”。这一切,便是耻辱的开始,1895年2月3日,日本舰队排成单列纵阵,在威海港口外进行挑衅。上午10时,日本舰队驶往港湾南口,首先对刘公岛上的东泓炮台发炮轰击。这时,南帮炮台上被清军破坏的7门大炮已被日军修好,并被日军用来向刘公岛上的东泓炮台进行轰击。海岸炮台与日本舰队一起,对刘公岛形成了夹攻之势。 在北洋舰队官兵的拼死抵抗下,日军海陆夹击刘公岛并没有奏效,便决定用鱼雷偷袭,但偷袭北洋舰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经过几次失败之后,终于在2月5日的一次偷袭中,日军鱼雷击中了定远舰的尾部,致使其舰体受到严重破坏,定远舰驶到刘公岛南岸海滩处搁浅。2月 6 日,日军舰艇发射的鱼雷击中来远舰,舰内30余人全部遇难,同时,练船威远号和差船定筏号也中雷沉没。当天下午,日本联合舰队又对刘公岛发动海上进攻,经过激战,日本舰队再次被击退。2 月 7 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亨决心一举攻下刘公岛,全歼北洋舰队。北洋舰队各舰与刘公岛、日岛炮台进行还击。日军的旗舰松岛号、桥立号、秋津洲号、浪速号都中弹受伤,攻势一度受挫。此时,北洋舰队鱼雷艇管带王平等军心动摇,密谋逃跑。王平一伙所制造的逃跑和叛变事件,不仅削弱了北洋舰队的实力,更影响了清军的作战士气,对刘公岛保卫战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由于援军久盼不至,刘公岛的形势更趋恶化。为了不让受伤的军舰落入日军之手,丁汝昌无奈之下,于 2 月 9 日命令部下炸沉了靖远舰,并在定远舰的中央部位装上棉火药,将其炸毁。2月10日,定远管带刘步蟾自杀殉国。
1895年2月17日,日军登上了刘公岛,接收了岛上的所有军事设施、大量的军备物资,并俘获了北洋舰队残余港内的十艘军舰。经营近二十年、曾经一度扬威东亚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飘扬在这一海域的黄龙旗亦不复存在。这次日军占领刘公岛为时三年,一直到1898年。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接踵而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之间为了谋取更多的在华权利,既相互勾结,又明争暗斗,英国强租威海卫就是例证。
枯木逢春
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后,沙俄便以德占胶州湾为口实,命其太平洋舰队于同年12月14日开进了旅顺口,并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27日与其订立了《旅大租地条约》,租期25年。而沙俄强租旅大之后,英国借口抵御俄国,强迫清朝政府答应租借威海卫。而清朝国贫军弱,只好采用“以夷制夷”的下策,清政府于1898年7月1日指派代表庆亲王奕、刑部尚书廖寿恒,与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在北京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条约规定,将威海卫及附近水面和全湾沿岸10英里以内,东起大岚山、西至马山嘴、南至草庙子,不包括威海卫城的738.15平方公里的区域租给英国,租期与俄国租借旅大期限相同为25年;同时租借地完全归英国管辖,英国可在此驻兵设防;此约签订,使英国轻而易举地得到了一个中国北方的重要军事基地,加上俄国强租旅大,使渤海湾的控制权完全落入列强手中,甲午战争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化的深渊。
一战结束后,经过中华民国政府与英国政府的艰难谈判,英方终于答应于1930年10月将威海卫交还中国,但是刘公岛仍被英国远东舰队续租。在英国占领的42年间,他们不仅在刘公岛修建了码头、基地,也营建了商店、酒吧、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让这个古老的岛屿有了很多近代化的气息。
抗日战争爆发后,汪精卫政权之华北政务委员会将刘公岛改为县级特别区,隶属于烟台。1938年3月,日军第二次占领刘公岛,此时岛上英军除少数勤杂人员外,大部分已经撤至香港,到1940年11月1日,英军全部撤离刘公岛。而在此期间,汪伪政府国防部设立了海军部,下辖华南、华中、华北三个海军要港司令部。其中,驻威海卫刘公岛的华北海军要港司令部是伪海军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大单位,因此刘公岛便成为培养伪军水兵的重要基地。而新中国抚顺号驱逐舰102舰的首任舰长马骏,当时在汪伪海军服役时因萌生投奔八路军的念头而被关押在刘公岛监狱。
1945年,饱经沧桑的刘公岛终于迎来了光明时刻,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威海卫并将其改称为威海市;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进驻刘公岛,而且至今一直将其作为北海舰队的重要基地。1985年,刘公岛解除军事禁区,宣布对外开放,并被命名为“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如今的刘公岛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物是人非,沧海桑田。过去留下的老炮台、欧式建筑以及战争遗址,代表着这里曾经的腥风血雨,见证了国家的荣辱兴衰。现在岛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和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向外界宣示: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的复兴!
(图片由本文作者和傅光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