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深度学习”的课堂实践样本

2015-04-29鞠文灿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学会深度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中小学校课堂教学开始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被尝试应用,各种教学模式在中小学层出不穷,“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是两个最响亮的口号。在声势一浪高过一浪之后,很多研究者都在冷静思考,“有效”“高效”不只是讲究效率,也必须强调效能。在真正有深度的学习上,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

当前课堂改革以一线的教师、学校为主力,经验也多出自他们。客观地讲,一线实践者擅长的是实践,理论并不是其特长。但教学与学习是科学,只有那些符合科学的经验才会产生效果,才会有长久生命力,改革经验不管是暗中契合教学理论、还是依据教学理论演绎而成都是如此,因此,教学改革应该经常回望和思考其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重新反思目标定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公民。如何让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事”,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努力改进的方面。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都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涵的深刻理解及对教育理想境界的追求,如果仍然把分数、成绩当成改革的目的和成效,那至多只能算是一种应时、应急、应景的经验。

就“学会学习”而言,至少应该是一种有深度的学习。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清晰理解学习内容的来龙去脉,能逐步形成结构性或程序化的学习过程,并且能够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这样的学习才能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行为,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使实践与探究伴随整个学习过程,也使综合素质提升成为可能。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认为:“学生课程与学习由习得和掌握的阶段型转变为思考与探究的目标型。”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学习不只是学科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只有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深度学习,并且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教师才算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学校才算尽到了教育的职责;学生只有在有深度的学习中,才能领会和感悟其中生存和生活,做事及做人的经验、智慧。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在学什么、教什么等问题上,我们都需要经常反思和追问——我们为什么而出发。

在淮安课改实践中脱颖而出的“循环-差异教学”,在孙朝平团队和广大师生的努力下,已经成为一个典型样本得到淮安教育教研部门的认同及推广,也得到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等专家的鼓励和赞赏。“循环-差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深度学习。

循环-差异教学发轫于如何指导薄弱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如何引导普通教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从课堂实践呈现出的形态来看,“个体自学”用一定时间让学生逐步学会控制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掌握学习进程、让学生将课时内容作为整体进行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同伴互导”阶段,由于有了前期扎实而有效的自学做基础,学生有属于自己的疑问与见解,具备了讨论、交流、展示的学科底气,开展即时性合作学习成为必然,避免了许多学校课堂中存在的“虚假交流”,这样的交流讨论无论对于提问者还是解答者都有收获与提高,是一种有深度的学习。同样,“教师解难”环节,由于已经生成问题,学生处于期待或疑惑状态,求知欲自然增强。在前期学习体验基础上析疑解难,师生互动,设问、追问、反问,学习的深度可想而知,“循环-差异教学”的“目标定向”“练习检测”两个环节紧扣学习目标,进行针对性练习与评价,教学、学习、评价过程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三维目标为导向,使课堂的深度学习有了方向性保障。

“循环-差异教学”中“自学、互学、导学”的循环,是深度学习的一种路径和模式,其价值不仅在于普遍提升了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深度学习。由此促成课堂精神面貌、学生心理状态的改变,都具有持久和深远意义。“循环-差异教学”中兼顾学生差异的讲解、追问及补充学习,让学习能力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各得其所,从而保证全体学生能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使得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有提升发展的空间。“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先后在全区37所初中实践探索,在课程教学专家指导下不断深化,实验及推广学校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与学习能力、人际沟通、求知欲、身心发展等素质显著提高;教育质量大面积提升,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进入全省前列;“循环—差异教学”极大地促成了教学方式变革,推进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其中很多经验和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未来深化研究的道路上,“循环-差异教学”如何总结提炼各学科“循环”“差异”的特质,如何帮助学生在“循环”中逐步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并且能够迁移到学会生活与生存、做人与做事的方式和习惯,能够成为影响学生终生发展的经验和策略;如何准确发现、把握学生的差异及如何引导学生有个性地差异化发展,如何面对教师和学校现实的差异及利用教师和学校的差异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等,都值得深入细致研究,只要不断探索,就会持续收获。期待并相信“循环-差异教学”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鞠文灿,江苏省教育教学研究室,210000)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学会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学会分享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学会分享