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农村文化戏曲
2015-04-29杜新未
杜新未
我国是世界上戏剧剧种最多的国家,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有三百六十多个。地处江南的宁波地区不仅有许多群众喜爱享有“国剧”之称的京剧,还广泛流传地域色彩浓郁的越剧。尽管由于现代娱乐样式和表演艺术形式的涌现,戏曲爱好者的队伍有所萎缩,但在城市的社区和农村,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一些地方甚至戏迷成群。因此,在研究发展农村文化这一课题时,有必要提倡在有条件的地方,把戏曲特色作为一个品牌来抓,以牵动群众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北仑区小港街道就是一个拥有一大批戏曲爱好者的乡镇,小港街道农村文化的发展有必要也应该紧紧抓住群众戏曲这个特色。
一、农村文化继承、弘扬、创新传统戏曲艺术的必要性
发展农村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得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既要接受外来的、现代的样式(如流行歌曲、现代舞蹈等等),也应化力气继承傳统的、民族的文化艺术样式。农村文化假如搞成清一色的现代艺术,那就失去了农村文化的本色,至少是失去了具有民族特色和乡土特色的东西,那是不完整的农村文化,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意识。
其次,从群众文化的群众性这一本质来看,我们也没有理由无视或抛弃戏曲艺术。这是因为,现阶段有那么多的群众对祖国灿烂的戏曲艺术之宝乐此不彼,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闻不问,不加组织与领导呢·我们按照群众的意愿,把群众戏曲活动搞活了,群众满意了,踊跃参与了,我们的工作也抓到了点子上,并拥有不断丰富其他样式,推动农村文化全面发展的条件。
再者,挖掘整理传统的文化艺术,“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不仅是专业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也是我们群众文艺工作者面临的任务。通过对包括戏曲在内的各种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同样可以出精品,出人才,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作贡献,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二、小港街道农村文化抓戏曲特色的条件
小港街道地处甬江口南岸,与原镇海县城关仅一江之隔,解放以来,县城的专业剧团演出对小港街道的辐射力度较大,许多群众成了戏曲爱好者。又因原镇海县专业剧团的演员大多在城关附近招收,小港群众同这些演员的关系比较密切。专业剧团80年代解散后,这些演员经常参加小港街道的业余演出,促进了小港地区戏曲演唱活动的繁荣。专业剧团解散后,小港街道针对群众的需求。又创办了半营业性民间剧团,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在当地造成较大影响。民间剧团解体后,文化站又创办了京剧联谊会和越剧联谊会,把戏曲爱好者组织起来,不仅融休闲娱乐与学唱传艺为一体,还经常举办与外地戏曲联谊会进行交流、联谊活动,使戏曲演唱活动在小港街道经久不息,深深扎下了根。有的家庭夫妻同台献艺,有的祖孙三代成为戏迷,等等。上述实际表明,戏曲艺术在小港街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小港街道有条件把群众戏曲作为农村文化的品牌来抓。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把群众戏曲作为特色、重点或品牌来抓,并不是只要戏曲不要其他。小港街道作为北仑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一个重点区域,十分需要引进、繁荣多种群众文艺样式,包括具有时代感的音乐、舞蹈等等。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的,互动的。
三、小港抓群众戏曲特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任何一项工作,我们认识它,并不等于具体地做好了它。主观愿望并不等于具体实践。小港街道现阶段抓戏曲特色应注意的问题是:
1.加强领导,拟定规划。近20年来小港地区戏曲艺术较为繁荣的实际表明,整个过程并不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的,而是带有较大的自然性,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尽管做了不少工作,但缺乏整体思路和明确的计划,没有上升到“作为特色”,“作为品牌”的高度。这就存在着“自生自灭”的危机。群众戏曲作为特色与品牌的思路一旦确定下来,领导和业务部门“抓”的力度还应加强,还需有个长远与近期相结合的实施计划。
2.传承戏曲艺术的关键是艺人,对群众戏曲来说,也即擅长戏曲演唱的骨干。这支队伍需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发掘与培养,文化业务部门要主动组织戏曲学唱活动,不断培养新人,使古老的戏曲艺术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目前小港地区的戏曲骨干年龄普遍偏大、偏老。老艺人、老骨干是宝,但忽视了对新人的发掘与培养,“宝”的实力将日渐衰竭,不断萎缩,因而,当前要化力气重点抓好对青少年戏曲爱好者的培训和辅导。
3.想方设法增加戏曲演出场次,培养和扩大群众群体。戏曲艺术要繁荣,要传承下去,除了艺人、演唱骨干这个决定性因素,还需要有欣赏的群体,而欣赏群体与艺人一样也需要培养。改革开放使群众生活多姿多彩,戏曲群众也存在群体萎缩、后继乏人的问题。国家为了保护京剧,有意识地在大学生中培养观众。我们搞群众文化的,也要有意识地培养群众欣赏戏曲艺术的兴趣。办法就是增加演出场次,除了在集镇上演,还要想办法把戏送到山岙与村落去。越是偏僻的地方,娱乐项目相对少一些,群众的兴趣越容易诱发与培养。近几年,小港街道已在这方面作了尝试与实际,今后还得加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