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品牌建设
2015-04-29李惠旋
李惠旋
摘要: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近年来正规高校名单逐年扩充,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含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47所,独立学院275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与2014年相比,总数增加了307所,增长率超过了13.6%。
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随着社会转型、高等教育市场的不断细分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日益高涨,高校间在生源、师资、科研以及学生就业方面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并逐步形成高校间的分化格局。为了应对这种竞争态势,高校亟需加强品牌建设,塑造品牌形象,以吸引学生、家长、企业的关注,争取竞争优势。
关键词:高校;品牌建设;特色化;差异性
一、品牌的涵义及作用
品牌首先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现在营销学之父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在《市场营销学》中的定义,品牌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品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体现产品或企业核心价值;用于识别与竞争对手的区别;品牌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品牌能给予产品附加值,增加产品或企业的信任度和追随度等。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品牌已不仅仅局限于商业品牌,还有城市品牌、高校品牌等。高校品牌,从狭义来说,是指学校的名称和可以作为高校名称的标志(校名、校徽等VI系统),从广义来说,是指高校在教育发展中累积的优质教育资源,被社会公众认可的具有个性化特色的教育体系、教育环境、师资队伍、学生素质等。
二、高校品牌建设的意义
(一)找准高校定位,走高校特色化道路
近年来高校名录的不断扩大和各间高校的不断扩招,带来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使得教育质量受到严峻的挑战,社会大众对高校教育的认可度日益下降,而近年来高校盲目的走“综合大学”的道路,使各个高校的辨识度越来越低。创建高校品牌,是高校找准定位,不断强化自身特色,并对自身建设特色进行高度概括的行为。
(二)发挥品牌凝聚力,形成师生员工的向心力
高校良好的品牌形象,对内部师生员工具有凝聚的作用,不仅能使团队和成员产生自豪感,增强师生员工对高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之愿意留在这个企业里,还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是全体师生员工以主人翁的态度工作,关心高校发展,为提升高校竞争力而奋斗。
(三)发挥品牌信誉优势,为高校发展获得更多资源
品牌是取得公众信任的标志,是大学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高校品牌一旦形成,将使政府、社会、家长和学生对学校产生一种亲和力和认同感,与高校相关的任何事业无不被打上品牌的烙印。而良好的大学品牌不但吸引学生和家长,也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更优秀的师资甚至政府的政策倾斜,将使大学的办学资源、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得到极大的拓展,从而给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四)发挥品牌影响力,增强高校竞争力
目前,除了高校数量不断增加,高等教育的形式也日益多元化。受教育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高校间,高校与各教育机构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高校品牌的树立,能够通过细分市场,直接找到目标受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而言,高校品牌意味着高质量、高品位,是受教育的首选。
三、高校品牌建设的现状
高校品牌形象是对大学富有个性的大学精神、行为规范等信息加以提炼,通过整体形象设计,利用整体表达体系传达给公众,使其对大学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以形成良好的大学印象,从而提升大学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VIS(Visual Identity System)。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投巨资,请专家进行策划设计形象,尽管手册印制漂亮,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理念雷同、宽泛、混乱,丧失品牌特征
理念是高校的核心价值、办学思想和大学精神的体现上。对于传统的一些高校,我们随处可见的是“求实、创新、严谨”等校训,而对于新兴的高校,则表现为跟风,随着国家政策市场环境在不停的改变自己的“理念”,一夜之间,可以从实践教育变成创业教育、从实用型大学到研究型大学,不断的随着时代的口号在变。这也造成了高校品牌理念的雷同、宽泛、混乱。
(二)高校定位模糊,品牌特色不明显
新高校的不断涌现,其定位不同程度的表现了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征迷失、目标趋同、盲目升格和盲目追求“大而全”、“综合化”等问题,高校间的差异化特征正在消失。
(三)对市场缺乏评估和准确预测,品牌建设缺乏前瞻性
纵观当今高校,除了一些名牌重点高校在通过长久的良好教学成果的累积,已自动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外,很多高校的品牌建设工作仍处在摸索阶段。在高校品牌建设工作中,对市场调查分析、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专门研究工作并不够重视,很多品牌形象的确定直接取决于闭门造车和盲目跟风,缺乏对市场机会的挖掘和自身特色的结合。如此一来,导致高校品牌形象缺乏前瞻性,也造成了高校品牌形象“日新月异”的尴尬局面。
四、高校品牌建设的建议
(一)多方面沟通,全方位调研,为品牌形象建设奠定基础
树立高校品牌形象,需要大学理念共识化,识别设计系统化,对外传播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品牌形象设计的时候对内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了解大学所处的环境和层次,做好高等教育行业政策背景、行业发展现状、行业竞争环境的分析研究,了解政府、社会、学生、家长对大学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为规划有市场前瞻性有特色的高校品牌形象奠定基础。
(二)突出特点,提出差异化的特色品牌形象
在大学品牌建设中,定位极其重要。定位应该从战略定位、理念定位和文化定位出发,强调特色和差异性,这样才能在众多的高校中突出重围。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做好调研和规划外,还必须把品牌建设规划与高校学科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三大规划结合,统筹考虑,科学定位。
(三)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制度落实,维护品牌形象的统一
高校品牌形象建设工作是一项投入大,而且难在短期内见效的工作。为了真正起效,他需要领导高度重视,把品牌建设作为重点强校工程之一,狠抓落实,他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满腔热情的投身其中,这些都需要有制度落实,明确品牌形象管理规范,责任到人,避免品牌形象建设中的盲目性、随意性。
(四)做好品牌保护,注重危机公关
高校良好品牌一旦形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无形资产,甚至超过其全部有形资产。由于高校具有巨大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社会上很容易出现借助学校品牌进行企业或商品宣传的行为,高校应该做好品牌保护,避免校名、校徽等被企业或私人滥用。
此外,突发的某些公共危机事件对品牌建设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青岛38元的大虾通过网络的发酵几乎毁了山东近亿元的城市品牌建设。同理,针对可能影响高校品牌形象的事件要制定应对方案,做好高校危机公关,最大限度的做好品牌形象维护。
【参考文献】
[1]张宗伟.地方高校品牌的创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2]王海忠.品牌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